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父”傳奇:拯救斯坦福大學、培養大批高科技人才、指導創立惠普


作者 | 年素清

責編 | 王曉曼

出品 | 程序人生 (ID:coder _life)

有人說,當今硅谷之中99%的電子工業都與一個叫做弗雷德•特曼(Frederick Emmons Terman)有關。

弗雷德•特曼曾擔任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他不僅幫助並指導自己的兩位學生創立了惠普公司,更是將斯坦福大學從學校缺錢、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困境中拉了出來。

他一手促成了斯坦福工業園的建立,積極拉攏科技公司入駐,成爲硅谷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源頭,因此被譽爲“硅谷之父”。

 

因病加入斯坦福

特曼於1900年出生在美國加州舊金山,父親是斯坦福大學的一名教授,所以特曼從小便在斯坦福校園長大。

特曼自幼體弱多病,但他非常喜愛無線電。在帕洛阿託讀完中學後,進入斯坦福大學化學系攻讀學士學位,1920年畢業後去了聯邦電報公司工作,不久後又考入斯坦福電子工程系攻讀碩士學位,畢業後到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模擬計算機之父”萬尼瓦爾•布什(Vannevar Bush)。

博士畢業後,特曼因讀博期間的優秀表現得以留校任教。1924年,曼特從麻省理工回斯坦福大學探親,沒想到不幸患上了肺結核,差點失去了生命,他在牀上整整躺了一年,用沙袋壓在胸上限制胸部運動,才僥倖活了下來。

相比於氣候陰冷的波士頓,氣候溫和、陽光燦爛的加州更適宜調養特曼的病情,無奈之下,特曼只好放棄了師資力量更爲強大的麻省理工,轉而加入斯坦福。

在斯坦福,特曼着手創辦電子通訊實驗室並出任實驗室主任一職。特曼能在他的學生中激起對電子改變世界的近乎宗教般的信仰,在他任職期間,許多優秀的學生都把進這個實驗室視爲莫大的榮幸。

推動斯坦福大學“下海從商”

1929年起,美國進入經濟大蕭條時期,東西部地區發展嚴重不平衡,東強西弱,斯坦福大學地處西部沿海,畢業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往往畢業即失業。面對這種情況,特曼感到無比痛心,曾一度想建立一個以斯坦福大學爲中心的工業區,好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

40年代起,特曼開始與哈佛大學合作國防項目。不久後,二戰爆發,特曼應徵入伍。在軍隊裏,特曼切身感受到電子科學的飛速發展及其重大的意義,電腦的研製更是勢不可擋,這再次讓他萌發出讓斯坦福“下海從商”的念頭。

二戰結束後,特曼帶着滿腔豪情回到校園,擔任工學院院長和斯坦福副校長。他找到校長華萊士•斯德林(Wallace Sterling)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爲依託,聯合惠普等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雖然校長聽了特曼的壯志豪情頗有感觸,但他不得不把實際情況告訴特曼——學校沒錢。斯坦福是私立性質的大學,每年從政府那裏獲得的補貼很少,校內的現金流幾乎是自給自足。

出租土地給學校賺錢

儘管斯坦福校園廣褒,校內土地面積達到8000多英畝,但真正投入使用的僅有十分之一,其他地方不是樹林就是荒草。而且學校創立者斯坦福夫婦的遺囑明確規定禁止賣地,因此剩下的大片土地只能一直荒廢着。特曼仔細研究遺囑後發現雖然不能賣地但是可以出租。

於是,他與校長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建起研究所、實驗室、辦公寫字樓這些配套設施,完全打造成了適合互聯網科技公司生長的絕佳場所,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創業孵化器”。1951年,在特曼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約579英畝的土地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區。

對於這個做法,特曼坦言道:“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給學校賺錢。”同時,特曼表示:“我認爲,這種由尖端科技產業和周邊嗅覺靈敏的大學組成的模式,將會成爲未來的潮流。”

 

穿針引線,奠定“硅谷”的產業基礎

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區設廠,到1980年,這個數目增加到90家,整個工業區的土地很快全部租完,容納了將近25萬名員工在這裏工作。特曼在其中擔當着穿針引線的角色,入駐的企業幾乎都是電子行業中的高科技公司,一方面,特曼與他們頗有交情,另一方面,則是特曼認爲那是非常具有潛力的領域。

後來,工業區改名爲研究區,斯坦福大學開始試着將一些實驗室裏誕生的技術轉讓給區內的公司,實現商業化生產。斯坦福研究區很快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紛效仿的對象。

斯坦福研究區奠定了“硅谷”電子產業的基礎。

 

實施“人材尖子”戰略

斯坦福研究區的巨大成功的同時爲斯坦福帶了巨大的經濟收益。到1981年,土地出租的年收入約爲600萬美元。

特曼用這筆可觀的收入設立了“戰鬥基金”,用來挽留和聘名流教授,併爲斯坦福制定計劃,實施“人材尖子”戰略,立志將斯坦福打造成一流的頂尖學府。

特曼認爲:“一個大學學術聲望的高低,要看它是否有一批學術水平很高而人數不多的人材尖子,而不是靠它的學術水平普遍較高,但沒有拔尖的人”。特曼解釋這裏的“尖子”指的是“一小部分各自在某狹小領域十分精通的人材,他們的學術水平之高能被舉世公認,並且他們研究的是一些重要的學科領域”。

同時,特曼還開創了企業與大學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工業園成立之初,有公司提出能否讓他們的僱員到學校來學習。而當朝鮮戰爭結束,許多士兵和軍官復員回到公司工作,又想繼續他們被戰爭中斷的學業。鑑於這種情況,特曼提出讓這些公司員工到斯坦福大學讀研究生,費用由公司負責。

實踐證明這種培養模式大受歡迎,通用電器、惠普等知名企業更是和斯坦福大學建立了長期的員工培養合作關係。

 

促成惠普的誕生

1931年,斯坦福大學二年級學生戴維•帕卡德(David Packar)和威廉•休利特(威廉•休利特)因爲興趣相投而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出於對業餘無線電廣播的愛好,他們選修了特曼開設的電氣工程課程。在得知倆人準備畢業後開辦自己的電子企業時,特曼鼓勵了他們的想法。

1934年,兩人從斯坦福大學畢業,四年後,特曼爲他們安排了講學,使他們得以重返斯坦福繼續深造,他們選修了特曼開設的許多電子課程。

休利特的碩士論文是《可變頻率振盪器的研究》,特曼鼓勵兩人把它變成產品,甚至借給他們538美元,並幫助他們從帕洛阿託銀行貸到1000美元的貸款作爲啓動資金。

1938年,帕卡德和休利特在帕洛阿託鎮愛迪生大街的一間車庫裏,開始研製電子產品。1939年,他們成立“Hewlett-Packard(惠普)”公司,公司一路發展壯大,很快成爲世界知名的電腦製造商。

對於兩個學生的成功,特曼說:“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

在帕卡德和休利特取得成功後,他們也沒忘了報答特曼的恩情。特曼作爲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爲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

1977年,兩位惠普創始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

參考鏈接:

https://www.sohu.com/a/108588968_385328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97%E9%9B%B7%E5%BE%B7%C2%B7%E7%89%B9%E6%9B%BC/8744329?fr=aladdin


更多精彩推薦
☞釘釘 6.0 盯上應用開發
☞連自己都不放過?六成應用開發不需要程序員!
☞QQ 被曝蒐集瀏覽器歷史記錄;餓了麼迴應騎手自焚;原錘子團隊被合併暫停手機研發;| 極客頭條

☞小米被“拉黑”,高通14億收購Nuvia,百度造車,CV三小龍IPO在即……丨AI大事件

☞元數據驅動的 SaaS 架構與背後的技術思考
☞食品安全難保障?區塊鏈有新方法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