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語言對單例模式的不同實現 前言 Python 單例 Go 單例 總結

前言

前段時間在用 Python 實現業務的時候發現一個坑,準確的來說是對於 Python 門外漢容易踩的坑;

大概代碼如下:

class Mom(object):
    name = ''
    sons = []

if __name__ == '__main__':
    m1 = Mom()
    m1.name = 'm1'
    m1.sons.append(['s1', 's2'])
    print '{} sons={}'.format(m1.name, m1.sons)

    m2 = Mom()
    m2.name = 'm2'
    m2.sons.append(['s3', 's4'])
    print '{} sons={}'.format(m2.name, m2.sons)

首先定義了一個 Mom 的類,它包含了一個字符串類型的 name 與列表類型的 sons 屬性;

在使用時首先創建了該類的一個實例 m1 並往 sons 中寫入一個列表數據;緊接着又創建了一個實例 m2 ,也往 sons 中寫入了另一個列表數據。

如果是一個 Javaer 很少寫 Python 看到這樣的代碼首先想到的輸出應該是:

m1 sons=[['s1', 's2']]
m2 sons=[['s3', 's4']]

但其實最終的輸出結果是:

m1 sons=[['s1', 's2']]
m2 sons=[['s1', 's2'], ['s3', 's4']]

如果想要達到期望值需要稍微修改一下:

class Mom(object):
    name = ''

    def __init__(self):
        self.sons = []

只需要修改類的定義就可以了,我相信即使沒有 Python 相關經驗對比這兩個代碼應該也能猜到原因:

Python 中如果需要將變量作爲實例變量(也就是每個我們期望的輸出)時,需要將變量定義到構造函數中,通過 self 訪問。

如果只放在類中,和 Java 中的 static 靜態變量效果類似;這些數據由類共享,也就能解釋爲什麼會出現第一種情況,因爲其中的 sons 是由 Mom 類共享,所以每次都會累加。

Python 單例

既然 Python 可以通過類變量達到變量在同一個類中共享的效果,那是否可以實現單例模式呢?

可以利用 Pythonmetaclass 的特性,動態的控制類的創建。

class Singleton(type):
    _instances = {}

    def __call__(cls, *args, **kwargs):
        if cls not in cls._instances:
            cls._instances[cls] = super(Singleton, cls).__call__(*args, **kwargs)
        return cls._instances[cls]

首先創建一個 Singleton 的基類,然後我們在我們需要實現單例的類中將其作爲 metaclass

class MySQLDriver:
    __metaclass__ = Singleton

    def __init__(self):
        print 'MySQLDriver init.....'

這樣Singleton 就可以控制 MySQLDriver 這個類的創建了;其實在 Singleton 中的 __call__ 可以很容易理解這個單例創建的過程:

  • 定義一個私有的類屬性 _instances 的字典(也就是 Java 中的 map)可以做到在整個類中共享,無論創建多少個實例。
  • 當我們自定義類使用了 __metaclass__ = Singleton 後,便可以控制自定義類的創建了;如果已經創建了實例,那就直接從 _instances 取出對象返回,不然就創建一個實例並寫回到 _instances ,有點 Spring 容器的感覺。
if __name__ == '__main__':
    m1 = MySQLDriver()
    m2 = MySQLDriver()
    m3 = MySQLDriver()
    m4 = MySQLDriver()
    print m1
    print m2
    print m3
    print m4

MySQLDriver init.....
<__main__.MySQLDriver object at 0x10d848790>
<__main__.MySQLDriver object at 0x10d848790>
<__main__.MySQLDriver object at 0x10d848790>
<__main__.MySQLDriver object at 0x10d848790>

最後我們通過實驗結果可以看到單例創建成功。

Go 單例

由於最近團隊中有部分業務開始在用 go ,所以也想看看在 go 中如何實現單例。

type MySQLDriver struct {
    username string
}

在這樣一個簡單的結構體(可以簡單理解爲 Java 中的 class)中是沒法類似於 PythonJava 一樣可以聲明類共享變量的;go 語言中不存在 static 的概念。

但我們可以在包中聲明一個全局變量來達到同樣的效果:

import "fmt"

type MySQLDriver struct {
    username string
}

var mySQLDriver *MySQLDriver

func GetDriver() *MySQLDriver {
    if mySQLDriver == nil {
        mySQLDriver = &MySQLDriver{}
    }
    return mySQLDriver
}

這樣在使用時:

func main() {
    driver := GetDriver()
    driver.username = "cj"
    fmt.Println(driver.username)

    driver2 := GetDriver()
    fmt.Println(driver2.username)

}

就不需要直接構造 MySQLDriver ,而是通過GetDriver() 函數來獲取,通過 debug 也能看到 driverdriver1 引用的是同一個內存地址。

這樣的實現常規情況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機智的朋友一定能想到和 Java 一樣,一旦併發訪問就沒那麼簡單了。

go 中,如果有多個 goroutine 同時訪問GetDriver() ,那大概率會創建多個 MySQLDriver 實例。

這裏說的沒那麼簡單其實是相對於 Java 來說的,go 語言中提供了簡單的 api 便可實現臨界資源的訪問。

var lock sync.Mutex

func GetDriver() *MySQLDriver {
    lock.Lock()
    defer lock.Unlock()
    if mySQLDriver == nil {
        fmt.Println("create instance......")
        mySQLDriver = &MySQLDriver{}
    }
    return mySQLDriver
}

func main() {
    for i := 0; i < 100; i++ {
        go GetDriver()
    }

    time.Sleep(2000 * time.Millisecond)
}

稍加改造上文的代碼,加入了

lock.Lock()
defer lock.Unlock()

代碼就能簡單的控制臨界資源的訪問,即便我們開啓了100個協程併發執行,mySQLDriver 實例也只會被初始化一次。

  • 這裏的 defer 類似於 Java 中的 finally ,在方法調用前加上 go 關鍵字即可開啓一個協程。

雖說能滿足併發要求了,但其實這樣的實現也不夠優雅;仔細想想這裏

mySQLDriver = &MySQLDriver{}

創建實例只會調用一次,但後續的每次調用都需要加鎖從而帶來了不必要的開銷。

這樣的場景每個語言都是相同的,拿 Java 來說是不是經常看到這樣的單例實現:

public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ingleton() {}
   private volatil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ull;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synchronized (Singleton.class){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
        return instance;
    }
}

這是一個典型的雙重檢查的單例,這裏做了兩次檢查便可以避免後續其他線程再次訪問鎖。

同樣的對於 go 來說也類似:

func GetDriver() *MySQLDriver {
    if mySQLDriver == nil {
        lock.Lock()
        defer lock.Unlock()
        if mySQLDriver == nil {
            fmt.Println("create instance......")
            mySQLDriver = &MySQLDriver{}
        }
    }
    return mySQLDriver
}

Java 一樣,在原有基礎上額外做一次判斷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但有沒有覺得這樣的代碼非常繁瑣,這一點 go 提供的 api 就非常省事了:

var once sync.Once

func GetDriver() *MySQLDriver {
    once.Do(func() {
        if mySQLDriver == nil {
            fmt.Println("create instance......")
            mySQLDriver = &MySQLDriver{}
        }
    })
    return mySQLDriver
}

本質上我們只需要不管在什麼情況下 MySQLDriver 實例只初始化一次就能達到單例的目的,所以利用 once.Do() 就能讓代碼只執行一次。

查看源碼會發現 once.Do() 也是通過鎖來實現,只是在加鎖之前利用底層的原子操作做了一次校驗,從而避免每次都要加鎖,性能會更好。

總結

相信大家日常開發中很少會碰到需要自己實現一個單例;首先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不需要單例,即使是需要,框架通常也都有集成。

類似於 go 這樣框架較少,需要我們自己實現時其實也不需要過多考慮併發的問題;摸摸自己肚子左上方的位置想想,自己寫的這個對象真的同時有幾百上千的併發來創建嘛?

不過通過這個對比會發現 go 的語法確實要比 Java 簡潔太多,同時輕量級的協程以及簡單易用的併發工具支持看起來都要比 Java 優雅許多;後續有機會再接着深入。

參考鏈接:

Creating a singleton in Python

How to implement Singleton Pattern in Go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