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力被雲業務、遊戲光環掩蓋,是何體驗?

作者 | 中國軟件網 陳楊

校對 | 中國軟件網 王錦寶

衆所周知的是,騰訊是以To C業務起家。時至今日,遊戲增值、廣告仍是其主要營收來源。騰訊2020年Q3財報顯示:總計收入1254億元,其中增值服務收入698億元,佔比56%;網絡廣告收入213.5億元,佔比17%。

同時,近幾年騰訊也在憑藉着騰訊雲、產業互聯網等向To B轉型。2020年5月26日,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總裁湯道生宣佈騰訊未來五年將投入5000億元,用於新基建的進一步佈局。這更表明了騰訊To B的決心。

從整個時代的發展來看,以人工智能技術爲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驅動着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這意味着,未來AI在我們的工作、生產生活中會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換個角度而言,伴隨着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落幕、物聯網時代的到來,誰掌握了AI,並掌握了未來。

提到AI,我們便會想到商湯、雲從、曠視、依圖“CV四小龍”,也會想到寒武紀、地平線、比特大陸以及燧原科技等AI芯片廠商。殊不知,《2020騰訊人工智能白皮書》的發佈讓我們看到:高調佈局雲、產業互聯網的騰訊,也在低調佈局着人工智能……

01

走向泛在智能

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經幾起幾落。終於,近幾年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給AI帶來了海量數據;芯片的性能提升及雲計算的成熟給AI提供了足夠的算力;算法、模型的迭代使得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精準度進一步提升。

由此,驅動人工智能發展的“三架馬車”——數據、算力、算法均以具備,人工智能也真正從技術走向應用,落於實地。

騰訊研究院認爲,自2015年移動互聯網走向千家萬戶,短短五六年的時間裏,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走過四個階段。

一是2015-2016年,這一階段主要爲人工智能技術的積累與夯實,以及AI相關的標準制定。如2015年7月國務院出臺了《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將AI納入發展的重點任務。此後《“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進一步提升了AI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

二是2017-2018年,人工智能正式成爲國家戰略,並被規劃重點發展方向。包括提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在智能製造、智能醫療、智慧城市、智能農業、國防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三是2019年,“智能+”的提出,即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爲此,科技部也指出,到2023年時,全國要建設20個左右的試驗區,形成一批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

四則是2020年及之後,人工智能走向泛在化。在新基建政策以及疫情的影響下,未來人工智能會被應用於社會各行各業各種場景中。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在《2020騰訊人工智能白皮書》發佈時說了這樣一番話:

“未來,智能技術會滲入到生活,無所不在,萬物都會依賴於它;也可以說智能技術不起眼,因爲智能技術化爲無形,融於萬物其中了。”

圖片來自騰訊研究院

這便是泛在智能。其一方面體現於智能技術將成爲基礎設施建設。如同被劃分到新基建七大領域中一樣,智能技術將會如水電、網絡一樣,爲社會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基礎。

另一方面體現在更廣泛的受衆和應用場景。人工智能技術將不在是金融、互聯網等高大上、前沿行業的專利,其會與更多傳統行業結合。由此帶給人們無處不在的智能應用。

02

AI in all,騰訊的全景人工智能

如同提出產業互聯網,大力To B、To G一樣,提出泛在智能的騰訊早在2017年也發佈了AI戰略——AI in all。的確,看到這很容易想起百度的All in AI。不同於後者把業務全部押注於人工智能,騰訊的目標是實現AI與各行各業各種場景的結合,這也是泛在智能的另一種闡述。

在AI in all的戰略下,如今的騰訊已完成了其AI全景佈局,覆蓋從技術、到平臺、再到場景三層結構。分別來看,首先是技術層面:這是泛在智能的基礎。談到人工智能技術,無外乎計算機視覺CV、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NLP以及機器學習。

這恰是騰訊AI實驗室的工作。目前,騰訊已經打造了四大AI實驗室,組建了一個包含100餘位科學家、300多名應用工程師的AI團隊。如騰訊廣爲人知的優圖實驗室,便聚焦機器學習領域。

其次是平臺層面:騰訊依託騰訊雲,形成了“一雲三平臺”的架構。一雲即藉助騰訊雲的計算、存儲、網絡及安全能力,爲騰訊AI提供底層資源。

三平臺則爲算法平臺、服務平臺以及開放平臺。其中,算法平臺不斷完善算法核心框架、深度學習工具以及AI中臺能力,旨在打造數據到算法模型的全流程閉環,實現AI的落地;

AI服務平臺則將騰訊內部多年積累的語音、圖像、視頻、NLP等AI技術能力以雲服務形式輸出給行業用戶,降低AI應用門檻;

AI開放平臺進一步升級,通過連接騰訊AI能力以及聯合1萬家生態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一個從技術研發到產業落地相互協同、優勢互補的新型AI生態體。

騰訊AI開放平臺提供的能力

最後是場景層面:一方面通過輸出AI能力、降低AI門檻以及聯合生態夥伴實現AI技術的場景落地;另一方面藉助騰訊AI開放平臺,面向實際業務場景,直接提供多種AI解決方案,如人臉識別門禁考勤、AI創意營銷、智能客服機器人等。

03

落於實地的騰訊AI

正如騰訊所希望的一樣,在技術-平臺-場景的AI全景佈局下,其AI業務已在多個場景落地。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7月時,騰訊雲AI已實現日處理圖片超30億張、語音250萬小時、自然語言超千億句,爲超過200萬客戶提供服務。

在消費互聯網領域,騰訊AI不僅應用於自身的遊戲、內容、社交等100多個產品,也對外服務了10億級用戶。

在產業互聯網中,騰訊AI已經覆蓋了教育、出行、文旅、零售、工業、政務、金融、醫療等多個行業。如疫情期間騰訊AI在各領域的表現。先是在醫療行業,騰訊覓影AI以及基於騰訊雲的AI CT設備被部署在湖北多家醫院,幫助醫護人員進行診療,使得診斷效率提升數倍。

其次在城市治理與社區服務上。騰訊優圖聯合騰訊旗下智慧社區開放平臺騰訊海納上線了社區防疫平臺,提供包括健康申報、AI門禁、車輛出入管理和行爲預警、人羣聚集告警等功能,該平臺已在全國多個小區落地應用。

再看下x訊AI在製造行業的應用。TI-Insight是騰訊基於智能鈦核心功能打造的一站式工業AI 平臺方案,同時提供訓練和推理能力。疫情期間,華星光電ADC項目與騰訊基於TI-Insight合作,實現了華星光電的降本增效,推理平臺擴容提升了30%的吞吐量。

另一方面,騰訊透露,目前其擁有AI全球專利超過6500項,是國內互聯網公司的佼佼者,並在ICML、CVPR、NeurIPS、ACL等多個頂級學術會議或期刊中累計入選超過285篇論文。

04

不光自研也投資AI公司

如果說“AI in all”戰略體現了騰訊對人工智能的應用佈局,那麼瘋狂投資AI公司則證明了騰訊堅信AI是未來。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以來,短短六七年時間裏,騰訊便投資了三四十餘家AI公司。如多次投資業界知名的行業知識圖譜公司明略科技;投資自動駕駛領域的特斯拉、蔚來汽車、威馬汽車;投資大數據平臺商星環科技;投資BI分析商永洪科技;投資AI雲端芯片廠商燧原科技;投資中電數據、Diffbot、iCarbonX、CloudMedx、Skymind等。

總體而言,騰訊投資的AI公司主要集中於自動駕駛、數據分析、醫療健康幾個大領域。

中國軟件網認爲,騰訊選擇AI公司進行投資時,之所以關注這幾個領域,一方面是因爲這幾個領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騰訊將會獲得很好的回報。如自動駕駛,在5G、邊緣計算、雲計算加持下,自動駕駛以及車聯網將會真正落地。

另一方面則是可與騰訊業務結合,投資後可更好地完成適配。如這麼多投資中唯一的一家芯片公司燧原科技,主打雲端芯片和加速卡,騰訊可將其與自身硬件設施、算法、軟件等集成優化,推出更具競爭力的AI解決方案。

幾天前的1月5日,燧原科技也宣佈完成C輪融資18億元人民幣,騰訊選擇繼續跟投。

騰訊投資董事總經理姚磊文的發言也證實了中國軟件網的猜想:“騰訊自2018年領投Pre-A輪以來,已連續多次支持燧原科技。在燧原成功流片後,目前已與騰訊基於業務真實場景開展了深入合作,證明了其執行力和落地能力,以及與騰訊的強協同效應。”

參考資料:《2020騰訊人工智能白皮書:泛在智能》

海比研究院 開年大禮

1月19日 14:00-17:00 北京香格里拉酒店

名額有限,掃碼提前預約

找商機 找產品 找廠商 找顧問 就來宇象雲平臺

掃描二維碼立即入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