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熊逸版》:一套書帶你讀懂重量級史書背後的深意

01

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第10集中,莊老夫子給學生們出了個討論題——“立嫡還是立賢”,明蘭、齊衡、顧廷燁三人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齊衡是齊國公獨子,自然認爲立嫡長子是理所應當的(立嫡)。

顧廷燁是庶子,他認爲若是庶子有賢德,就不一定要立嫡子(立賢)。


明蘭是什麼觀點呢?明蘭主張立嫡立長,因爲長幼尊卑一目瞭然,毫無爭議。但是立賢就不好說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如果哪個皇子結黨,大家都說他賢德,他就真的賢德嗎?再說如果庶子真的賢德,也應該知道自己的本分,好好輔佐嫡子。不應該因爲自己的貪心讓朝堂不安,天下大亂。

古代皇帝選擇繼承人“立賢還是立嫡”素來是一個有爭議性的話題,如果說齊衡的“立嫡”是一派天真,那明蘭就是真正的人間清醒啊。


02

假設《知否》的故事確實發生在北宋,那麼,在平行時空的某一層,北宋的司馬光也和明蘭有相似的觀點。

司馬光除了會砸缸,最廣爲人知的就是寫了一部《資治通鑑》,所謂“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

當然,因爲北宋的很多皇帝也不是嫡長子繼承,司馬光不好說得太明顯,他就在《資治通鑑》裏舉智瑤的例子說,看看吧,智家以“賢”選人,讓智瑤繼承家業,結果呢?智家沒了,你們還說立賢不說了?

雖然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鑑》參考了《史記》的內容,但是和司馬遷的《史記》有很大的不同,因爲《資治通鑑》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寫給皇帝的教科書,甚至名字也是宋神宗取得,認爲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因而命名爲《資治通鑑》。

到了南宋時,《資治通鑑》只有皇帝和太子能讀,其他人敢偷窺,就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資治通鑑》作爲一部全面總結了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歷史典籍,全面總結了宋代之前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規律和經驗,是中國自宋代以後皇帝們瞭解中國傳統政治法則、提高治理國家能力的首選教科書。據說康熙帝精讀《資治通鑑》詳批了107條呢。


03

有人覺得《資治通鑑》不適合普通人讀。我覺得這個觀點也是有點片面的。

“皇帝教科書”證明了《資治通鑑》的地位和價值,但從“以史爲鑑”這一點說,不管是對於古代的皇帝,還是現代的普通人,它都是有意義的。

但是《資治通鑑》是古文寫的,一般人很容易勸退,要想讀明白,必須有一個好的譯本,才能更深入理解它的內容。

一直聽說熊逸解讀傳統文化很有名,最近機緣巧合恰好讀到了《資治通鑑熊逸版》,讀完後,對《資治通鑑》的來龍去脈也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熊逸,何許人也?

熊逸這個名字據說是筆名,有人說,他是中國當代的思想隱士,大隱隱於市專心著書,他寫過《道可道》、《古代中國的正義兩難》、《春秋大義》、《紙上臥遊記》、《王陽明一切心法》、《思辨的禪趣》、《逍遙遊》等。

熊逸很神祕,屬於“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那種,只有很少的人看過他的廬山真面目,他似乎也享受這種“雞蛋好喫但不用知道下蛋的雞是誰”的樂趣,一直用“熊逸”這個筆名解剖中國傳統文化,用學貫中西的現代視角反觀中國傳統文化。

最近出版的這套《資治通鑑熊逸版》(第一輯),對《資治通鑑》逐字逐句解讀,但並不侷限於歷史本身,而是從中生髮出對社會、文化等多維度、立體化的剖析,力求解讀出現代人的大歷史觀 。讀完後,我們不僅能理解《資治通鑑》的內容,還能獲得多角度看待問題的方法。



04

本套《資治通鑑熊逸版》爲第一輯,內容涵蓋《資治通鑑》周紀一、周紀二,以250個問題爲抓手,爲讀者展開一幅別開生面的歷史畫卷

這套書的特別之處在哪裏呢?下面羅列一二:

一、理解司馬光創作《資治通鑑》的動機

《資治通鑑》開篇是這麼寫的:

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爲諸侯。

一般人可能看不懂,爲什麼《資治通鑑》沒從“元年”或者某個朝代開創者寫起,爲何要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開始寫起?熊逸緊接着就給我們揭示了答案:

《資治通鑑》是以“穩定”作爲核心政治訴求的,在儒家體系裏,名正則穩。所以,司馬光纔會以韓、趙、魏三大家族的族長被周威烈王封爲諸侯——這麼一個“名不正”的小事件作爲開端,將這個表面上的小事件解讀爲歷史當中最大的教訓。

因爲,《資治通鑑》和《史記》不同,它不是史官的史書,而是政治家的史書!它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紀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紀元959年)徵淮南爲止,跨越了16個朝代,一共寫了250個皇帝。一切都是爲政治服務的,包括史料的選擇和解讀,你看李白那些有名的文人,司馬光一概不寫,因爲覺得沒啥用。


二、用歷史思維想問題

司馬光在什麼機緣下寫了《資治通鑑》?熊逸用了一個詞“退而著書”。

司馬光屬於舊黨,不同意變法,但他再厲害也沒有皇帝厲害啊,王安石能變法,背後大boss是皇帝啊。PK不過王安石,司馬光只能自己跑到洛陽做個閒職,全力編修《資治通鑑》來闡述自己的政治理想。

所以,《資治通鑑》肯定也是有夾帶私貨的。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司馬光講禮法、講名分,目的只有一個“老祖宗的東西很好,不要變來變去啦”。有人說司馬光“迂腐”,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吧。

站在司馬光的角度上,我們就更能理解司馬光了。


三、多個角度看問題

學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正所謂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任何一種新的難題,似乎總是可以從歷史中找到解決方案;任何一種新的嘗試,似乎也總是可以從歷史中找到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大到治國安邦,小到鉤心鬥角,歷史經驗越多,勝算也就越大。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學也是政治學、管理學和成功學。

《資治通鑑》雖然是寫歷史,但裏面有很多深層的東西,如果不是明白人點撥,我們可能根本看不出來。熊逸用他的一雙如手電筒般的“亮眼睛”,從歷史的錯綜複雜中帶我們領悟背後的深意。

比如在《資治通鑑熊逸版》裏,把《資治通鑑》裏的史料和《史記》等著作中的史料對比,通過這些對比,我們就能甄別出《資治通鑑》中使用的史料的真僞。

胡蘿蔔和大棒哪個更有用?——這能給企業管理者很多啓發。

戰國是怎麼提高人口規模的?——提高人口規模是社會學的問題,現在全世界的人口出生率都很低,看看戰國的經驗,也許對我們提高人口規模會有幫助。

比如“東西方繼承方案有什麼不同?”,通過東西方對比,中西貫通,看懂世界發展的格局。

所以,歷史不僅是歷史,讀歷史,還能學到很多東西呢。

全書的語言平實易懂,該嚴肅時嚴肅,該幽默時幽默,像“豫讓到底應該怎麼死”“韓氏家族是怎麼找回存在感的”風趣的語言讓人不禁莞爾一笑。

感謝熊逸的解讀,能讓普羅大衆得以窺見《資治通鑑》的真面貌,也學會了從多個角度看問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