2、低功耗藍牙(BLE)協議棧 初探

BLE協議棧爲什麼要分層?怎麼理解BLE“連接”?如果BLE協議只有ATT層沒有GATT層會發生什麼?

協議棧框架
一般而言,我們把某個協議的實現代碼稱爲協議棧(protocol stack),BLE協議棧就是實現低功耗藍牙協議的代碼,理解和掌握BLE協議是實現BLE協議棧的前提。在深入BLE協議棧各個組成部分之前,我們先看一下BLE協議棧整體架構。

協議棧框架

 如上圖所述,要實現一個BLE應用,首先需要一個支持BLE射頻的芯片,然後還需要提供一個與此芯片配套的BLE協議棧,最後在協議棧上開發自己的應用。可以看出BLE協議棧是連接芯片和應用的橋樑,是實現整個BLE應用的關鍵。

那BLE協議棧具體包含哪些功能呢?

簡單來說,BLE協議棧主要用來對你的應用數據進行層層封包,以生成一個滿足BLE協議的空中數據包,也就是說,把應用數據包裹在一系列的幀頭(header)和幀尾(tail)中。

具體來說,BLE協議棧主要由如下幾部分組成:

1、PHY層(Physical layer物理層)。PHY層用來指定BLE所用的無線頻段,調製解調方式和方法等。PHY層做得好不好,直接決定整個BLE芯片的功耗,靈敏度以及selectivity等射頻指標。

2、LL層(Link Layer鏈路層)。LL層是整個BLE協議棧的核心,也是BLE協議棧的難點和重點。像Nordic的BLE協議棧能同時支持20個link(連接),就是LL層的功勞。LL層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比如具體選擇哪個射頻通道進行通信,怎麼識別空中數據包,具體在哪個時間點把數據包發送出去,怎麼保證數據的完整性,ACK如何接收,如何進行重傳,以及如何對鏈路進行管理和控制等等。LL層只負責把數據發出去或者收回來,對數據進行怎樣的解析則交給上面的GAP或者ATT。

3、HCI(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HCI是可選的(具體請參考文章: 三種藍牙架構實現方案(藍牙協議棧方案)),HCI主要用於2顆芯片實現BLE協議棧的場合,用來規範兩者之間的通信協議和通信命令等。

4、GAP層(Generic access profile)。GAP是對LL層payload(有效數據包)如何進行解析的兩種方式中的一種,而且是最簡單的那一種。GAP簡單的對LL payload進行一些規範和定義,因此GAP能實現的功能極其有限。GAP目前主要用來進行廣播,掃描和發起連接等。

5、L2CAP層(Logic link control and adaptation protocol)。L2CAP對LL進行了一次簡單封裝,LL只關心傳輸的數據本身,L2CAP就要區分是加密通道還是普通通道,同時還要對連接間隔進行管理。

6、SMP(Secure manager protocol)。SMP用來管理BLE連接的加密和安全的,如何保證連接的安全性,同時不影響用戶的體驗,這些都是SMP要考慮的工作。

7、ATT(Attribute protocol)。簡單來說,ATT層用來定義用戶命令及命令操作的數據,比如讀取某個數據或者寫某個數據。BLE協議棧中,開發者接觸最多的就是ATT。BLE引入了attribute概念,用來描述一條一條的數據。Attribute除了定義數據,同時定義該數據可以使用的ATT命令,因此這一層被稱爲ATT層。

8、GATT(Generic attribute profile )。GATT用來規範attribute中的數據內容,並運用group(分組)的概念對attribute進行分類管理。沒有GATT,BLE協議棧也能跑,但互聯互通就會出問題,也正是因爲有了GATT和各種各樣的應用profile,BLE擺脫了ZigBee等無線協議的兼容性困境,成了出貨量最大的2.4G無線通信產品。

我相信很多人看了上面的介紹,還是不懂BLE協議棧的工作原理,以及每一層具體幹什麼的,爲什麼要這麼分層。下面我以如何發送一個數據包爲例來講解BLE協議棧各層是如何緊密配合,以完成發送任務的。

如何通過無線發送一個數據包
假設有設備A和設備B,設備A要把自己目前的電量狀態83%(十六進制表示爲0x53)發給設備B,該怎麼做呢?作爲一個開發者,他希望越簡單越好,對他而言,他希望調用一個簡單的API就能完成這件事,比如send(0x53),實際上我們的BLE協議棧就是這樣設計的,開發者只需調用send(0x53)就可以把數據發送出去了,其餘的事情BLE協議棧幫你搞定。很多人會想,BLE協議棧是不是直接在物理層就把0x53發出去,就如下圖所示:

發送一個數據包

這種方式初看起來挺美的,但由於很多細節沒有考慮到,實際是不可行的。

1、首先,它沒有考慮用哪一個射頻信道來進行傳輸?

在不更改API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對協議棧進行分層,爲此引入LL層,開發者還是調用send(0x53),send(0x53)再調用send_LL(0x53,2402M)(注:2402M爲信道頻率)

2、這裏還有一個問題,設備B怎麼知道這個數據包是發給自己的還是其他人的?

爲此BLE引入access address概念,用來指明接收者身份,其中,0x8E89BED6這個access address比較特殊,它表示要發給周邊所有設備,即廣播。如果你要一對一的進行通信(BLE協議將其稱爲連接),即設備A的數據包只能設備B接收,同樣設備B的數據包只能設備A接收,那麼就必鬚生成一個獨特的隨機access address以標識設備A和設備B兩者之間的連接。

廣播方式
我們先來看一下簡單的廣播情況,這種情況下,我們把設備A叫advertiser(廣播者),設備B叫scanner或者observer(掃描者)。廣播狀態下設備A的LL層API將變成send_LL(0x53,2402M, 0x8E89BED6)。由於設備B可以同時接收到很多設備的廣播,因此數據包還必須包含設備A的device address(0xE1022AAB753B)以確認該廣播包來自設備A,爲此send_LL參數需要變成(0x53,2402M, 0x8E89BED6, 0xE1022AAB753B)。LL層還要檢查數據的完整性,即數據在傳輸過程中有沒有發生竄改,爲此引入CRC24對數據包進行檢驗 (假設爲0xB2C78E) 。同時爲了調製解調電路工作更高效,每一個數據包的最前面會加上1個字節的preamble(前導幀),preamble一般爲0x55或者0xAA。這樣,整個空中包就變成(注:空中包用小端模式表示!):

廣播方式

上面這個數據包還有如下問題:

1. 沒有對數據包進行分類組織,設備B無法找到自己想要的數據0x53。爲此我們需要在access address之後加入兩個字段:LL header和長度字節。LL header用來表示數據包的LL類型,長度字節用來指明payload的長度

2. 設備B什麼時候開啓射頻窗口以接收空中數據包?如上圖case1所示,當設備A的數據包在空中傳輸的時候,設備B把接收窗口關閉,此時通信將失敗;同樣對case2來說,當設備A沒有在空中發送數據包時,設備B把接收窗口打開,此時通信也將失敗。只有case3的情況,通信才能成功,即設備A的數據包在空中傳輸時,設備B正好打開射頻接收窗口,此時通信才能成功,換句話說,LL層還必須定義通信時序。

3.當設備B拿到數據0x53後,該如何解析這個數據呢?它到底表示溼度還是電量,還是別的意思?這個就是GAP層要做的工作,GAP層引入了LTV(Length-Type-Value)結構來定義數據,比如020105,02-長度,01-類型(強制字段,表示廣播flag,廣播包必須包含該字段),05-值。由於廣播包最大隻能爲31個字節,它能定義的數據類型極其有限,像這裏說的電量,GAP就沒有定義,因此要通過廣播方式把電量數據發出去,只能使用供應商自定義數據類型0xFF,即04FF590053,其中04表示長度,FF表示數據類型(自定義數據),0x0059是供應商ID(自定義數據中的強制字段),0x53就是我們的數據(設備雙方約定0x53就是表示電量,而不是其他意思)。

最終空中傳輸的數據包將變成:

AAD6BE898E600E3B75AB2A02E102010504FF5900538EC7B2

  • AA – 前導幀(preamble)
  • D6BE898E – 訪問地址(access address)
  • 60 – LL幀頭字段(LL header)
  • 0E – 有效數據包長度(payload length)
  • 3B75AB2A02E1 – 廣播者設備地址(advertiser address)
  • 02010504FF590053 – 廣播數據
  • 8EC7B2 – CRC24值

空中傳輸的數據

有了PHY,LL和GAP,就可以發送廣播包了,但廣播包攜帶的信息極其有限,而且還有如下幾大限制:

1. 無法進行一對一通信 (廣播是一對多通信,而且是單方向的通信)
2. 由於不支持組包和拆包,因此無法傳輸大數據
3. 通信不可靠。廣播信道不能太多,否則將導致掃描端效率低下。爲此,BLE只使用37(2402MHz) /38(2426MHz) /39(2480MHz)三個信道進行廣播和掃描,因此廣播不支持跳頻。由於廣播是一對多的,所以廣播也無法支持ACK。這些都使廣播通信變得不可靠。
4. 掃描端功耗高。由於掃描端不知道設備端何時廣播,也不知道設備端選用哪個頻道進行廣播,掃描端只能拉長掃描窗口時間,並同時對37/38/39三個通道進行掃描,這樣功耗就會比較高。
而連接則可以很好解決上述問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連接是如何將0x53發送出去的。

連接方式
到底什麼叫連接(connection)?像有線UART,很容易理解,就是用線(Rx和Tx等)把設備A和設備B相連,即爲連接。用“線”把兩個設備相連,實際是讓2個設備有共同的通信媒介,並讓兩者時鐘同步起來。藍牙連接有何嘗不是這個道理,所謂設備A和設備B建立藍牙連接,就是指設備A和設備B兩者“同步”成功,其具體包含以下幾方面:

  • 設備A和設備B對接下來要使用的物理信道達成一致
  • 設備A和設備B雙方建立一個共同的時間錨點,也就是說,把雙方的時間原點變成同一個點
  • 設備A和設備B兩者時鐘同步成功,即雙方都知道對方什麼時候發送數據包什麼時候接收數據包
  • 連接成功後,設備A和設備B通信流程如下所示:

設備A和設備B通信流程

如上圖所示,一旦設備A和設備B連接成功(此種情況下,我們把設備A稱爲Master或者Central,把設備B稱爲Slave或者Peripheral),設備A將週期性以CI(connection interval)爲間隔向設備B發送數據包,而設備B也週期性地以CI爲間隔打開射頻接收窗口以接收設備A的數據包。同時按照藍牙spec要求,設備B收到設備A數據包150us後,設備B切換到發送狀態,把自己的數據發給設備A;設備A則切換到接收狀態,接收設備B發過來的數據。由此可見,連接狀態下,設備A和設備B的射頻發送和接收窗口都是週期性地有計劃地開和關,而且開的時間非常短,從而大大減低系統功耗並大大提高系統效率

現在我們看看連接狀態下是如何把數據0x53發送出去的,從中大家可以體會到藍牙協議棧分層的妙處。

  • 對開發者來說,很簡單,他只需要調用send(0x53)
  • GATT層定義數據的類型和分組,方便起見,我們用0x0013表示電量這種數據類型,這樣GATT層把數據打包成130053(小端模式!)
  • ATT層用來選擇具體的通信命令,比如讀/寫/notify/indicate等,這裏選擇notify命令0x1B,這樣數據包變成了:1B130053
  • L2CAP用來指定connection interval(連接間隔),比如每10ms同步一次(CI不體現在數據包中),同時指定邏輯通道編號0004(表示ATT命令),最後把ATT數據長度0x0004加在包頭,這樣數據就變爲:040004001B130053
  • LL層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LL層需要指定用哪個物理信道進行傳輸(物理信道不體現在數據包中),然後再給此連接分配一個Access address(0x50655DAB)以標識此連接只爲設備A和設備B直連服務,然後加上LL header和payload length字段,LL header標識此packet爲數據packet,而不是control packet等,payload length爲整個L2CAP字段的長度,最後加上CRC24字段,以保證整個packet的數據完整性,所以數據包最後變成:

AAAB5D65501E08040004001B130053D550F6

  • AA – 前導幀(preamble)
  • 0x50655DAB – 訪問地址(access address)
  • 1E – LL幀頭字段(LL header)
  • 08 – 有效數據包長度(payload length)
  • 04000400 – ATT數據長度,以及L2CAP通道編號
  • 1B – notify command
  • 0x0013 – 電量數據handle
  • 0x53 – 真正要發送的電量數據
  • 0xF650D5 – CRC24值
  • 雖然開發者只調用了 send(0x53),但由於低功耗藍牙協議棧層層打包,最後空中實際傳輸的數據將變成下圖所示的模樣,這就既滿足了低功耗藍牙通信的需求,又讓用戶API變得簡單,可謂一箭雙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