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融合加速洗牌,市場格局將被顛覆?

超融合市場格局再無變數?

如果仔細看看國外市場份額構成,恐怕大多數人都會認同這個結論。當下,VMware、Nutanix和DELL EMC已在全球市場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其市場地位暫時難以撼動。但如果將目光聚焦到技術應用和場景變化趨勢,又是另一番景象,超融合的下一場變革正在悄然醞釀。

在中國超融合市場,這種變革顯得尤爲明顯。在AI、XPU、邊緣計算、大數據等驅動下,中國超融合的技術創新與場景應用逐漸領先,更湧現出以浪潮雲海超融合爲代表多匹黑馬,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崛起,加速書寫市場新格局。

“超融合屬於典型軟硬協同型產品,”浪潮數據超融合研發部總經理顏秉珩如是說,“隨着新應用、新場景的興起,超融合正加速演進到下一階段,在軟件和硬件層面都會迎來重要變革。”

超融合市場正在提速

在傳統數據中心時代,計算等各種基礎設施彼此獨立,一旦業務快速變化和規模持續擴張,則會給基礎設施的資源部署、可擴展、管理帶來極大挑戰。

因此,隨着雲計算概念的興起,從早期的融合基礎設施到之後的超融合,業界一直致力於降低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部署、使用和管理的複雜性。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超融合彈性擴展、管理便捷、簡單易用等優點愈發被各行各業用戶所認可,成爲雲基礎設施建設最重要的選擇之一。IDC最新全球超融合系統報告顯示,有超過72%的企業用戶已經部署或者計劃部署超融合產品,超融合需求未來將保持強勁,未來5年將保持18.5%的年複合增長率,到2025年,超融合市場規模將達到近33.2億美元。

“從各類市場分析數據來看,超融合增長速度非常快,並且在基礎設施中的佔比還在持續提升。”浪潮數據超融合產品線總經理龐慷宇表示道。在中國市場,超融合正在成爲私有云/混合雲等建設的重要選擇,Gartner 2021年中國ICT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ycle for ICT in China)顯示,超融合在中國市場已經渡過炒作泡沫期,未來將真正的迎來市場機遇。

超融合加速洗牌,市場格局將被顛覆?

Gartner 2021年中國ICT技術成熟度曲線

龐慷宇則認爲,超融合市場之所以能夠持續增長,並且在未來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主要是有三個關鍵因素:

 

  • 首先,超融合正在成爲私有云建設的首選,而中國私有云市場的潛力還未充分釋放。IDC數據顯示,未來五年中國私有云市場符合增長率接近25%,預計未來2-3年將成爲全球最大的私有云市場,這無疑爲超融合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 其次,在私有云/混合雲等環境中,超融合在存量市場和增量市場中均獲重用。例如,在傳統服務器虛擬化的存量市場,超融合方案取代服務器虛擬化成大勢所趨,大型私有云項目普遍基於超融合進行建設;而在增量市場方面,隨着超融合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的不斷提升,正在加速進入到核心業務場景之中,越來越多像醫療HIS、SAP HANA、核心數據庫、工業MAS系統均優先選擇部署在超融合之上。
  • 第三,超融合的應用場景愈發豐富,除了私有云/混合雲環境之外,像邊緣場景也在加速部署超融合。像無人駕駛、智慧礦山、智能交通、智慧零售等場景中,均視超融合爲基礎設施的首選。

無疑,隨着各行各業數字化和智能化進程的加速,對於基礎設施資源的使用也將大幅提升,也將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的變革。最新《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年-2023年)》已明確規定,引導新型數據中心集約化、智能化建設,加速建立形成技術先進、綠色低碳、算力規模與數字經濟增長相適應的新型數據中心格局,而超融合的諸多優勢無疑與基礎設施變革趨勢高度吻合。

“這些年,用戶對於超融合的認可程度越來越高,超融合一定是用戶建雲的首選。”龐慷宇直言道。

市場洗牌背後的技術變革

2021年上半年,全球超融合市場在疫情持續化的背景下依然取得了11.2%的同比增長。而中國超融合市場增長更加迅猛,取得了將近50%的同比增長,其中浪潮雲海超融合更是實現了135.6%的同比增長,增速第一,強勢進入到市場前四,這預示着一場市場格局的洗牌正在開啓。

事實上,過去多年,超融合最大的創新點在軟件層面,以軟件定義的方式不斷改變數據中心計算、存儲和網絡等基礎設施資源的使用,這也成就了諸多超融合純軟件公司。面向未來,在雲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的牽引下,市場洗牌的背後其實也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又一次變革。

超融合發展到現階段,靠純軟件的方式已經達到的優化的極致。接下來,隨着雲原生、AI、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技術的應用,超融合會開啓超融合在軟件和硬件層面的全面創新。--顏秉珩直言道

具體來看,當前基於容器等雲原生技術來實現更加敏捷的業務已形成共識。數據預測,到2024年,容器架構軟件在軟件定義數據中心市場中佔比將達到20%。超融合在軟件棧層面將會變得更加全面和豐富,必須支撐起容器堆棧,以契合用戶越來越多雲原生應用的大趨勢。顏秉珩介紹,“浪潮的思路是在超融合之中構建更加安全的容積技術,浪潮擁有十年的虛擬化技術研發經驗,可以將虛擬化很多優點與容器技術相結合。”

除了軟件堆棧更加豐富之外,超融合亦不能忽視上層應用對於資源使用的多樣化趨勢,傳統虛擬化應用、雲原生應用、AI應用等對於資源的使用形態也不盡相同,需要超融合能夠在軟件層更加智能化調度。“像重度AI應用,就不建議跑在虛擬化之上,更適合裸金屬環境。總體來看,超融合未來需要一套統一的編排接口和智能運維管理,從而智能和靈活地匹配上層應用所需要的資源。”顏秉珩補充道。

超融合另一大技術變革就是硬件創新和架構變革。衆所周知,隨着像AI等新應用的蓬勃發展,以及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張,使得用戶在構建雲基礎設施時,要求超融合能夠支撐起更多新硬件,例如ARM CPU、GPU、DPU等等,這無疑推動着超融合硬件步入一個創新期。

超融合加速洗牌,市場格局將被顛覆?

 

“超融合是典型的軟硬協同、交替發展的產品。從產品形態來看,超融合未來一定要支持不同的新硬件、新平臺,要充分把新硬件的能力發揮出來。”顏秉珩表示道,“以存儲層協議爲例,過去很多傳統存儲內核都是基於TCP/IP協議棧,現在則可利用智能網卡的RDMA功能去替代,降低超融合節點的延遲,讓虛擬機遷移更加快速;過去超融合底層分佈式存儲的重刪、壓縮等功能需要消耗大量CPU資源,如今DPU等芯片的出現,完全可以將重刪等功效卸載過來,從而大幅提升超融合的性能。”

顯然,越來越多新硬件的融合,也對於超融合架構帶來了新的挑戰。之前超融合架構因爲不能獨立擴展計算和存儲資源而被人詬病,現在可組合架構被認爲是超融合架構的大趨勢,實現計算與存儲資源獨立按需擴展,支持異構算力的融合,在架構層面進一步滿足基礎設施的需求。

業界有句名言:做超融合容易,做好超融合很難。可以預見,超融合產品未來在技術上的比拼將邁入新階段,而像浪潮這樣在軟硬件層面均有着深厚積累的公司,則有望在市場洗牌期脫穎而出。

超融合市場的浪潮現象

浪潮雲海超融合真正開始引人注意已經是2019年,2019年第四季度浪潮進入IDC 超融合報告的Name廠商,但最新數據顯示,浪潮已經在今年第二季度排名第四,上半年同比增長135.6%,遠超業界平均增長率,在極短時間內迎來了爆發性增長和市場排名的大跨步前進;此外,浪潮連續兩年成功入選Gartner超融合Sample Vendor(標杆供應商),在短時間內獲得了IDC、Gartner等權威諮詢機構的認可。

爲何浪潮能在超融合市場上演現象級的表現?

在龐慷宇看來,浪潮雲海超融合之所以成爲增長迅速,除了超融合市場整體增長的大背景外,浪潮自身的研發能力、產品領先性和交付能力也是浪潮雲海超融合崛起的法寶。

事實上,浪潮在超融合領域雖然進入市場較晚,但厚積薄發,從2008年發佈雲海OS開始,浪潮一直持續致力於超融合相關技術領域的研究。如今,超融合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虛擬化軟件能力的,更是整個基礎設施領域全棧能力的比拼,這無疑更加有利於浪潮發揮綜合優勢。

“無論是從研發團隊規模,還是研發實力,浪潮雲海超融合在市場上都是名列前茅。”龐慷宇如是說,“浪潮雲海超融合吸納了浪潮在基礎設施領域各方面的能力,像強大的硬件創新能力、底層分佈式存儲能力、軟件定義網絡等。”

其次,在強大研發實力的加持下,浪潮雲海超融合產品InCloud Rail競爭力極強,形成“快、穩、簡”的產品優勢,其三大核心組件InCloud Sphere、InCloud SmartFlow、InCloud Storage均爲自研,且在各方面表現極爲出色。

以InCloud Sphere爲例在最新的SPECvirt_sc2013性能測試中,InCloud Sphere成功刷新Intel兩路服務器上虛擬化軟件性能測試成績,不但比之前測試的最高成績提升39%,更是以4679分打破冰封四年之久的世界紀錄,霸榜全球第一。

同樣,InCloud SmartFlow也是超融合在網絡加速領域的突出代表。數據中心日益複雜的數據處理需求,使得超融合通過增加智能加速卡來卸載CPU IO/數據處理工作,對於提升虛擬機密度、性能和降低TCO大有裨益。而InCloud SmartFlow實現了硬件加速的分佈式SDN系統,解決了傳統SDN方案架構僵硬、可編程弱、廠商鎖定和成本高昂等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爲超融合加速方面的標杆。

更加關鍵的是,浪潮雲海超融合擁有強大的供應鏈和交付能力。在過去幾年中,浪潮雲海超融合已經在醫療、教育、金融、汽車製造、交通、礦山能力等多個行業中得到應用,憑藉出色的交付和部署速度,獲得了用戶的廣泛認可。

“未來有云的地方一定會有超融合。浪潮雲海超融合雖然進入市場較晚,但我們是攜手浪潮多條業務線一起發力,目標是在未來2-3年內成爲國內超融合市場第一。”龐慷宇最後表示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