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架構設計

 
《軟件架構設計》讀書筆記
 
2009-12-02 來源:網絡
 
 
前言

春節前後花了將近兩個月時間才把《軟件架構設計》一書看完。此書緊緊圍繞“軟件架構設計”這一主題,非常系統地解析了軟件架構的概念,闡述了切實可行的軟件架構設計方法,給出了可實施性很強的完整的架構設計過程。閱讀此書過程中,常常會發現讓人眼前一亮的引文或觀點。此讀書筆記將《軟件架構設計》中重要的觀點提取出來,進行再一次的歸納和整理。寫這篇筆記的目的一是爲了加強將來再次閱讀此書時的針對性;其次也是爲自己平時的項目架構實踐提供一份足夠簡明的指導提綱。

1. 軟件架構概述

1.1 什麼是軟件架構

◎ 軟件架構的概念很混亂。如果你問五個不同的人,可能會得到五種不同的答案。

◎ 軟件架構概念主要分爲兩大流派:

   組成派:軟件架構 = 組件 + 交互。
   決策派:軟件架構 = 重要決策集。

◎ 組成派和決策派的概念相輔相成。

1.2 軟件架構和子系統、框架之間的關係

◎ 複雜性是層次化的。 --《人月神話》

◎ 好的架構設計必須把變化點錯落有致地封裝到軟件系統的不同部分(即關注點分離)。

   通過關注點分離,達到“系統中的一部分發生了變化,不會影響其他部分”的目標。

◎ 軟件單元的粒度:

   * 粒度最小的單元通常是“類”。
   * 幾個類緊密協作形成“模塊”。
   * 完成相對獨立的功能的多個模塊構成了“子系統”。
   * 多個子系統相互配合才能滿足一個完整應用的需求,從而構成了軟件“系統”。
   * 一個大型企業往往使用多套系統,多套系統通過互操作形成“集成系統”。

◎ 軟件單元的粒度是相對的。同一個軟件單元,在不同場景下我們會以不同的粒度看待它。

◎ 架構(Architecture)不等於框架(Framework)。

   框架只是一種特殊的軟件,框架也有架構。

◎ 可以通過架構框架化達到“架構重用”的目的,如很多人都在用 Spring 框架提供的控制反轉和依賴注入來構建自己的架構。

1.3 軟件架構的作用

◎ 如果一個項目的系統架構(包括理論基礎)尚未確定,就不應該進行此係統的全面開發。-- Barry Boehm,《Engineering Context》

◎ 一個缺陷充斥的系統,將始終是一個缺陷充斥的系統。-- Timothy C. Lethbridge,《面向對象軟件工程》

◎ 軟件架構設計爲什麼這麼難?

   因爲它是跨越現實世界與計算機世界之間鴻溝的一座橋。
   軟件架構設計要完成從面向業務到面向技術的轉換,在鴻溝上架起一座橋樑。

   需求 -> 架構設計 -> 軟件架構 -> 系統開發 -> 軟件系統
          ~~~~~~~~                ~~~~~~~~

◎ 軟件架構對新產品開發的作用:

   * 上承業務目標。
   * 下接技術決策。
   * 控制複雜性。
     先進行架構設計,後進行詳細設計和編碼實現,符合“基於問題深度分而治之”的理念。
   * 組織開發。
     軟件架構方案在小組中間扮演了“橋樑”和“合作契約”的作用。
   * 利於迭代開發和增量交付。
     以架構爲中心進行開發,爲增量交付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架構經過驗證之後,可以專注於功能的增量提交。
   * 提高質量。

◎ 軟件架構對軟件產品線開發的作用:

   * 固化核心知識;
   * 提供可重用資產;
   * 縮短推出產品的週期;
   * 降低開發和維護成本;
   * 提高產品質量;
   * 支持批量定製。

◎ 軟件產品線:指具有一組可管理的、公共特性的、軟件密集性系統的集合,這些系統滿足特定的市場需求或任務需求,並且按照預定義方式從一個公共的核心資產集開發得到。

軟件產品線架構:針對一個公司或組織內的一系列產品而設計的通用架構。

2. 軟件架構設計方法

2.1 軟件架構爲誰而設計

◎ 架構師應當爲項目相關的不同角色而設計:

   * 架構師要爲客戶負責,滿足他們的業務目標和約束條件。
   * 架構師要爲用戶負責,滿足他們關心的功能需求和運行期質量屬性。
   * 架構師必須顧及處於協作分工“下游”的開發人員。
   * 架構師必須考慮“周邊”的管理人員,爲他們進行分工管理、協調控制和評估監控等工作提供清晰的基礎。

2.2 五視圖法

◎ 什麼是軟件架構視圖?

   軟件架構視圖是對於從某一視角看到的系統所作的簡化描述,描述中涵蓋了系統的某一特定方面,而省略了與此無關的其他方面。

◎ 軟件架構要涵蓋的內容和決策太多了,超過了人腦“一蹴而就”的能力範圍,因此宜採用“分而治之”的辦法。即通過不同的視圖來描述架構。

◎ 軟件架構的五視圖法:

   * 邏輯架構
     邏輯架構關注功能。其設計着重考慮功能需求。
   * 開發架構
     開發架構關注程序包。其設計着重考慮開發期質量屬性,如可擴展性、可重用性、可移植性、易理解性和易測試性等。
   * 運行架構
     運行架構關注進程、線程、對象等運行時概念,以及相關的併發、同步、通信等問題。
     其設計着重考慮運行期質量屬性,例如性能、可伸縮性、持續可用性和安全性等。
   * 物理架構
     物理架構關注軟件系統最終如何安裝或部署到物理機器。其設計着重考慮“安裝和部署需求”。
   * 數據架構
     數據架構關注持久化數據的存儲方案。其設計着重考慮“數據需求”。

2.3 從概念性架構到實際架構

◎ 少就是多 (Less is more.)。 -- 密斯·凡德羅

◎ 概念性架構是對系統設計的最初構想。

◎ 一般來說,實際的軟件架構設計過程是,先進行概念性架構的設計,把最關鍵的設計要素和交互機制確定下來,然後再考慮具體技術的運用,設計出實際架構。

2.4 架構設計中的關鍵要素及解決策略

◎ 策略是制勝的關鍵。-- 張明正,《擋不住的趨勢》

◎ 最好的軟件開發人員都知道一個祕密:美的東西比醜的東西創建起來更廉價,也更快捷。-- Robert C. Martin, 《軟件之美》

◎ 時間就是系統架構的生命。-- Philippe Kruchten

◎ 方法產生於恐懼。

◎ 面對時間緊迫的壓力,我們有理由質疑那種不顧時間花銷、一味追求軟件架構高質量的做法。軟件架構是軟件系統質量的核心,必須足夠重視,但在不適當的時候“用時間換完美”會毀掉整個項目。

◎ 架構設計並非“好的就是成功的”,而是“適合的纔是成功的”。

◎ 軟件架構設計中的關鍵要素及解決策略:

             關鍵要素                         策略
   ------------------------------------   -----------------
   1. 是否遺漏了至關重要的非功能需求?      全面認識需求。
   2. 能否馴服數量巨大且頻繁變化的需求?    關鍵需求決定架構。
   3. 能否從容地設計軟件架構的不同方面?    多視圖探尋架構。
   4. 是否及早驗證架構方案並作出了調整?    及早驗證架構。

2.5 軟件架構要設計到什麼程度

◎ 軟件系統的架構涵蓋了整個系統,儘管架構的有些部分可能只有“一寸深”。-- Ivar Jacobson, 《統一軟件開發過程之路》

◎ 軟件架構是團隊開發的基礎。

◎ 軟件架構要設計到什麼程度?

   * 由於項目的不同、開發團隊情況的不同,軟件架構的設計程度會有不同。
   * 軟件架構應當爲開發人員提供足夠的指導和限制。

◎ 高來高去式架構設計的症狀:

   * 缺失重要架構視圖。
     遺漏了某些重要視圖,從而遺漏了對團隊某些角色的指導。
   * 淺嘗輒止、不夠深入。
     將重大技術風險遺留到後續開發中。
   * 名不副實的分層架構。
     對各層之間交互接口和交互機制的設計嚴重不足。

3. 軟件架構設計過程

3.1 軟件架構設計過程總覽

◎ 一般的軟件過程:

   概念化階段 -> 分析階段 -> 架構設計階段 -> 並行開發與測試階段 -> 驗收與交付階段
   ──┬──    ──┬─    ───┬──    ────┬────    ───┬───
       ↓            ↓            ↓                ↓                  ↓
      願景          需求          架構           可執行系統          交付的系統
◎ 軟件架構設計過程:

   需求分析 -> 領域建模 -> 確定關鍵需求 -> 概念性架構設計 -> 細化架構 -> 驗證架構
   │                │    └──────┬──────┘    └────┬───┘
   │                │              概念性架構                     實際架構
   └───┬────┘                  └───────┬──────┘
        分析階段                                    架構設計階段
3.2 需求分析

3.2.1 幾個概念

◎ 需求捕獲 vs 需求分析 vs 系統分析

   * 需求捕獲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知識從無到有。
   * 需求分析是挖掘和整理知識的過程,它在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進行。
   * 系統分析?如果說需求分析致力於“做什麼”,那麼系統分析則涉及“怎麼做”。

3.2.2 架構師必須掌握的需求知識

◎ 軟件架構師不必是需求捕獲專家,也不必是編寫《軟件需求規格說明書》的專家。

   但他一定應在需求分類、需求折衷和需求變更的研究方面是專家,否則他和其他軟件架構師相比,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 軟件需求的類型

            ┌ 功能需求               ┌ 運行期質量屬性
   軟件需求 ┤            ┌ 質量屬性 ┤
            └ 非功能需求 ┤          └ 開發期質量屬性
                          └ 約束
◎ 軟件質量屬性分類方式

   運行期質量屬性

   * 性能 (Performance)
   * 安全性 (Security)
   * 易用性 (Usability)
   * 持續可用性 (Availability)
   * 可伸縮性 (Scalability)
   * 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y)
   * 可靠性 (Reliability)
   * 魯棒性 (Robustness)

   開發期質量屬性

   * 易理解性 (Understandability)
   * 可擴展性 (Extensibility)
   * 可重用性 (Reusability)
   * 可測試行 (Testability)
   * 可維護性 (Maintainability)
   * 可移植性 (Portability)

3.3 領域建模

◎ 就像《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提到的“由內而外全面造就自己”的觀點一樣,對待軟件開發,要具備“由內而外造就軟件”的理念。

◎ 想讓軟件系統隨需應變嗎?請給軟件一個支持變化的“心”。

◎ 什麼是領域模型?

   領域模型是對實際問題領域的抽象表示,它專注於分析問題領域本身,發掘重要的業務領域概念,並建立業務領域概念之間的關係。

◎ 領域建模和需求分析活動是相互伴隨、互相支持、交疊演進的。

◎ 領域模型對軟件架構乃至整個軟件系統開發工作的作用:

   * 探索複雜問題、固化領域知識;
   * 決定功能範圍、影響可擴展性;
   * 提供交流基礎、促進有效溝通。
3.4 確定關鍵需求

◎ 功能、質量和商業需求的某個集合“塑造”了架構。-- Len Bass, 《軟件架構實踐(第2版)》

◎ 關鍵需求決定架構,其餘需求驗證架構。

◎ 什麼是對軟件架構關鍵的需求?

   * 關鍵的功能需求。
   * 關鍵的質量屬性需求。
   * 關鍵的商業需求。

◎ 如何確定關鍵需求?

                                        ┌> 確定關鍵功能需求     ┐
   ● -> 全面整理需求 -> 分析約束性需求 ┤                       ├> ●
                                        └> 確定關鍵質量屬性需求 ┘
3.5 概念性架構設計

◎ 概念性架構設計的步驟(這三個步驟以迭代方式進行):

   1. 魯棒性分析;
   2. 引入架構模式;
   3. 質量屬性分析。

3.5.1 魯棒性分析

◎ 所謂魯棒性分析是這樣一種方法:通過分析用例規約中的事件流,識別出實現用例規定的功能所需的主要對象及其職責,形成以職責模型爲主的初步設計。

◎ 魯棒性分析是從功能需求向設計方案過度的第一步,所獲得的初步設計是一種理想化的職責模型,它的重點是識別組成軟件系統的高級職責塊、規劃它們之間的關係。

◎ 魯棒性分析填補了分析和設計之間的鴻溝。

◎ 魯棒圖包含三種元素:邊界對象、控制對象和實體對象。(見書P196)

3.5.2 引入架構模式

◎ 較爲經典的幾種架構模式:

   分層、MVC、微內核、基於元模型的架構、管道-過濾器。

◎ 關於架構模式的幾點說明:

   * 分層
     避免名不副實的分層架構,即對各層之間交互接口和交互機制的設計嚴重不足。
   * 微內核
     缺點:設計和實現的複雜性;性能較低。
     優點:擴展性強,可移植性強,軟件系統的生命週期長。

3.5.3 質量屬性分析

◎ “屬性-場景-決策”表方法。舉例如下:

   ┌────┬─────────┬─────────────────────┐
   │屬性    │場景              │決策                                      │
   ├────┼─────────┼─────────────────────┤
   │可擴展性│數據庫類型可替換  │建立數據庫存取層                          │
   ├────┼─────────┼─────────────────────┤
   │        │允許加載第三方模塊│採用插件機制                              │
   ├────┼─────────┼─────────────────────┤
   │...     │...               │...                                       │
   └────┴─────────┴─────────────────────┘
3.6 細化架構設計

◎ 架構細化工作主要體現在基於五視圖方法進行架構細化:

                      約束
                       ↓
               ┌───────┐
   領域模型 -> │基於五視圖方法│
   關鍵需求 -> │              │-> 架構方案
   概念架構 -> │ 進行架構細化 │
               └───────┘
                       ↑
                      經驗
◎ 架構細化設計的工作內容:

   ┌───────┬──────────────────────────┐
   │ 架構設計視圖 │ 設計任務                                           │
   ├───────┼──────────────────────────┤
   │ 邏輯架構     │ 細化功能單元;                                     │
   │              │ 發現通用機制;                                     │
   │              │ 細化領域模型;                                     │
   │              │ 確定子系統接口和交互機制。                         │
   ├───────┼──────────────────────────┤
   │ 開發架構     │ 確定要開發或直接利用的程序包之間的依賴關係;       │
   │              │ 確定採用的技術;                                   │
   │              │ 確定採用的框架等。                                 │
   ├───────┼──────────────────────────┤
   │ 數據架構     │ 持久化數據存儲方案;                               │
   │              │ 數據傳遞、數據複製、數據同步等策略(可選)。         │
   ├───────┼──────────────────────────┤
   │ 運行架構     │ 確定引入哪些進程與線程;                           │
   │              │ 確定主動對象、被動對象,以及控制關係;             │
   │              │ 處理進程線程的創建、銷燬、通信機制、資源爭用等;   │
   │              │ 協議設計。                                         │
   ├───────┼──────────────────────────┤
   │ 物理架構     │ 確定物理配置方案;                                 │
   │              │ 確定如何將目標程序映射到物理節點。                 │
   └───────┴──────────────────────────┘
◎ 邏輯架構設計中,“發現通用機制”是應被特別強調的。

   機制(Mechanism)是模式的實例。機制是特定上下文中重複出現的問題的特定解決方案。

   具有良好架構的系統具備概念完整性。它通過對系統架構建立一種清晰的認識來發現通用的抽象和機制。利用這種共性使最終產生的系統結構更爲簡單。

3.7 實現並驗證軟件架構

◎ 好的策略必須是一再求證、測試、發現瑕疵漏洞,另想途徑或方法來彌補策略不足,有時甚至得全盤放棄,重新策劃。-- 張明正,《擋不住的趨勢》

◎ 架構原型對功能性需求的實現非常有限,那麼“架構驗證”要驗證什麼?

   答案是要驗證架構對質量屬性需求的支持程度,包括運行期質量屬性和開發期質量屬性。

◎ 驗證架構的兩種方法:

   * 原型法。
     對於項目型開發,常採用“原型法”。即對一組架構設計決策在非功能需求方面的滿足程度進行驗證。該原型往往是演進型,而非拋棄型。
   * 框架法。
     對於產品型開發,採用“框架法”有更多優點。該方法將架構設計方案用框架的形式實現,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評估驗證。在框架實現後,在框架基礎上實現部分應用的功能,即實現一個小的垂直原型,從而進行實際非功能測試和開發期質量屬性評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