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行業缺乏統一標準,成爲金融新基建尚存距離

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官網披露的信息顯示,2020年6月22日至7月3日,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ITU-T)第十六研究組(SG16)全會在線上召開。在該次會議上,由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以下簡稱“數研所”)牽頭提出,並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華爲等單位聯合發起的國際標準《金融分佈式賬本技術應用指南》成功立項。這是中國牽頭的首個金融區塊鏈國際標準。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程曉明向《鏈新》表示:“區塊鏈是一個基礎設施,是一個公開的數據庫,哪個國家獲得了標準的制定權,就獲得了行業的主導權。現在區塊鏈最多的應用在金融行業,所以區塊鏈標準的競爭不僅涉及到區塊鏈技術本身的競爭,而且涉及到區塊鏈所支撐的金融產品商業模式的競爭。”

 

行業缺乏統一標準

 

區塊鏈的真正落地,離不開完善的標準體系。然而現階段,對於區塊鏈是什麼、區塊鏈金融如何實現等問題,行業內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語法範式,導致行業內溝通成本偏高而效率較低,區塊鏈的發展步伐也因此受到掣肘。

“各國、各地、各行業甚至同行業的標準不統一,都會導致區塊鏈技術應用落地的發展緩慢。”浙江省區塊鏈技術應用協會副會長、複雜美科技CEO吳思進向《鏈新》表示,區塊鏈技術在應用、安全、互通等方面缺乏統一標準,區塊鏈平臺性能受網絡環境、節點數量、共識算法、業務邏輯等因素影響較大,而各行各業又對區塊鏈技術的性能指標評價缺乏統一標準,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區塊鏈技術的跨鏈互聯、場景拓展和產業合作。

吳思進認爲,國際化標準的制定旨在規範區塊鏈的應用,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有效打通不同國家、行業和系統之間的認知和技術屏障,防範應用風險,爲全球區塊鏈產業發展提供重要的標準化依據。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區塊鏈標準的制定,一方面能夠提升中國在區塊鏈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另一方面參與制定國際區塊鏈標準的制定,對於中國自身區塊鏈標準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鑑意義,此舉能夠推動中國區塊鏈技術面向世界。”吳思進表示。

 

對外:中國正在引領世界標準

 

“目前,中國無論是在區塊鏈標準、還是區塊鏈核心專利方面已在全球遙遙領先。”浙江省區塊鏈技術應用協會智庫專家、33複雜美鏈改全球合夥人孟曉峯向《鏈新》表示。

從區塊鏈專利的申請數量上看,目前中國申請的區塊鏈專利數量居世界首位。Reality Shares的調查顯示,截至2019年8月,中國上市公司申請的區塊鏈相關專利數量(1338項)是美國公司(442項)和德國公司(44項)總量的近3倍。區塊鏈專利數量全球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七家是中國公司。

“我們正在引領世界標準。”OKEx首席戰略官徐坤向《鏈新》表示,“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需求市場,我們有大量的區塊鏈應用場景,有大量的應用在此開發、迭代,包括區塊鏈專利。智匯代理申請https://www.kaifx.cn/broker/thinkmarkets.html近年來,阿里巴巴、中國平安等企業一直是行業領頭羊。這也意味着中國有更多資本從不同角度可以嘗試和突破,有更多領域可以探索和開拓,從而找到一個真正有價值、相對較準確的標準化方向。”

據悉,早在2016年,中國區塊鏈標準化工作就已經開始着手進行。到現在,中國在公鏈、聯盟鏈和私有鏈的開發上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對於各種落地場景也做了很多有價值的嘗試。

“標準是指南性的,也是公益性的,誰都可以拿來用,但是區塊鏈也確實存在標準之爭。”徐坤認爲,“標準背後站着技術專利,所以這對於各國企業來講是個戰略高地。哪國在相關標準上的貢獻大,哪國企業在相關領域就佔據優勢;哪國在標準上有話語權,該國企業在事實上就對相關領域有主導權。這之中還有企業之間的較量、合規性和創新性之間的權衡,都是值得去研究和深思的。”

徐坤認爲,先進就是標準。“標準不是憑空制定的,也不存在強制執行。你在行業內做到先進,別人就自然向你看齊,於是你就成爲了標準。”

 

對內:去僞存真,優勝劣汰

 

程曉明表示,在全球區塊鏈行業當中,中國是大國,但不是強國。“區塊鏈的底層技術,應該說美國還是最先進的。和國外的技術團隊相比,中國在底層關鍵技術、中間層關鍵技術、應用層關鍵技術這三個層面仍然存在諸多不足。”

吳思進認爲,就國內區塊鏈技術路線和發展趨勢而言,雖然在分層分片、跨鏈、隱私保護等未來商業應用需要區塊鏈技術發展的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是國內目前並沒有一條清晰的業內達成共識的路線圖,在實現路徑上仍然百花齊放。

“技術路線上的分歧,有一些是可以統一的,尤其是通用性很強的領域。不過我們應該允許一定範圍內的差異性,並在標準設立的框架上有更好的開放性,只有這樣才能讓尚未成熟的區塊鏈技術在未來有更多的創新空間。”吳思進表示。

“區塊鏈行業的發展現在還處於早期,所以很多想法和技術,都還在探索階段。這種時候出現分歧是很正常,並且是一件好事,這是創新和這個行業活力的一種體現。”徐坤認爲,相比於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還在發展初期,很多技術討論和理念討論正在進行,

“我們應該對這個行業抱有信心,也應該相信國家的支持和調控。在安全合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區塊鏈的處理效率,推進區塊鏈+物聯網、區塊鏈金融、數字政務等場景的落地,是我們需要持續討論的話題。”

徐坤認爲,區塊鏈行業生態有非常強的自我調整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行業內會自然湧現出一批優秀的企業和技術理念。“最終我們會看到去僞存真,優勝劣汰的結果。”

 

成爲金融新基建尚存距離

 

“區塊鏈要成爲金融基礎設施取決於兩方面的條件,一是區塊鏈行業本身發展情況,二是區塊鏈如何與金融相結合。”程曉明表示。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顛覆性的記賬技術,金融基礎設施本身核心功能也是記賬,這種新的賬本管理的技術相對原來的技術有六個方面的優勢,包括高效率、低風險、透明度、標準化或全球化、自動化、避免重複建設。吳思進說,“好處和優勢很明確,目標就在那裏,要實現還有一段路。”一方面,區塊鏈目前的“成熟度”還不夠。雖然金融基礎設施最核心的功能是記賬,但絕不僅僅是記賬,還應該包括法律基礎、治理機制、准入合規機制,還有風險管理等。現有的區塊鏈系統在這些問題上都比較弱。另一方面,要打破現有行業的既得利益,這一塊不是區塊鏈技術能夠解決的,需要商業利益的推動。

孟曉峯認爲,現在國內最大的分歧是以“聯盟鏈”爲主,還是以"公鏈"爲主;是"有幣區塊鏈”,還是“無幣區塊鏈”?這背後是新舊兩股勢力的較量:一股是傳統機構代表,想以聯盟鏈加固自己的壟斷地位;一股是新興體系,想以“許可公有鏈”重構金融體系。“其實區塊鏈金融標準之爭背後還有更多的相關博弈,想要建成完全自主的區塊鏈金融非常不易。”

“5G促進萬物互聯,區塊鏈構建萬物互信。區塊鏈行業的發展速度遠超我們的想象。”徐坤說。

從宏觀政策層面上看,國家正在促進區塊鏈技術擁抱全行業,釋放出更多的潛力。基於對區塊鏈技術的認可,早在2017年,央行就成立了數字貨幣研究院。今年4月20號,國家發改委也正式把區塊鏈納入了新基建的範圍。

從場景實踐層面上看,今年4月,央行宣佈數字人民幣已經在深圳、雄安等地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騰訊聯合“北京市方正公證處”推出了區塊鏈電子證據平臺,螞蟻區塊鏈今年也推出了“開放聯盟鏈”,爲中小企業賦能。

徐坤認爲,“在未來幾年,包括金融在內越來越多的行業都將擁抱區塊鏈,獲得新的活力和生命,我們也將更多地切身感受到區塊鏈作爲社會新基建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