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乾貨”

聊聊“乾貨”

這篇原本是分享在前端早讀課的小密圈中的,是上週天寫的。原因就是看到推送的文章下方蠻多人會提到 “乾貨 “這個詞的,所以我就多想多寫了幾句,純屬個人想法。

引用百度百科對 “乾貨 “的定義:

在新型的技術交流活動中,經常聽到“乾貨”。其實是有經驗人士或者前輩的一些拿來實際運用的方法或者經驗。通常爲了簡便描述這種沒有一絲做作,能對相關事業者起到作用的話或者經歷。

早前推送的文章很多我會看過覺得不錯的內容,而且是以會對我們有一點一點作用的爲初衷推送的,當時也沒想過會做這麼久。所以內容上各種都會有,設計,職場等等。

後來中間有一段時間我自己都覺得推送分享不動,一方面我的工作內容,以及我關注的東西也變化了,不再具體關注業務技術了。但爲了每天推送一些自己都看不下去或者純粹爲了推送而推送內容,我內心是拒絕的。因爲作爲一種服務產品,我自己都不看,那讀者還會看嗎?

所以在推送得時候我每天都會有意識去注意團隊項目出現的問題,團隊採用什麼新的工具,或者我發現的問題找一些解決方案推送給大家或者自己的團隊看看。比如早期的工程化構建工具等,由原先自己體會變成以觀察者模式來做,可能在文章選擇的深度上有所欠缺,但不會阻礙我的分享興趣。

隨着時間的推進,漸漸着我的模式又變化了,在前端管理得基礎上我對產品,運營的想法有了更多的瞭解與實踐,通過這個公衆號平臺我學到了在公司很多做不到的事情,比如文案的思考,內容信息得組織,以及活動的策劃等等,這些都是後續的一個做法跟思考。

每一篇內容可能對你來說很熟悉,但還有一部分人還不懂那是什麼,比如在小公司就一個前端,接觸到的面不多,又沒機會去做,那這些內容對他們來說就很有意義。還有昨天提到的乾貨問題,這個是仁者見仁的事情,我也不會一味的追求閱讀量或者讀者數,或者經常推一些高大上的內容,讓你覺得看了表面上能獲取點知識但本質上沒用過還是沒有,所以擡頭看前景,低頭還是解決我們實際得問題爲先。

比如前年策劃的前端老輩們的專訪,目的就是想透過他們的文字瞭解他們的成長軌跡,讓自己有一個軌跡可循,讓自己建立一個目標,讓自己成長有所方向。

正如有人在小密圈問我,現在前端會議這麼多,我該怎麼選擇參加?

對啊,這個問題你應該多問問自己,你參加會議是搞基呢,還是去看看業界動態,看看別人家公司在做什麼?或者看到主題有一個你感興趣的,而且還能解決你團隊的問題,那簡直是賺回票價了。

分享一個前端早讀課深入淺出研究所的 @ 錢育輝童鞋的做法:

他看到文章中有不懂或者不是很理解的關鍵詞或概念的時候,自己會主動去次系統的搜索瞭解。專訪|互遠信息實習生@錢育輝

所以也是期待在將來的每一天的推送都一樣能助大家在職業中能有所成長,包括你我。

相信將來前端早讀課會以一個新的內容層次呈現在大家。

昨天有一位童鞋在留言處說準備取消關注前端早讀課,因爲前端早讀課已經不能提供他成長的養分的。其實我內心是高興的,畢竟前端早讀課陪你一起成長過,臉紅。

既然聊到“乾貨”,覺得這本書要是不推薦太可惜了,良心推薦,誰看誰知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