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思想的哲學分析

我們的精神內究竟應該有什麼?
1.真如法性:
  如如不動,不動如如,能如適一切種緣境(不論極惡還是極好的緣聚都能如適,只要不妄心起相動念,一切都是不同風味的體驗而已!)。
  “能如適”極惡緣者:將頭臨白刃,還如斷春風。烈火燃東海,五嶽相撞擊,正是開水泡荼滿室香。(意生身,轉爲身滅意息歸元)
      (補另一角度的理遣: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能捨諸有。)
  真如法性,不動不變,不增不減,不去不來,無生無滅,超越思維不可思議無形無相若虛空,可把菩提樹暫比擬。緣終(四大潰散),或歸根入旨,或命光遷謝,歸無所得,復無定止。 (亦當知貪愛永恆之妄心能生起執着此法)
(幾回生幾回死,生死悠悠無定止;長江無間斷,聚沫任風飄)
我此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漚一樣,隨起隨滅,無礙本體。
1: 真如法性者:真我(非緣境中隨緣散聚無常之假我(生老病死之身),亦非影去影來、幻生幻滅之妄我(每天在希望裏/在夢裏都有不同的我),大我(萬千生靈皆同一真如性之我,法性遍一切處以相顯性之我),常我(永恆不變之我),自性,真根,法性,法界,精神的故鄉,永遠的家,安住的大空性(前不見前後不見後,一法不立萬法皆空,不取不受再無分別,以其無分別故而能得大安定;有取有受分別計較者外緣境之一期妄我也)(亦當知貪愛歸依之妄心能生起執着此法,須知在家在途,離家回家迷路俱爲妄立,正見是無所歸依)
2: 真如菩提性:生機無限,圓滿無邊,平等無比,清淨寂滅。生滅同時,超越邏輯。(小而無內大而無外,如千瓣蓮花之一瓣中的等大千瓣蓮花,其一瓣中復如是)
   無形就可不在現實空間,無相就可不在精神空間,若虛空則無邊際能周遍一切處,非有非無不可測識,超越時空思維,是故本體自在無礙)(詳:生死的解脫
   (自性,真如,涅盤,菩提,正覺,俱爲方便妄立,俱爲假名,自性清淨心上佛法也是污染,故不可染執在自性和佛法上,否則就成了過河背舟,執藥成病。)
   (諸法如幻皆妄立,云何自性本體亦是妄立(之空花),因自性空寂,本體空相,猶如虛空難分別,無量無界妙難思,說似一物恰不中,然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思維以時空爲框架,以二元邏輯爲分叉,以名相爲對象和支點,進行客觀連續推演成念。就如同十指是人的重要“巧工具”,眼是人的重要“攝像”器官,具備客觀實在性,同時也是“外在”的,是大腦器官的功能,但不是原生命中最高本質的自性,而是自性爲適應地球緣境經漫長生物進化產生的工具。所以說:真如法性超越思維。眼看電視或魔術認假爲真,然更高級的思想工具則知假。而比思想工具更高級的真如性,則又知思想中的那些認假爲真。我們也看到基礎于思維的科學征服務改造了自然,但實質仍是自然對自身的作用,只不過進化出了一種高級形式。
         能感應萬法性質的本體,其自身性質遠高於能感的萬法性質。思維也是萬法之一,如同骨骼運動,所以說真如法性超越思維,不可思議。
    (按感知不能自感知的理論:)若立自他。於宗俱失。此皆約世諦識心分別故。識論頌雲。他心知於境。不如實覺知。以非離識境。唯佛如實知。他心智者。不如實知。以自內心。虛妄分別。以爲他心。以自心意。意識雜故。如彼佛地如實果體。無言語處勝妙境界。唯佛能知。餘人不知。以彼世間他心智者。於彼二法不如實知。以彼能取所取境界虛妄分別故。此唯是識。無量無邊甚深境界。非是心識可測量故。如上約法相宗說。若約法性宗。先德雲。知他心者。皆如實知。審於事實。見理實故。亦非心外可見。亦非無境可知。若自他相絕。則與衆生心同一體。故無心外也。  (你要認識真如,必要站在真如之外去認知它,但你卻無法離開它去認識它)
 
3:摩尼(珠)在掌,我們纔可以一生萬法,應緣示現五彩繽紛的世界,照徹空曠,遍周法界,幻化法身,自具充足。(常知妙,得無上菩提覺法樂)
若以色見我(妄認四大爲自身相)。是人行邪道。設有眷屬莊嚴。不求而自至(華嚴常知妙)。山河大地。不礙眼光。一聞千悟。獲大總持。又臨終告衆雲。汝等見聞智覺之性。與虛空齊壽。猶如金剛。不可破壞(真如性恆不變異)。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常知幻)。經雲。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無始空畢竟空當下空,空中起幻)言訖。奄然而化。
 

“真心本體,超出因果,通貫古今,不立凡聖,無諸對待,如太虛空,遍一切處,妙體凝寂,絕諸戲論,不生不滅,非有非無,不動不搖,湛然常住。”(非有非無等是指超出了作爲人類的心靈所自定義的有無觀念)

“法身清淨,真如爲體,真如即是諸法實性”。(真如性就是法性,就是一切法真實面的全集,真如是寂滅無二相,則諸法也是寂滅無二相,見法見相是因爲妄動假立。真如與法性、法身、自性、真心.....可以理解爲對同一事物的強調其不同方面意義的命名

 

虛空十義:一者無障礙義(一法不立,不動如如)。諸色法中無障礙故。二者周遍義(光明寂照遍河沙,遠離一切相則無雲遮擋)。無所不至故。三者平等義。無揀擇故(是法平等,佛光普照無有高下,妄有高下)。四者廣大義。無分際故(二邊三際斷,大而無外,法界無界,無量)。五者無相義。絕色相故(無形無相若虛空,說似一物恰不中)。六者清淨義。無塵累故(空中無色受想行識,法性離見聞覺知,出淤泥而不染)。七者不動義。無成壞故(不增不減,不去不來,不動不變,無生無滅,處染不染自性清淨)。八者有空義。滅有量故(真空無邊無量無方,不可妄生有量之心,必定之心)。九者空空義。離空着故(空即是色,涅盤也是空花,十方虛空亦是妄立之大空花)。十者無得義。不能執故(夢醒時分歸無所得,真如性內一無所有,無執,亦無所歸依)。是名爲十。

 

凡夫在一切事上對生死遷流、剎那不住、如速朽之法,以爲堅固,而此菩薩在生滅法中見不生滅,在可壞中見不可壞,所以稱一切法究竟堅固(因爲明珠在掌,隨緣即可生萬法故)。如是則心不隨遷流之生滅幻影,則得自在定(小人役於物,則失真我)(比如宇宙虛空,即便地球,太陽系都毀滅,然虛空從不動變,所以說法性若虛空,見空花亂起亂滅,然諸幻滅盡,覺性不動,此覺性能覺生滅,亦能覺涅盤)
一般地,說真如性無生無滅,無形無相,周遍含容時,就以宇宙虛空作比擬。說真如性寂照了知時,就以明鏡或海印頓現作比擬。說真如性的妙用具足時,就用摩尼珠應緣產生的五彩繽紛妙色作比擬。
“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心外無法。性無不包。猶若虛空遍一切處。則一切諸法。無非實相。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身心皆幻,於虛空性中妄現汝身心相,乃至妄現萬事物之法相)
常住一心。猶若虛空之體。凡聖二號。還同空裏之花。青黃起滅雖殊。匪越太虛之性。迷悟升沉有異。未離真覺之原(若像若明,總在鏡中)
臺教雲。觀一念心。淨若虛空。不爲二邊桎梏所礙。平等大慧。無住無著。即名出家。
返觀此心。(一切皆幻)淨若虛空。名空觀。(海映頓現)觀境歷歷分明。名假觀。雖歷歷分明。而性常自空。而境觀歷然。(真空妙有)名中觀。
(關鍵是不讓無明妄心像猴子一樣對這歷歷分明之‘鏡影’攀援,造相立法,故第一義不動)
夫一真法界。空有未形。生佛絕朕。清淨無相。湛然常住。四句既亡。百非斯遣。不可得而名。強名曰一真法界。華嚴經第六地偈雲。法性本寂無諸相。猶如虛空不分別。超諸取着絕言道。真實平等常清淨。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 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消殞。(十方虛空性也是妄立空花,凡所有相皆屬虛妄)

 

(真)心量甚深難測,寬廣無涯,所以(真)心如大海海有五德:1,澄淨不受(宿)死屍,2,多出妙寶,3,大龍注雨,諦如車軸,受而不溢,4,風日不能竭,5,淵深難測,此指菩薩心淨,不受毀戒之屍,出慧明之寶,佛說大法雨,受而不溢,魔邪風日,不能虧損,其智淵深,不能測。

此心(真如性)靈妙自在,不守自性,故隨迷悟之緣。初不取著,寂照凝然。只緣不守自性,妄動一念,遂起無邊知見,漂流諸有。

《起信論》立一心二門,心真如門恆常不變,心生滅門隨緣顯現。心性的作用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真如之體雖恆不變異,而隨緣生出萬有,成爲淨悟染迷的存在,但以染淨二緣,而有差別。故諸聖悟之,一向淨用,而成覺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取執諸幻),沒溺輪迴。其體不二。

 

從菩薩證入空相的角度說,“不生不滅”指諸法性(性質)(無自性),空非先有後無,或本無今有(有無二義是人心定義的性質);“不垢不淨”指空性在纏不受污染,離纏也非新淨; “不增不減”指空性不因證而新得,不因不證而喪失(但可能蒙塵)

 

《圓覺經》“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着。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空性/真如性/法性/本根覺性如同摩尼寶珠,應緣映現出五光十色,本體卻潔淨如故。

如果我們造個機器人,能程序化地模式思維,模擬感情,也能通過傳感器做出種種與模式思維結合的對應反射,而且也能隨機地產生一些模式想法,也能適應環境改變自身的一些運行規則,如此等等總之一切全像人。那麼我們卻能深切地知道,它是虛假的,它缺少的是如同蚯蚓都有的‘自本根覺性’,就像沒根的塑料花,它是一個‘僞’獨立個體。人類不光只擁有身體和思想。

 

沖虛粹妙。炳煥靈明。無去無來。冥通三際。非中非外。朗徹十方。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離性離相。奚五色之能盲。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踞涅槃岸。桂輪孤朗於碧天。大矣哉。萬法資始也。萬法虛僞。緣會而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圓覺。彌滿清淨。中不容他。故德用無邊。皆同一性。性起爲相。境智歷然。相得性融。身心廊爾。方之海印。越彼太虛。恢恢焉。晃晃焉。迥出思議之表也。

 

圓覺淨性,遍周法界,猶如虛空,清淨不動,與虛空齊壽,唯於中現空花亂起亂滅。

 
2.華嚴三昧在思想上圓滿融通一切現實中的“隔絕損失斷滅”形成一座空中金橋,使天塹變通途,一切皆可能,這是一種精神補償或說精神勝利法。
圓滿與損失相待假有,若枝上不生獨葉,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都是一心畫師之所妄造,心如工畫師,無法而不造。華嚴三昧把損失融通到圓滿。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集。煩惱即菩提,火中生蓮花。所以說: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也可以說是大自然的天賜)一真法界內自在無礙,法界無量,法界無界。(實爲真如性之“如”的彰顯) (大圓滿解脫門)
(求不得放置在華嚴三昧的白雲城,怨憎會放置在華嚴三昧的採石場(他們的奸惡特性慢慢化成了堅石和鋼鐵,他們的智慧知識分散到了金色的沙漠和皚皚的雪山)
《大慧錄》卷17: “忽然心花發明,照十方剎。便能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 
禪林稱譽這種頓悟之機是將“千門萬戶,一時擊開”《續古》卷1《晦堂心》 
《圓覺經•普眼章》: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華嚴帝網,珠珠相攝,影影相涵,重重無盡。
一室千燈,交相輝映。
蓮花藏世界。
“朝往西天,暮歸東土,亦是禁足。百花叢裏坐,淫坊酒肆行,亦是禁足。雖然如是,不曾動着這裏(虛空法性)一步。”《五燈》卷20《紹悟》
“舉手攀南鬥,翻身倚北辰。出頭天外看,誰是我般人?”《古尊宿》
《華嚴經要解》雲:“蓋大方廣體,物物圓成,但局於識情,故束之令小。”
善且從心生,惡豈離心有!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既可以造出地獄內各種恐怖的樣子,也可以選擇造出各種美好的天堂,而且你感受頗真,因此人類有小說和電影。如來種應緣萌發時(心動造相時),境由心造,你可以自主地選擇忽視或屏蔽,也可以選擇關注或增益。善用者生機,不善用者殺機。
簡單地說,你不能決定周圍的事該如何發生,但你能決定去想什麼和不去想什麼,達到沙裏淘金的好結果。
精神財富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沒有質量卻遠重於現實與物質。
華嚴三昧大圓滿解脫門,不僅得解脫,而且得成人生的圓滿自足,這就是認識萬法皆空後不自殺的原因,這就是心的妙用(常知妙,後文有詳解)。
於衆生看似浮沉纏縛的世界,在諸聖,卻是法身圓滿妙用無窮。
 
3.海印定妄盡還源,識浪不生時,澄波萬頃,覺海靜湛,明鑑萬物,(實)相不顯,輝印列宿星月,並顯知一切正法門。
(以大定靜淨故得大慧妙覺,實相是無相的淨妙大相,體現真如之“真”,證得無上菩提(照用)覺法樂)
一切大波浪,皆是妄心鼓動興起,是故妄盡者,是指妄心平息,波息還歸於靜水。而非執於除盡妄心)(妄盡:與後文“妄心分類”相關聯
(亦當知貪愛真定之妄心能生起執着此法)
何謂動寂,妄心動謂動,妄心寂爲寂。非關緣境之物理動寂也。所以說喧動中之保持冷靜,真寂也!真定也!有人於鬧市冷靜,有人靜室內心思沸騰。
一切心動,都是妄動!(無心處即是真心現)
一心法門。如鏡頓現。不待次第。如印頓成。更無前後。一見一切見。一聞一切聞。不俟推尋。(能推之心,即是妄心。如人的靈感或潛意識已經生成,思維和語言只是顯示錶達者和詮釋者)
­­印等於是蓋圖章,它的道理是表示符合無誤。
欲傳心印。須假佛經。我眼本正。因師故邪。西天九十六種執見之徒。皆是斯類。但莫執義上之文。隨語生見。直須探詮下之旨。契會本宗。
一心之門。微妙難究。功德周備。理事圓通。知解罕窮。分別不及。目爲無相。實無有法可稱無相之名。詺作無生。亦無有法以顯無生之理。發菩提心論雲。菩薩觀一切善、不善。我、無我。實、不實。空、不空。世諦、真諦。正定、邪定。有爲、無爲。有漏、無漏。黑法、白法。生死、涅槃。如法界性。一相無相(如實地反映法界內諸法真實性質------無相,因爲沒有妄心起動造相)此中無法可名無相。亦無有法以爲無相。是則名爲一切法印。不可壞印。於是印中。亦無印相。是名真實智慧。釋曰。一切法印者。以此心印。印一切法。楷定真實。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印知一切分別,而不生妄想和見解,了了覺知不起知見)
華嚴論雲。以一心大智之印。印無始三世。總在一時。無邊諸法。智印鹹遍。以智等諸佛故。以智等衆生心故。以智等諸法故。以智無中邊表裏。三世長短近遠故。爲智。
(此智無漏,一相)
三昧樂正受。故種種自心。寂靜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知自心現境界性非性(境者心之幻也,心即境,境即心,心境不二)。是名三昧。樂正受意生身。故知了境即心。更無一物。會於本寂。即心海常安。分別不起。即是正受。是以無物可納。名爲正受。無境可動。名爲正定。
本爲靜水,明鑑萬物,方起識浪,即失本真。
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爲從來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數沙徙自困。
這裏又要下一轉語:每條知識點本身,又具足恆河沙德。所以光明寂照遍河沙,了了分明分明瞭了。
 
4.無分別智:(1)無分別智不染世法知識,若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依於染而得淨)(同於金剛經的“一法不立”,大道虛曠。
           a.彌勒菩薩說:“分別是識(比量),無分別是智(本覺現量)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生滅門開二邊法來),淨無諸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小智妄分別。是故生障礙(有所見立則必有所不見)。彼由顛倒想(執幻爲真)。增長一切惡。
             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
           b.色(物質現象)受想行識,五蘊皆空,如泡沫,如幻化,不染世法就是不染五蘊染則散,不染則聚。遠離一切,虛空無礙。
              心如幻化,倚立衆形;五蘊本空,情繫假名。
           c. 維摩經雲: 法(性)離見聞覺知。法(性)非見聞覺知。法性離身心相。法性無見,則無不見。若有所見,則有所不見。
              不着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達諸法相無掛礙。稽首如空無所依。古人云佛常在世間,而不染世間法。知諸分別是世見,入於正位分別盡。
            《清遠》:“‘不與萬法爲侶者’,豈不是 ‘出塵勞’耶?
             法性寂寥。雖無諸相。無相之相。不礙繁興。如太虛無相。不拒諸相發揮。能含十方淨穢國土。所以昔人云。夫萬化非無宗。而宗之者無相。
           
2無分別智深行於無相(無相即是真實相,見聞不昧(爲妄相所矇昧),聲色全真。)(凡所有相皆屬虛妄,一切相唯(妄)心鼓動所造,動搖覺海起浪)
     不見一法(不見一法則如來)((妄)心生則種種法生,(妄)心滅則種種法滅,諸法皆妄見。悉無所有,唯心妄現,有相有法,如旋火輪,妄動成相
       一層解:“妄”結果是動搖覺海:不如|苦惱|虛假|偏狹|混亂|錯誤|纏縛|模糊|塵垢;不妄即真:是澄波萬傾的平靜大海,明鑑萬物無(實)相不顯,得深妙覺
        二層解:在思想中“遠遠離或不見立”任何的性質(相)和觀念(法),有相法(着相)的情形是:某種性質觀念距離很近,或撲面而來,烏雲蓋月。
             我們學習或辦事中也會遍歷恆沙法相, 但它們是被遠離和寂照着的:明月朗照千江水。
        三層解:一切相唯妄心所造,心生則種種法生,每一種法相都一定有與之對應的一種妄心。例如:“有無多少”對貪心。“我錯了”對應罪責心。
                            妄心又從何而來呢,如狂風捲過水麪,成境爲心,對境生心,境則是衆緣聚匯而成。另一說它與真如,無始並存,如牛生兩角,如天地陰陽。
                            “見法”是因爲,先顛倒執幻爲真,後妄心起分別求根本相。
                           當無相無心時,恰好就是實相真心起用。
     1:無相者,無我相,無他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亦無國相,無家相,無榮辱得失成敗是非好壞善惡苦樂貧富有無多少公平......等一切相。
                           不是不知,不是不曉,而是不在真如正知上重複再立妄知見,徒增煩惱和障礙。以上一切法相,均爲妄心在“動着”!不動就會達“無念”境界。
                           妄立諸法,妄立我法,相待假有。
             圓覺經曰:(衆生)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 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並以妄認緣聚爲生,緣散爲死.
     身體隨緣散聚無常,鏡前影去影來而心現幻生幻滅。把相續假有,相待假有之一長期緣聚,妄立爲"",以爲皈依,以爲標誌.在世間通俗分別之下,"""".          
     
     加解2: 從貪愛性入手,持此法門,好處是得上智(既真且如,因覺純故),得妙覺(因鏡無垢故,因覺海靜湛故,得無上菩提覺法樂(入世應緣之覺樂),得安定(無上涅盤寂滅樂(客塵空花寂滅後的安定與清淨)), 然執此法門亦妄亦垢,故當覺知而不見。
            法界無界,不可於無界中妄見有界;法界無量,不可妄生有量之心。(江河竟注而不流,奔流者,妄認之相續假有也)
 
3)無分別智分別無窮,無窮之相因(用知識)分別而滅;(分別:源出“分別是識”,用知識做分別,或說用既有的觀念和概念對現象分類,安名立相)
     因爲知識一般是“是非正反”等二極性對立的比量,如同把一個精確的鋼筋矩陣嵌入有機柔性體量的大腦。
4無分別智不在頭上安頭,不在知見上立知見,真心任遍知而不立知,光明寂照遍河沙:遍一切處而不着於一處。不是不知不是不曉,了了覺知,不起知見。知見立知知即無明本,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真心之體,本來寂滅;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然一一真實,歷歷在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一絲妄心相參入在內,妄不動爲寂,妄不取爲空)(這裏有一棵樹,是現量境,但生知見思或說:這裏有一棵樹,就是增益真實,說沒有則是減損真實,說若有若無則是戲論,非有非無則是誹謗,這就要求我們-離四句絕百非,總之,比量境都偏離了事物的真實相)

《古尊宿》卷1《懷海》:“說衆生有佛性,亦謗佛法僧;說衆生無佛性,亦謗佛法僧。若言有佛性,名執着謗;若言無佛性,名虛妄謗。如雲說佛性有,則增益謗;說佛性無,則損減謗。說佛性亦有亦無,則相違謗;說佛性非有非無,則戲論謗。始欲不說,衆生無解脫之期;始欲說之,衆生又隨語生解,益少損多,故云‘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下面的無見觀,很好地詮釋了六祖的無念宗

“但有所見所求所著,盡名戲論之糞”《古尊宿》卷2《懷海》, “《法華》雲‘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只是除去心中作見解處

(爲什麼會去‘作’,就是妄心在動,在成相立法而得有見解性質,然皆是邊見二見,只不過不作見真理無法表達傳播。

萬事物的真實相和真實性是:清淨空寂無相的,是悟的,是靈知冥會的,是寂照遍知的)

 

“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咄!都不見,最親見!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者。此牒世間眼見。須仗明暗因緣。根塵和合。方成於見。無見。不明自發者。此正明真見之時。見性非眼。既不屬眼。又何假明暗根塵所發。則不明之明。無見之見。自然寂照靈知(不依靠眼睛和光線條件而知)。何曾間斷。且世間明暗虛幻出沒之相。又焉能覆蓋乎。是以明不能明。暗不能暗也(這種見不受光線條件的影響)。故云。則諸暗相。永不能昏。真性天然。豈非圓妙。所以學人問先德雲。如何是大悲千手眼。答雲。如人夜裏摸得枕子

 

 《圓覺經·清淨慧章》:“衆生爲礙,菩薩未離”,指出一般衆生被自己的知識、觀念、見解障礙住了,所以不能認識自己的本心。而見了道的菩薩之所以還沒有成佛,是因爲他擔心自己的清淨境界失掉了,始終還停留在覺悟的境界裏(滯空,注意,執空是指避俗而“見取求空境”,滯空則更高明一步,到達了有無雙遣-色空皆不取着的覺悟聖境,但還有分別舍取凡聖境界的心在,分別哪時在凡境,哪時在聖境)。

 

一旦心牛落入見取之草,就要拽緊鼻頭,嚴格自礪。(用牛來比喻心的固執倔強和難以駕馭)

 

今時學者。多執文背旨。昧體認名。徇文迷旨。

真如靈知。性自神解(真如有見解,無需再於上覆立見解)不同妄識。仗緣託境。作意而知。又不同太虛空廓。斷滅無知。故。肇論雲。般若無知者。無有取相之知也。常人皆謂般若是智。智則有知也。若有知。則被知礙。若有知。則有取着。若有取着。則不契無生(一切法不生,若有見取着則一定是針對心生起的某法的)。今明般若真智。無相無緣。雖鑑真諦。而不取相。故云無知也。經雲。聖心無知。無所不知矣。

般若是無所得、無所知的空靈之智。《金剛經》旋立旋破,使人無有少法可得;大休大歇,重現清淨心、本來心。

《中論疏》又說:“若直照實相名般若,取觀空不證照有不著悉是般若之用,故皆名方便”。 般若是無知而無所不知,因爲無知所以不見一切相;因爲無所不知而徹見諸法實相(實相是無相的淨妙大相既真且如)無知即是指不同於凡夫對事物的虛妄分別和定性徧計所以說是不見一切相。(凡所有相皆屬虛妄)

 

本智發明。假稱名見。非眼所睹。唯證乃知。離見非見。方名真見絕諸對待)。涅槃經雲。菩薩實無所見。無所見者。即無所有。無所有者。則一切法。是以法性無所有(一心不動則諸法無性)。菩薩則無所見。與法理會。(與理冥合,融匯貫通。是圓覺普照,是海印頓現,思慮分別所不能及處,不立一毫觀念概念)假稱爲見。實非見也。真性湛然(如靜水鑑物自然而知)。非是見法(不是那種妄心鼓動的造相定性立名取執的知見法門)。經雲。不行見法。諸佛速與受(授)記。則是離斷常二邊。即見自身清淨。見身清淨。即是見佛清淨。乃至見一切法。悉皆清淨(光明寂照遍河沙)。無非是佛。無非是法。以自心性無生(妄心不生則一切相不可得,一切法不能生)。順物遍一切處故(隨流識得性,無生喜亦無生憂)若一微塵不是佛者。則成翳障。不入普眼之門。唯墮能所之見。大集經雲。梵天問海慧菩薩言。善男子。汝今了了見佛法不。梵天言。佛法非色。不可睹見。汝云何言了了見佛法耶。一切諸法。悉不可見。(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夫了了者。即是佛法。無有二相。是以來同水月。散若幻雲。見猶夢形。聞如谷響。覺處即現。不從方來。迷處自無。不從此去。如圓覺經雲。圓覺普照。寂滅無二。(這就是徹見諸法實相也)(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精解:事是發生的,物是存在的,全程都是清楚明白的,這就是寂照,但是,事物之所以能讓人喜愛厭恨取捨,並與思想關聯起來,入駐思想並進行思念,是因爲自身妄心賦予事物的對應二元性質(相),如果對應的妄心不動或被其它妄心取代,面對發生的事物時,性質就不得顯相,無法與思想關聯,事物的呈現此刻將不是被關注而是被無視,這就是:見猶未見,就是前段所說的,菩薩實無所見

 

 

 

涅槃(燭火息滅---寂滅)之道,存乎妙契;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則物不異我,我不異物;物我玄會,歸乎無極。

肇法師道,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會萬物爲己身。

《金剛經》指出,“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與我授記”。對悟不可執着。

 萬法本空,若於法有得、於覺有證,即是執相。(但你可以把它記錄下來)

 

故知萬法從遍計(遍計六塵緣影妄情生起,所以說萬法虛僞)。但有虛(妄假)名。都無實義。如首楞嚴經雲。妙覺湛然。周遍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爲因緣及自然性。(比如把優差認爲是事物自身的性質)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含吐十虛者。含即一真不動。在如來藏中。吐即依妄分別。乃隨處發現(於是妄動成相,併產生各種見解)但有纖塵發現之處。皆是自心生。從分別有。凡所見色,皆是見心)若知發處虛妄(虛妄發塵,妄心動分別有)。則頓悟真空。真空現前。豈存言說(心生則種種法生,無心則不能立法,一個心灰意冷的人,看什麼都無趣,心靈是萬物的尺度爲萬事物定性)

一切分別,皆是分別自心,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因爲萬法從心生,心外無法,分別諸法,即是分別自心)

《清遠》:“遍界不藏全體露,絲毫有見事還差。會中誰是仙陀客?不動纖塵便到家。(竹影掃階塵不動,月輪過沼水無痕)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當真如性寂照事物行真見時,一切所樹立的觀念概念之‘見解’,都不是實相,因爲實相是無相的,它離‘見解’的干擾,它是‘見解’不能到達的,不能比得過的)

“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

(前面的見是指本覺體量,無相無法,後面的明暗空塞皆是見妄相後(大腦的思維器官)再妄立的(法)比量觀念了) 

真心悟境,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徹悟之時,淨裸裸赤灑灑,纖毫皆不立,無妄亦無真(否則就‘二’了)

 

“無苦集滅道。”此觀四諦空。人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苦。人生是苦,諦實不虛,名苦諦。人生諸苦根源於無明、愛、等煩惱,名集諦。滅苦即得解脫,是滅諦。欲得滅苦,須依滅苦之道,如八正道、六波羅蜜,是道諦。

轉語:“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機緣品》

(執着在斷滅一切見解上也是礙,無見與無心一樣,都是空花,追逐空花,就仍是在妄動着)

 

菩提般若名相假,涅槃真如亦是虛。欲得心神真解脫,一切名相本來無。《龐居士語錄》卷下

(五蘊本空情繫假名(名可以喚起妄心),凡所有相皆屬虛妄,因其皆爲應緣而動的妄心所生,且一切法相如夢幻泡影。明珠在掌光芒萬道,不可現自光輝情計爲實,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無着得道(不爲名相所糾纏),不可膠着名相,而應離名絕相,默照心通)

 
   “立知”源自習慣,其形成的原因是對知識和智慧的崇拜,貪愛,執着。正念,正思維應當是無心,無相,無見,無(妄)我,遠離一切,虛曠空無,若明月(明月亦空)寂照遠照一切人事物,一切知識點,若有思維目標,就會“自動自覺自發地”去步進聯繫一切恆河細沙(一切經驗和知識點),結果自現,最後按需或用知見來呈現,或用語言來表達,或用詞彙來修飾,或用文字來記錄,全程若風行水上,自然而然,無真無假無優無差,一相一味平等一際。只要過程中有起心作樹立觀念(若烏雲騰空遮月),有二邊相(某種性質近距離撲面而來)產生,哪怕覺得自己今天頭腦敏捷,想得周全,都是思考者有妄心在動,在遮擋視線,在干擾正思維,在借緣造作妄相。更不用說那種意欲快想,搶答,希望回答正確,擔心想錯的種種計較心態了。這就如同一個參加考試的人有考不好的想法一樣,一起此心瞬間就是錯。
   緊接前文來理解:‘分別’就是行於二邊性質樹立觀念見解,就是,就是,就會生煩惱在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中,二邊性的得與失,多與少,有與無,利與害,是與非,正與邪,善與惡,雅與俗,優與差..... 等等等等在此消彼長互相鬥毆!而真智是照,是印,是如適,是無漏,如同一個畫家默默地畫好了一幅畫,另一個人則解說有幾處長處值得大家學習,幾個短處值得大家注意一樣。所以古人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不用求真,惟須息見。...纔有是非,紛然失心。違順相爭。是爲心病。...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無分別智是覺性的‘沉默印刷’,不僅是知還是基礎於自然條件反射的‘自發行動’,是如同於夢境般的帶着神祕面紗的‘自然擬合’的‘歸納分析’。所以,無分別智不僅是指直覺能力也指自發自動的行動和分析能力。思維能看到水面的漩渦,並表達它,潛意識(或說覺性)則如同水底的石頭或大魚,它纔是水面漩渦的始造者,是真正的靈感和認知能力,思維只是代言人和揭示者及對外的窗口。分別智都是妄分別,即妄心起動,如同一個人喝酒昏了頭,看見四面牆壁在旋轉,實際四面牆壁沒動,即是思維在原有的真知上再插入一層或多層虛假的二邊性見解,或說是思維對真知的過度誇大使偏向極性,也稱爲“頭上安頭”,“日下點燈”,總之分別智就是妄心起動思維‘越職工作’。包括人們對自己感性任性的節制,表面上看是出自思維調用的一些記憶中的規章概念,實際上底層仍是覺性在工作。
 
無分別智知一切分別,正對治一切煩惱。
(因爲-)妄想(妄動成相、空中起幻)顛倒(執幻爲真)(於是-)諸煩惱生。
(最原真地感知事物的一切,也達到最大的覺法樂即幸福強度。)
以上兩項,可應用在日常學習工作總結計劃辦事交際中的了,這時的思維就是正思維,念就是正念,心是真心,相是實相,覺是正覺。
一切種種諸法。我當以一念相應慧(或說是照,無二念三念相續不斷,否則就成了對影攀援思慮)。悉知悉覺。悉見悉證。悉修悉斷。(海映頓現不分先後)然於其中。無分別。離分別。無種種。無差別。無功德。無境界。非有非無。(然於其中不立一法,不行二邊,是爲寂照)。非一非二。以不二智。知一切二。以無相智。知一切相。以無分別智。知一切分別(解義,後面全同,持無分別智,不執着無分別智,然後得果知一切分別)。以無異智知一切異。以無差別智。知一切差別。以無世間智。知一切世間。以無世智。知一切世。以無衆生智。知一切衆生。以無執着智。知一切執着。以無住處智。知一切住處。以無雜染智。知一切雜染。以無盡智。知一切盡。以究竟法界智。於一切世界示現身。以離言音智。示不可說言音。以一自性智。入於無自性。以一境界智。現種種境界。知一切法不可說。而現大自在言說。證一切智地。爲教化調伏一切衆生故。於一切世間示現大神通變化。
                    精神與世法知識保持什麼關係?
"若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在淤泥中修出淤泥法,出淤泥而不染淤泥,及亭亭玉立亦不斷淤泥。於世間修出世間法,出世間亦不離世間。不厭世間亦不戀世間,纔是如如不動自然中道。故於世法知識:光明寂照遍河沙,當遠離/寂照/周遍/了知。而分別妄心讓我最近則常纏染於世法的:得失,好壞,苦樂上。(六祖:不思善,不思惡)延伸:不思好,不思壞,不思有,不思無,不思得,不思失,不思苦,不思樂。若約正宗,則是有無得失好壞俱泯,就是(真-心照不知。就是二法。就是
(其實諸思想歸根到底就是我的妄心起動呈現,心生則種種法生。而妄心則由緣風鼓動靜水生波,比如書本文字緣,就能不斷激發我們妄心,從而引起各種思想)
                    我們精神中不應該有的:--->妄念
居一切時不起妄: 
妄心生起妄相,妄相在識性的作用下形成二元的概念觀念,妄心再進一步將之推動立起膨大,再相續推演成妄念。
後果:1.衰老白髮。2.遭受八成以上壞相。3.運算結果八成是偏狹或錯假的。
念念相續的根源就在於有立,有起,有見,有知,成爲妄心繼續攀援上行和念念相續的支點而不是寂照。寂照到了的是實相,實相是無相的,是不思不言而自明的無漏心印。
對境生心,妄心不可避免,有了妄心,妄相也不可避免,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不妄立二法和生起知見,說白了就是心照不知,只要不念念相續,離緣境後妄心相自然平息。
 
5. 待人接物,入世應緣,對境觀一切事物:緣起性空(不見有性質,若有,就是分別妄心動,安名立相,取受性質)實相無相
((現實/夢幻/回憶/展望)境爲心,心即緣境也)
   對境觀一切法,因緣起(緣無端/無常),性空(性質是空性,宗於無性),
   實相無相(真實相是超越了思維概念的‘淨、妙、大’相,故從思維‘知見’層面說是‘無’相的),
   悉無所有(圓覺普照寂滅無二),唯心妄見,有相,有法,如(妄心起動-)旋火(-)輪,妄動成相。
   (宇宙萬事物的真實相就在真如法性中,如鏡成像,如水印影,者不染世法,者超越思維不可思議,者平等一際;
    所以真相中一切事物(萬種緣境)都是真實平等清淨空寂相,而憑如來種,無明妄心籍緣憑空造相,現自心法情計爲實,實爲對應固化模式。
    當我聞一聲響後,動心想“有聲音”,即是見自妄造之相,再分別想是“躁音”或“音樂”,即是妄立二法。
    妄心動旋轉小光點成大光圈,雖然看上去是光圈,但此光圈實際並不存在;然後再依相立法,依法作解,分辨這個光圈,妄立大小好醜之見解。
    當人心如死灰時,或臥病在牀時,或心不在焉時,有種有緣卻相法不得建立。則證得上一句之:光圈實際並不存在。實相無相。
    達摩之所以能面壁十年,也是在於無心或說不動妄心,是故不見枯燥乏味,值與不值等相法。
    亦如同靜水激起大波浪相,實際上只有水,沒有實有的大波浪存在,見到的種種波浪,無非都是一水應緣動盪的種種變化,然後再作解大浪小浪等。)
    所以纔有說:無相即是真實相,不見一法即如來。第一義不動。
  (心躁動纔會說見‘風吹旗動’之相;而定者不動,寂照實知,然又不見不說,思想內也沒建立起旗動的概念,這就是一心不動萬法無性
  (當有相有法時,就反思一下,唯的是何種妄心?何心在妄動造相?才妄現眼前法相!一思便覺,是它,本來只是個小光點(如來藏中的法種),妄動後才旋轉形成了“光圈”,如同我們不斷晃動頭觀靜水,結果誤會是水面在晃動)
凡所有相,妄動成相-----類同於:境由心造,心不幻化則無所現。而最底層病根都是:有心、多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無心則無境,無心則不易妄動。

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好謂惡。謂是謂非。謂得謂失。乃至生於無量無邊法想。

萬法虛僞(這個萬法是指妄立的萬法,非法性之萬法),佛法也是妄想生,然其如妙指,有指月之功用。)

因迷覺。說妄真。皆徇機宜。各無自體。約世俗有。依實諦無。但除相待之名。非滅一靈之性。性唯絕待。事有對治。
生滅相待而成,本來不生,就不會有滅。有生有滅是相對,相對(-的)便是妄想(-出來的)
執有者。喪其真。識簡心空。滯空者。乖其實。(空有皆是相待,二端皆不真實)
從俗顯真。真元不立。並依世俗文字。對待而生。
大慧偈:“顛倒想生,生死續;顛倒想滅,生死絕。生死絕處涅槃空,涅槃空處眼中屑。”《大慧錄》卷2
《匡逸》:“迷時即有質礙,爲對爲待,種種不同。...”
於一真內而妄立自他。向同體中而強分愛恨。(一切分別皆是分別自心,一切對法都是一氣生二枝
衆生妄情。於平等法中。自生差別。向無二相處強立多端
物本自虛。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識見分自性任運分別。與同時明瞭意識。計度分別爲青爲白。以意辯爲色。以言說爲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且如六塵鈍故。體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萬法鹹爾。皆無自性。悉是意言。故云萬法本閒而人自鬧。
《圓覺經》“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殊不知妄想之雲自飛,真月何曾移動。攀緣之舟雖泛,覺悟之岸未移。
不是不知不是不曉,了了覺知,不起知見真心任遍知而不立知光明寂照遍河沙(寂就是第一義不動心,照就是覺知)。知見立知,此知即無明本。
長無長相。且自不言我長。短無短相。亦自不言我短。皆是隨念計度分別。遍計執着情生。當知萬物本虛。即象無象。
【就是講.水面並無波浪.但你東看西看.就覺的水面在晃動..如過反過來.你一直盯着看.又會眼冒金星..那麼.雲在飄移就以爲是月亮在行走..船在行.就以爲是岸在移動】

 

大智度論雲。如乾闥婆城者。非城。人心想爲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爲身。非心想爲心。

     故知地獄天堂。本無定處。身猶未往。已現自心。境不現前。唯心妄見。可驗苦樂之境。本無從出。善惡之事。唯自召來。空是空非(空生是非之見)。妄生妄死妄立生死二邊)。(揭示了人的心靈爲萬事物定性的荒謬面,就是依人性來‘預先對應安置’,它不代表宇宙和大自然的廣義真實,但它在人類內部認同共鳴。)

(所以也證得:觀世悉空寂,一切相唯心造)

 

“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

衆生妄分別。無物而見物。(不是不知,不是不曉,而是清晰明白,但了了覺知,不起知見)

(後一個物是虛妄發塵,空中起幻,唯心所造,而實圓覺淨性,遍周法界,猶如虛空,清淨不動,與虛空齊壽,即便星球爆炸等大災也不動變

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

論雲。心能爲一切法作名。若無心。則無一切名字。當知世出世名字。皆從心起。以心隨緣。應物立號。略有五義。而立假名。

應觀法界,一切唯(自)心造。地獄心造!(一切事物的屬性事件方法,皆是妄心所造。息下妄心,便是菩提,息下波浪,便得鑑水)

 “善既從心生,惡豈離心有?”(見善相,見惡相,皆是自心在如水動盪成相)

 

 

摩訶衍寶嚴經雲。譬如畫師。作鬼神像。即自恐懼。((常知妙:有生心,有妄造)作美景畫,即自欣賞,作佳人圖,即自喜愛)。

譬如善巧畫師。能畫平壁起凹凸相。實無高下。而見高下。不真分別。亦復如是。平等法界。無二相處。而常見有能所二相。是故不應怖畏。云何不須怖畏。以自心變故。如畫凹凸。由自手畫故。

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相無爲。無生無滅。令人信解。甚爲難有。甚爲希有。(諸法空相,若幻花昨夢,是妄心在藉機有相有爲,有取有執,有生有滅)

識塵、波浪、空花,皆是妄心動起之基本大相,總相爲幻,不緣自息,攀緣則枉受妄苦;而真心所在處,是寂照無相,是如如遍知的無漏印。

無明妄心對影攀援,造相立法。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妄心以六塵緣影爲心(緣無端無常,故妄心無常)聚塵爲體,攀緣思慮爲相(這是遍計執,類同我執,依他執,歸依執),衆生枉受妄苦。
真心以寂照爲心,無住(前塵)爲體,實相無相爲相。得如如遍知。
(注意:另一說:真妄同體,這個體的意義更深源一層,寫成‘真妄同源’更好,而上面的體的意義則是表面現象層的‘體’,便於通俗形象的理解)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寂滅無相,方合光明寂照遍河沙)。不可妄立諸法而成相待假有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妄有高下。

轉成俗話:一心不動,萬法無性(無相即是真實相),圓覺普照,(諸法)寂滅無二。平等法界,無有高下,妄有高下,自畫自嚇。

所以說:"寂滅無二"可以這樣理解:諸法法性空寂,真如不動,實相無相,清淨空寂無相就是諸法的真實本來面目,於中息滅一切二邊三際相。

宇宙實萬法的實相或實性是這樣的:法常然,諸相故(沒有妄心產生的妄相),...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無動搖,法無去來,法無高下,法離好醜,法無增減,法無生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性空寂。”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真如法性與萬法是冥一契合的自然關係。

 

   音本無相,妄自成樂,妄自成躁。

  (你覺得現在開心或苦惱都本是如如正覺,是遍知了知,但思想中生起了‘開心’的想法或觀念,就轉成了心行處滅!烏雲掩月,這就是妄心在藉機造相立法,因爲寂照海印到的一切都是平等一如的,是實相無相的,不論是開心還是苦惱,覺性對此二者有清晰真實的認知,就算基於自然的條件反射,它也‘知道’下一步應如何去保持或結束,如水投影,水面平靜,並沒有起浪樹立‘開心’這個觀念,但是,一旦樹立,投影就會失真。這就是舉心即錯動念即違。還可能會進一步引發開心與苦惱二邊相的進一步心理矛盾鬥爭)

     佛說一切法,爲除一切心。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無動盪,覺海靜湛,輝映萬千)
  故曰:第一義不動。(不是身體或表性姿態不動,而是妄心不起動)
   (雖有因緣板筆,畫師不動,法相難成。)
  (轉語: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否則又陷入新的執着-----妄取斷滅
   因緣起者,非僅大機造化,也與衆生種種妄心有關聯,然二者總一仍是因緣。
  一切法無根本,實性無所有,無始空,畢竟空,不可無端起知見,於諸法無根本中妄自求取根本相。(首先願知是真心,求知是妄心。法不孤起必待緣生,因緣所生法,緣又是無端無常的,所以諸法是無常的如空花亂起亂滅。所謂的最終知道了它的原理或有限感官內的片面終極真理,不外也是妄心推動意根之所言,試圖以人心爲諸法規定性質,狹義地以人類心或個人私心爲萬物的標尺(比如人認爲人的生命可貴,人生美好,而從更高級的‘眼光’看過去,則很可能認爲人類是地球的一種破壞性病毒),若現有法相即是某種妄心動而造相立法安名,一切見解都是虛妄發塵,從妄心分別有。所謂觀世悉空寂,一切唯心造!)
 因爲妄心生則法生,妄心滅則法滅,妄心又是短暫無常,所以說一切法是無根的,是唯心所現的。故以無心不動心應對緣境,乃見諸法空相
      心如畫工師,無法而不造。一切法從心想生。何時造生?一切有爲法(因緣所生法),如夢幻泡影。即在一定的因緣和合作用下,妄心被激活,妄動而造法。
      一切想法皆因心動,一切心動皆爲妄動。
   (妄念/妄心所生的法相)本無體性,如人作夢,夢時非無,醒來卻了不可得
   喻如夜夢。見好與惡。若知身在牀上安眠。全無憂喜。即是識心見性。如今有人。聞作佛便喜。聞入地獄即憂。不達心佛。在菩提牀上安眠。妄生憂喜。
   心外無法,火自心生,緣無端,緣是實相無相的,一切的憂懼畏怖,一切的歡愉,都是無明妄心在造相立法,自畫自嚇,自我欣賞。
     一切(有相之)法。即是一切有情心是也。 (心生則種種法生)
     無始空,畢竟空,當下亦空,空中起幻,幻花雖滅,空性不壞。
      而且,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物種形體,會產生不同類的妄心,引發不同的基本邏輯判斷,從而產生可能相反的思維想法,人類有人類的道德,狗也有狗的正義,奴隸制社會下也有充滿幸福和滿足感的奴隸。所以,妄心都引發狹義定義。
諸法空相 +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 無分別,無分別就是一相,一相即無相。無相就是妄心不動的“大定靜湛”真如妙覺境界,無漏地寂照了知當下。  
自心如幻。無有定儀。所見差殊。隨心生滅。妄心無常,隨緣速變,愛一個人時觀之處處好,後恨時則觀之處處差;追求時珍惜,擁有後又覺得不外如是。
   簡說即爲:以真如心觀事物,如靜水鑑物,分明瞭了,平等一際無相;以生滅心觀事物,如沸水鑑物,浮沉鼓盪,必生二邊三際相。
   上面是在應境動態時的情況,在靜態思考時,則多爲諸假名及前塵往事反向激活妄心而鼓動覺海起浪.呈現諸種相法. 息下狂心,即是菩提)得靜海真印。
   (妄心能成相立法安名,反之,名法相亦能反向激活此妄心,所以,思量正邪善惡好壞諸法就可能反向激活鬥爭妄心,思量有無多少得失諸法就可能反向激活不平妄心,思量地府天堂弱肉強食則反向激活恐懼妄心,所以應不染世法知識,若蓮花依於淤泥而得淨。)
   應不以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應不以心以何應之,以十方虛空應,是含容放置,(觀自身心有如長江之聚沫,幻生幻滅反覆無常,是故-法無受者(喜怒哀樂無從興起)真如法性如如不動,不動如如,無形無相若虛空。

種種世間(境界)皆由心造。心不自見。若善若惡。悉由心起。心性迴轉。如旋火輪。易轉如馬。能燒如火。暴起如水。

作如是觀。於念不動。不隨心行(不要依相立法,依法作解,增益妄心)令心隨已(心起而不動念,稍後妄心自息)。若能伏心。則伏衆法。

(本句同時說明了心的難控和唸的能控,所以能‘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不刻意執着在斷滅妄心上)

 

演道俗業經雲。佛告長者。智慧有四事。一曰。解於身空。四大合成。散壞本無主名(妄立主與名)四大合故。假名爲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妄立有我)。二曰。其生三界。皆心所爲。心如幻化。倚立衆形。乃至十方虛空。尚從心變。知境是心。三曰。了知五陰。本無處所。隨其所著。因有斯情。四曰。曉十二緣。本無根原。因對而現(對立假有互生互滅)。是爲四。佛於是頌曰。悉解其身空。四大而合成。散滅無處所。

從心而得生。(妄立生,亦妄立正邪善惡好醜敵友)五陰本無根。所以爲名。十二緣無端。了此至大安

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能測量識別生死的,高於生死)

凡所見色。皆是見心。

 

妙生菩薩。此菩薩已證無生(法性如似宇宙虛空無生無滅無始無終,而衆生倚自妄心而得立生義,並對立死義,於無生中妄自受生),自然能隨緣受生,因(已證)生滅如幻,即能離生死苦,稱妙生菩薩。一說生時有瑞相,稱妙生菩薩。

 

<<以下節主要談三:境 心 妄>>

三界之心。名爲別境。是境虛妄。從心化生。心若無妄。即無別境。大力菩薩言。心若在淨。諸境不生。佛言。如是。菩薩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所見諸境。唯所見心。心不幻化。則無所見。(轉語:如畫師和小說家就是從心幻化,而善建大別境,這是心的妙用,所以既要常知幻,又要常知妙,後文有講)

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心妄則境妄,心如則境如。一切心皆妄,一切法皆幻。

《起信論》:三界的一切虛幻不實,唯是如來藏一心(-應緣萌發)之所造作,一切法都是由心(-動)起妄念而輾轉生起。
“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離於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真心無所不遍。” 
境由心造,心不幻化則無所見,無心則是無境。既然心能起境,亦可造勝境聖境,無方清淨境,良辰好景。
(全文法有三類,一種是心生則種種‘法’生的,依妄心而起的妄法/法塵;另一種是‘是法住法位’的實相法/真實法,此法空相;還有一種法,指真如法性)
(境由心造,同時也說明真妄同源,空寂時是真心,動起時是妄心,無心處即是真心現)

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無心方能起大用。

智者無心可得。自然無爭無喧。

“冷似秋潭月,無心合太虛。”

觀心看淨,是病非禪(取空取色都是妄心在動,正念是不取不捨,何況清淨虛空也是妄立之空花,若爲避火而溺水.但直下無心,任運自在,則當下無不解脫自在。

(非寧靜無以致遠,少則整而理多則亂而耗,是有道理的,是好生活模式,但若執求清靜這種心態本身而言,就是妄心在動,在追捉清靜空花!)

(攻千重關心懷天下,解甲歸於世外桃源。大幹特幹,大休大息。永恆與短暫,甚至特立獨行與要在中庸。都是妄心所立相待假有的二邊相,都是幻法空花。)

(就像枝上的片片樹葉,總是成對立地生長)

(過現未妄分三際,實爲一相,宇宙人生的實相是無相的‘淨妙大’相,類同:

      生滅與涅槃,清淨與雜染,菩提與煩惱,幸福與痛苦,佛法與世法,休息與活動,全是相待假有的妄立空花!都是權立方便之門。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也都是如來種應緣萌發的結果,但不可現自心法情計爲實。而尤其是成敗得失這些空花,讓我們心海動盪不安,在虛妄中虛度,妄生憂喜。)

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

世間一切境界,皆依衆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境由心造,凡所有相妄動成相,心不幻化則無所見),無心即是無境。

 

常無心:凡所有相,妄動成相;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

               境由心造,心不幻化則無所見,無心即是無境。一心不動則諸法無性。

祖師雲:佛說一切法,爲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但無一切心,即名無漏智。(如海平靜,印鑑萬物)

 

真心即佛,佛外無心。

唸佛者,貴得一心,一心即無心。

恆河沙者,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尿臭穢,沙亦不惡。

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衆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傳心法要》(這裏就解釋了心淨則衆生淨)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亡性即真

真心無爲,故不發心。(故無相不見一法)

消殺得妄心盡,而後得真心現。

 

轉語:(無心亦不可執)

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不是不見,不是不聞。了了覺知,不着見聞,蕩然無住,是名無心。

大道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

無愛恨情仇心,無有無得失心,無成敗榮辱心.....無一切心,乃至於無'無心'之心。

真如性內一無所有,是故乃至於我們思想上的‘一無所有、真空、涅槃、無心、無見,無念,無住’,皆是妄立相待假有之空花!立‘無心’亦是妄動。

自性、本體、古鏡、真如、法性、佛法、皆是權立方便之門,便於大家認識理解佛法,解脫煩惱得上智,其本質亦是妄立假有之空花!

“求”無心和“求”空一樣,也是着“色”。真如的特性本來就是不守自性,隨緣起染,隨緣生出萬有。所謂心地含諸種,對雨悉皆萌。

    當一個人既無心又無所事事時,可能對一些無意義的雞毛蒜皮生心上心動心,所謂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隨緣心風實不可阻擋息滅,真如亦不守自性,這時就需要引導他向何處生心了,比如找些有意義又感興趣的事來做做。如同休謨說的:當土地上種滿了瓜時,小雜草也就漸漸消失了。(因爲一種心膨脹時,就意味着其它種心的萎縮)

 

衆生在菩提牀上安眠,妄生憂喜。

罪性本空唯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此則是名真懺悔。

“一切衆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 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真性內本空無所有,然虛妄發塵,無中生有,空中生花,用相對法爲緣境中的萬事萬物規定不同的性質,於是樹立起了萬法,並執着萬法爲真實,認真性爲虛無非有,這就是顛倒,作繭自縛,現八萬四千煩惱塵勞,如果不顛倒,現的就是八萬四千圓滿靈光)

不可於諸法無根本中,妄自求取根本相。根本與枝末 本來就是妄立之二法。

 

儒家在不動妄心方面也頗有經驗:觸來莫與竟,事過心清涼。兩耳不聞休應對,一朵蓮花火中生。

而從佛學上說則是:降服鏡裏魔軍或八風吹不動,因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若能伏心,則伏衆法。伏心之法:不執息心,不隨心行。)

(我對不執息心的理解:無心亦是相待假有的空花(相對於有心多心),執息心即是在追逐空花,即是動着)

   常知妙就是得無上菩提覺法樂,於友愛心,美好心,學習創造心,運動鍛鍊心等,知此心法有益而無害,而隨其心行。

我對不隨心行的理解:離此心相,不立法,不動念。何以故?知此心法有害無益,不於此心上續萌生空花萬朵。客塵與空花齊落,鏡垢揮去,海浪平息。

  比如不平心憤怒心,我他心,鬥爭心,勝負心,得失心.....

 

月燈三昧經頌雲。(都是依前六塵緣影來妄想和妄生憂喜)譬如有童女。夜臥夢產子。生欣死憂戚。諸法亦復然。如人飲酒醉。見地悉迴轉。其實未曾動。諸法亦復然。如淨虛空月。影現於清池。非月形入水。諸法亦復然。如人自好喜。執鏡而照面。鏡像不可得。諸法亦復然。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響。聞聲不可得。諸法亦復然。釋曰。狂醉見聞。事何真實。昏夢境界。憂喜皆虛。鏡裏之形。因誰所起。谷中之響。起自何來。所以入楞伽經雲。佛告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鏡中。自見其像。於燈月中。自見其影。于山谷中。自聞其響。便生分別。而起取着。此亦如是。法與非法。唯是分別。由分別故。不能捨離。但更增長一切虛妄。不得寂滅。寂滅者(唯一真心,如平靜的大海,如清淨的天空)所謂一心。一心者。是最勝三昧。從此能生自證聖智。以如來藏而爲境界。

 

龐居士頌:萬法從心起,心生萬法生。生生不了,來去枉虛行(在虛幻中妄度若被自影所追)寄語修道人,空生不生。如能達此理,不動(妄心)出深坑。

妄息寂則生。寂生知則現。知生寂已舍。了了唯真見。妄息心空。真知自現。若作計校。轉益妄心。但妙悟之時。諸緣自絕。
一念之間無有能所。能所盡處。名爲正覺。動寂皆平。爲本智非動寂故。妄謂爲動。愚夫不了。棄動而寂。(有求取空,靜,淨,聖境之意,也是妄心在動)
 
心如水流。念念生滅。於前後世。不暫住故。心如大風。一剎那間遍歷方所故。心如燈焰。衆和合而得生故。心如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心如虛空。客塵煩惱。所覆障故。心如猿猴。遊五欲樹。不暫住故。心如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心如僮僕。爲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獨行。無第二故。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
 
一心不動。諸法無性。(畫師不動,法相(像)不成,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所謂如旋火輪,妄動成相,心動纔會現有相(像),有性質,心生則法生)以無性故。悉皆成佛。華嚴經雲。佛子。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衆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衆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無何等性。所謂無相性。無盡性。無生性。無滅性。無我性。無非我性。無衆生性。無非衆生性。無菩提性。無法界性。無虛空性。亦復無有成正覺性。知一切法皆無性故。得一切智。大悲相續。救度衆生。佛子。譬如虛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壞。(而虛空-)常無增減。何以故。虛空無生故。
了諸法空。則不動念而親睹毫光。靡運身而遍參法界。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謂不起取捨憎愛之分別心,則萬法皆可返其真實面目。
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只是真實照印而已,不於此“真實影”中另妄生它影,另一解是說無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其空寂本心,而非生其愛憎妄心)者。起念即是住着。心若不起。萬法無生。即心遍一切處。一切處遍心。如是了達。頓入自宗。
(真)心從本來。永無諸相。猶如虛空。湛然不動。明見之心。名金剛如來。
(真心)八風吹不動,千古鎮常安。《從容錄》
知心非心意非意(-妄心妄念),八風傷逼豈懷愁。隨風東西無我所,獨脫逍遙不繫舟。 《善慧錄》卷3
妄念空而根境謝,識想消而塵垢沉,則法眼應時清明,常光了然頓現。

了真心不動故。則萬法不遷。即常住義。若見萬法遷謝(或生滅來去)。皆是妄心(生見解或取執)。以一切境界唯心妄動。心若不起。外境本空。以從識變故。若離心識。則尚無一法常住。豈況有萬法遷移。

經雲。一心不動入諸禪。了境無生名般若是也。

唯心不動。則本覺妙明。恆照法界。(產生最真實的周遍深刻認知)

金剛般若猶如一團烈火,觸之者無一不被焚燬。《金剛經》否定一切法的真實性,不但否定有爲法,對無上聖智、實相、般若、法身、菩提等無爲法也同樣否定,認爲諸無爲法也是非實假有(因爲有了煩惱這個染法,才相待對治產生了菩提這個淨法。因爲有了假相幻相,才妄立了“實相”這個假名,所以要“先用後斬"

 

6. (性內)無有我(真如法性內沒有外緣境的一期妄我),離我垢故。法(性內)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性內)無有物,離萬物垢故(取自: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但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大地平沉,虛空粉碎!(一切無着而又遍一切處,虛空不碎即是從空背空)
(一切衆生,世間萬物,本爲緣聚,性空無相,它們之所以能在精神中“後續地存在”,是因爲"心力"引發並保持住的"妄想".(心如幻化,倚立衆形,人皆從心而得‘生’)如一道光芒中的諸多浮塵,如激起而又凝固在半空中的巨浪。一切"妄想"皆是鏡“垢”,一切"妄想"皆是波浪)一切妄想,智能獨(判斷,定奪).妄想太大太多時,不僅會擋住光明,心力也會枯竭。)
息下妄心即是菩提(波浪平息即成靜水明鑑萬物,由愚轉智)客塵與空花齊落(好壞妄想全部息滅),鏡垢揮去,海浪平息,這樣一種大定妙覺境界.
(亦當知貪愛清淨之妄心能生起此法)
安處平等法界,於無生實相中,妄立生滅聚散,乃至妄立有我,妄立衆生,妄立萬物,乃至妄立三座大山,以至於心力疲弊。
無念真心真如性內。一無所有(-一法不立,萬法皆空)(只有三空無相,如如遍知)。(以無何有之鄉,爲逍遙遊之境)
(“一無所有者”:無着無住,於十方虛空內,尋求一切心相法而不可得。無多,無一,亦無零。無所有,亦無一無所有,亦無少而精,說似一物恰不中。
(“一法不立者”:不立見法,也不立無見法,不立有法,亦不立斷滅法,不立取法,亦不立舍法,不立染法,亦不立淨法,不立是法,亦不立非法,如此等等...
當知-一切)所有(法相見解)皆是虛妄心念-憶想分別)而生,-衆生枉受妄苦)心有即有。心無即無。-真如,虛空亦復如是)。
一法不立,萬法皆空。
圓覺淨性,遍周法界,猶如虛空,清淨不動,無生無滅。唯現空花亂起亂滅。
總之就是:常知空
法界一相一際,若虛空,無界,無際,無量,自在,無礙,無得,無所歸依
“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日往月來,不知是誰”(無所得,無歸依,無我,不妄立主名)
以無所得故。心無罣偏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恐怖是因爲有所愛怕損失,如愛自身,愛朋友親人,愛虛名財寶等,顛倒是因爲執幻爲真)
《心經》說一切皆空,於一切不可得處乃得無上正等正覺。(只有平靜了,只有無雲了,才方便印,方便照)
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自在菩薩,大菩薩也。大菩薩不被五蘊所縛,故得自在。” “照見五蘊皆空”的,就是“深般若”。(就是照見空花亂起亂滅)
五蘊既空,誰爲主宰?所有分別,是妄識攀緣。” 圓悟禪師認爲,父母未生之前,(圓覺淨性)淨裸裸赤灑灑,沒有纖毫翳蔽。等到投胎既生之後,同樣淨裸裸赤灑灑,沒有纖毫翳蔽。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分別取捨之心漸重,人愈來愈深地陷墮在四大五蘊之中,情慾熾盛,清明的自性遂爲煩惱浮雲遮覆。等到知識漸開,年齡增長,便爭人爭我。殊不知四大一旦離散,依前還複本來形貌,回覆於清湛純明的自性(圓覺淨性,遍周法界,猶如虛空,清淨不動)《圓悟錄》卷12。法眼通徹之人,洞知四大空寂,五蘊本虛,迴光返照,識取四大五蘊中那個輝騰今古、迥絕知見的本來面目,即可頓悟成佛。
“浮世虛幻,本無去來。四大五蘊,必歸終盡”
“四大元無主(妄立我法),五陰本來空(情繫假名)。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
 
藏禪師雲。於一切法無所得者。即心是道。(生死心是妄立,得失有無心亦是妄立,妄認)
以無何有之鄉,爲逍遙遊之境。
“不立一法,不破一法,有法皆立,無法不破”。不立一法,才得個入處;不破一法,才能知個出處,有法皆立,才能明個用處,無法不破,才能證個了處。
妄起有心(立志發心求學修身-這是一種僵硬的執着)。悉墮邪修。只爲無心學無學。亦復正修於不修。
洞山和尚雲。吾家本住在何方。鳥道無人到處鄉(故鄉他鄉亦是妄立,二俱息)
所以初祖大師雲。若一切作處。即無作處。無作法。即見佛。若見相時。則一切處見鬼。(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一切無着,一切無見)
菩薩行般若時。火燒三界內外諸物盡。於中不損一草葉。(有所大行,而無現行相。能滅一切幻,亦能存一切妙)
達本性空。更無一法。性自是門。性無有相。亦無有門。故云。無門爲法門。
一切法不生。以無方之辯。祛必定之執。運無得之智。屈有量之心。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更無一法可得。
以法界爲身。虛空爲量。
正念是不取不捨,取空取色都是在追逐空花。一法不立一法不破,不可妄立諸法而成相待假有,假有即是妄有,妄即動盪,動盪則失明鑑。
正念是遠離諸幻,凡所有相妄動成相,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境由心造,心不幻化則無所見,無心則是無境。一心不動則萬法無性。
正念是無念寂照無念而知。靈知無相,未曾間斷,與理冥符。
正念是一念不生全體現,有念即魔網,不動即法印。
(常持正念)
爲何要不取不捨,1.種種取捨,皆是輪迴。2.取者趨求,舍者趨斷,都是有愛憎妄心在動作
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取空舍色者,若爲避火而溺水。
(爲何要無念,因念諸法時,心起生滅,若海生波,難以鏡鑑,不入實智故)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比喻到達了一個能控制自心(心如倔牛)的高境界)
(真如性內,一無所有,(一法不立萬法皆空)不妄立生(不妄立生自然無死),亦不妄立親,不妄立仇,更不妄立善惡,進而不妄立自性佛法真空圓覺。)
(念一切法爲有,是妄計有,念一切法爲無,是妄計無,念入於大定,是妄計入,念出於大定,是妄計出。乃至妄計來去。)
再進一步破念執:
慧能說:“者無何事?者念何物?者離二相諸塵勞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因爲真如是空相的,所以念真如也是空相的。)
《神會錄》:“若言無念者,雖有見聞覺知而常空寂。”
云何現量。謂不動念。如實而知。非流注心。入於過去。如是知時。智慧具足。
蘊空妙德現,無念是清涼。
經雲。有念即魔網。不動即法印。魔網立生死之道。法印成涅槃之門。

菩薩則當觀照心地。覺用心智。唯照心性。細細觀覺。覺照心體。見性無動。證覺不動。即能恆用。用觀體智。見性清淨。性自離念。離念無物。心等虛空。即證聖智。如如聖性。二俱澄寂。空同無體。性體虛靜。則是名爲菩薩證入。真如法界性

 

莫繫念,念成生死河。輪迴六趣海,出長波

念想由來幻,性自無終始。若得此中意,長波當自止。

餘本性虛無,緣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還歸空處坐。

虛無是實體,人我何所存?

妄情不須息,即泛般若船。(於諸妄心妄情亦不執着要息滅它們,即不執求一真法界清淨涅槃的聖境,因後者本質上也是空花,執求之也是妄動)

 
如佛藏經雲。見諸法實相(只可寂照海印了知,不可分別取相立法)。名爲見佛。何等名爲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諸法空相)。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觀世悉空寂,一切法相唯妄心造)。乃至又唸佛者。離諸(妄)想。諸(妄)想不生。心無分別。無名字。無障礙。無慾無得。不起覺觀。何以故。舍利弗。隨所念起。一切諸想。皆是邪見。舍利弗。隨無所有。無覺無觀。無生無滅。通達是者。名爲念佛。如是念中。無貪無著。無逆無順。無名無想。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唸佛。是中乃至無微細小念。何況粗身口意業。無身口意業處。無取無攝。無諍無訟。無念。無分別。空寂無性。滅諸覺觀。是名唸佛。
 
故知唯此真實。萬法皆空。以此標宗。更無等等。如觀法經雲。彼有菩薩。名曰上首。作一乞士。入城乞食。時有比丘。名曰恆伽。謂乞士言。汝從何來。答。我從真實中來。又問。何謂真實。答曰。寂滅故名爲真實。又問。寂滅相中。有所求無所求耶。答曰。無所求。又問。無所求者。何用求耶。答言。無所求中。吾故求之。又問。無所求中。何用求耶。答。有所求者。一切皆空。得者亦空。著者亦空。實者亦空。來者亦空。語者亦空。問者亦空。寂滅涅槃。一切虛空分界。亦復皆空。吾爲如是次第空法。而求真實。故知若能於法法上求空。則於門門中解脫。若人法問答言語往來。如宗鏡中像。若般若智照。寂滅涅槃-假名之涅盤)。如宗鏡中明。所以若像若明。一切皆空。唯有鏡體。恆常披露。遍一切處。未嘗出沒。
(重要:這也是身心皆幻,一切皆幻的證詞,因爲本質上全是鏡中像,回首總結時,沒有一個【覺性】能真正地“獲得或接觸到”實物,只有幻影,故說是空。而文學家和史學家等類人則是能好好利用這些幻影的人。如果過去的一種獲得【不能原樣如實地再現】,那麼獲得的就只是無常虛幻的空花,人生即是在追夢。)
(但云:鏡中照見的染着境界,生滅境界,清淨境界,涅盤境界,相對於鏡體恆常,皆是無常境界。)進階:打破鏡來相見

“一切諸法唯除涅槃,更無一法而是者”。無上大涅盤,圓明常寂照。其它的是非涅盤法,有爲法,都是無常法不孤起,必待緣生。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明鏡與水,譬如如來藏心,亦如諸法實相,非垢非淨,非好非壞,但它卻又能夠垢來現垢,淨來現淨,好來現好,壞來現壞,只是,你不能說鏡子裏面有垢有淨。

一切聖賢。性本空寂。無爲法中。戒無持犯。亦無小大。無有心王(自性、真如之相亦是妄立之空花)。及心所法。無苦無樂(不可妄立諸法,妄有高下)。如是法界。自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何以故。是無爲法。性平等故。如衆河水。流入海中。盡同一味。無別相故。此無垢性。是無等等。遠離於我。及離我所。此無垢性。非實非虛。此無垢性。是第一義。無盡滅相。體本不生。此無垢性。常住不變。最勝涅槃。我樂淨故。此無垢性。遠離一切。平等體無異故。
 
 
延展:
A.一心之體,本來空寂,於十方虛空內覓自心法求不可得身心俱盡。萬境。(身心萬境皆是空花幻生幻滅故平等一如)萬境無相。合本一冥。冥然玄照。照無不寂。(能做到寂照不動妄心)

諸法無行經雲。善住天子。問文殊言。若有人來求出家者。當云何答。文殊言。若不發出家心者。當教汝真出家法。何者。出家。是求三界。及以五欲。未來報等。彼不見心。故不證法。(真)心無爲故。故不發心。釋曰。若證自心。即入無爲之理。若是無爲之理。則無心可發斯則是真發心。是真出家矣。

(這就是空生有不生,這就是‘一法不立’,這就是對那種某某立志要完成某大事的一種平息)

 
B.釋曰:邪正既體本同(俱是相待假立有,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一氣生二枝。迷時結性成心,心造二邊三際相,悟時釋心成性,平等一如)
衆生迷時結(真如)性成(妄)心。悟時釋心成性。(此句是用冰比喻,另一比喻:真妄同體,本如靜水,因緣風而起妄浪)
(真妄既體本同)知妄本自真,方是恆常理。若化冰爲水,結水成冰。或若(緣風過後)大浪平息復歸於靜水。或若緣光消失明珠不生七彩。
而緣又是無端,無常,無窮,屬自然不可抗力因素。這也是無邊色相皆是真如的證詞。
煩惱即菩提,二者是同一實性的-兩個極端顯相),所以說:離世(間煩惱)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生滅與涅盤也是同一實性的。因是妄想相待假立,如獨掌不鳴,所以說:涅盤生死等空花(沒有所謂大苦大樂勝於不苦不樂的勝負分別)
六祖亦云:善惡同一實性,故當不思善,不思惡。

菩薩所化衆生。無有功德。以無對(治)處故。因有過患。方顯功德。二俱不立。故云無過無功德

小乘聖者,觀五蘊而證入空寂,離世間而覓涅槃。而大乘聖者則認爲,五蘊與空相決非對立,沒有離五蘊的空,也沒有離空的五蘊,應即俗而真,親證“世間即涅槃”,“生死即解脫”,“煩惱即菩提”, “即世而出世”。 蓮花生於淤泥,而非生於空中。縛解平等:不滅癡愛,起於解脫。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親證火中生蓮花,烈火煉真金的對立二元同根互轉體驗)。祖師道:‘但盡凡情,別無聖量。凡情盡處,聖量見前。’‘樂涅盤不厭世間’,諸佛如來住何所?並在貪淫愛慾中。今勸斷貪淫愛慾,但是方便化童蒙。貪慾本相真清淨,假說空名名亦空(俱是分別心妄立,成對假有)
 
 
7.在消彌妄心這個根的同時,常持隨緣行(求不得即坐下,尋不到便休息,妄立果實故有求,妄立家鄉故有尋,真心無爲故不發心)
常持有所願無所求行(願是真心。求是妄心,故無求之願是真有求之願是妄。佛法是無爲法,能捨諸有,息想無求。)
經雲:願求諸佛慧,亦不着願求。
無願三昧,又作無作三昧知一切法無相(諸法本空相,而(妄心-)妄立諸法相,成對立之假相),對一切諸法無所願求不與苦無常相應之三昧。
看透一切有爲法如昨夢,故無爲
如不貪求行達善緣,不貪求了結,不貪求完成,不貪求功效成績,不貪求完美,不貪求穩定平安。起心即是妄!
常知幻:
身從無相中受生。由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從妄心而得‘生’相,空中起幻,五蘊本空,罪性本空唯妄心造,心滅則罪亡)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空中起幻,真實是妄,根本亦是妄)。(長江無間斷,聚沫任風飄。悟此可出生死
(善心生則種種善法生,噁心生則種種惡法生,人生就是大夢一場,法法皆幻故法法平等。身體的結成如長江水沫的聚合,江水纔是無生滅的本性。妄心如無常風鼓吹形成波浪法相,成緣境爲妄心,緣無端無常。心外無法,於大空性中,空中起幻,不實,大空性本是一性無性,超越(高於)思維不可思議,故諸幻法於大空性內無根無解可得上下而求索,不可於諸法無根本中妄自求取根本相)
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垢淨萬法。同幻如空。當離之時。全成大覺(得無上菩提覺法樂)
萬法虛僞。緣會而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
如來弟子。見諸世間。猶如幻化。無有疑網。
       《金剛經》雲:“一切有爲法(世法),如夢幻泡影。” 此般若智(金剛焰)如大火聚能燒盡一切煩惱黑暗
 
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妄心聚塵爲體,妄心以六塵緣影爲心)。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一切記憶消失)。幻塵滅故。幻滅亦滅(死亡的觀念也消失)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圓覺淨性清淨不動)。
《無門關》第9則頌:“了身何以了心休,了得心兮身不愁。若也身心俱了了,神仙何必更封侯!”
因爲衆生思惟,依於諸法法性的幻生幻滅,以爲實在之因;而菩薩則證法性,三界幻翳,如即海觀漚,了了分明。
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因緣聚會,假現有相,緣聚則有, 緣散則無。無常即是真常在。 
知一切法本性清淨(無相)一心不動則萬法不遷無咎。了知身心無有實體。其身普住無量境界。
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
衆生顛倒,迷己逐物。向外馳求,即是迷失。狂心誤認鑑中影。背覺合塵,妄生穿鑿。各爭事相,不究根源。流浪生死,虛延歲月。衆生迷失本心,追逐物相,被外物所誘惑。一念回光,就能斷除對外物的攀緣。
萬物皆是因緣合成,(其名相及諸性質)都是心靈的變現,“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所以夢幻空花,何勞把捉?”《臨濟錄》
如幻三昧:“修習空花萬行(萬行萬法萬相皆是空花,身心亦然),宴坐水月道場(寂照)降伏鏡裏魔軍,成就夢中佛果(人生如夢,夢中成佛,是故佛,佛法,無爲,等等,亦不執着)”《宏智廣錄》卷5。
大智度論:...無夢亦無見夢者,無幻亦無見幻者...(得佛果的本體也是妄立)
常知幻身心皆幻,一切皆幻,一切皆空,空亦如幻。(故無有取執,得大定,得無上涅盤寂滅樂)
「隨順世緣無窒礙,涅盤生死等空花」,生死(也可廣義地理解爲一切空花的起起滅滅)就像作夢一樣,((非指客觀恆存的不可想不可說高於思維的真涅盤)妄心所假立的-)涅盤也是夢,涅盤與生死(四大的潰散假立爲死相)是平等平等的,都像是空中的花。你在外頭爲生計奔波覺得很苦,像夢一般,就想到禪堂來坐,得個清淨,其實也是作夢,是清淨夢。凡夫活着一生都是在作夢,佛菩薩弘法也是在作夢,兩個不同的夢境。(後者是降服鏡裏魔軍,修成夢中佛果而已。)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假比是五蘊)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是載體或媒介)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之內)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就和看槍戰電視劇一樣的了)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也是幻象)。圓覺普照寂滅無二。
因法法皆幻,如武打槍戰恐怖,愛情喜劇風景,兩類電影皆可受看,所以法法平等。只不過人能放下對影視妄執,不能放下對現實妄執,能識淺度幻,不能識深度幻。
死生大夢一場,夢醒時分歸無所得,現實即是深刻的大夢,法法皆是夢幻,所以法法皆入平等。歸無所得,夢幻空花,何勞把捉。
恆河沙諸佛世界(比喻象河沙一樣多不勝數的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是)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圓覺淨性,猶如太空,無終無始,清淨不動,周遍含容,其間萬事萬物隨緣生滅不斷。
或說:圓覺淨性,遍周法界,猶如虛空,清淨不動,無生無滅。唯現空花亂起亂滅。
 
一千年前,(我)沒有生相/死相/存在相/不存在相/好相壞相/自相他相等諸相可得。一千年後亦是。因爲(我的)覺性沒有‘寄(六)根發明’,所以無‘塵’可得。
 
能於達世知一切事物皆幻,知自我身體和六根是內緣聚,境爲外緣聚,自我意識和六感是因緣和合所生幻法相(初無相,妄心起分別而成相)(簡雲自我身體是緣,自我意識是幻),無根本,實性空。一千年前,‘我’在大空中,無色受想行識,我眼前這裏的房子和所有人不存在(是草屋和古人在),因緣聚會,假現有相,緣聚則有,緣散則無,無常纔是常。一千年後,‘我’在大空中,無色受想行識,我現在這裏的房子和所有人亦不復存在,這是多麼現實的客觀的和物質的呀!但仍然是緣聚假有的幻法,唯覺一大空性的永恆連綿,前不見前,後不見後,於十方虛空中覓其心法求不可得。對此一期幻相,又何必分別執着呢?的確,現實與夢境或電視劇對比,有深淺長短虛實的相對差別,但本質是一樣的,對境者都妄認此境爲真實的。前段主體是講緣幻
對什麼境就生什麼心,成(緣)境爲心,成(妄)心爲幻,幻復爲幻,現自心法情計爲實(如來藏中‘齊’含萬法的種子,對應適合緣境即會萌發,此即心法,亦是【固化對應模式】)不知(緣境的)實相本是無相的淨妙大相,故當遠離一切幻相,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知一切相即慧,離一切相即定。夢幻空花,何勞把捉(譬如貪愛誠信,妄計誠信相爲實有,則有狡詐相可得,以二法互生故,妄計生命,生存,美麗,幸福,永恆爲實有,於是,見有死亡短暫可悲相可得。總之: 實有本爲妄有,皆是現自心法情計爲實) (本質上就是外界一一對應地觸發自性中的固有心法,並妄立生強,再彰顯給自身,而這種彰顯又是對自身心產生深度影響的彰顯,總之就是在一真平等法界內伺機強立多端)
月黑風高,孤身進入陰森森的森林,即便勇士也會對境生起恐懼之心,再幻生鬼怪恐怖相,反饋到身體,身體也可能會發抖,思維也不能正常進行,比如有人加班至深夜一人在辦公室也會產生這種思維力喪失的情形.這就是成境爲心,成心爲幻,現自心法情計爲實的典型案例,然過後即空,但有的惡境存在後續事務,可能被反激而活,這就是幻復爲幻的案例.同時也證明了諸相對人體器官的強大作用力,所以說妄情如不起,真心任遍知。
經過死亡之谷,看着昔日村民大面積地因瘟疫而死亡,妄心即生起悲慘相,死亡相,後續又觸發生起對貪求永恆相,實際是執纏於妄心的幻境當中.
經過小學或幼兒園,則妄心自然升起天真相,快樂相,後續又觸發生起貪求和平幸福相,實際是沉醉在妄心的幻境當中.
經過高考的洗禮,則對境生起執着成功成就成效之妄心相,有若烏雲蓋月亮.
無心即是無境,息下妄心即是菩提,波息復歸清水,即相離相,不妄即真,真如法性,如如不動(妄心),不動如如,在任何外境下,都應是既實且適的.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當知五蘊本來空,空中起幻,幻花雖滅,空性不壞,幻滅滅盡,覺性不動。此是講法幻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諸法空相,而世俗社會則計執諸法爲實有,沉勞苦海,把無相視爲無知之相,把離相視爲無趣之相,不見涅盤常樂,不見海映覺法大樂.
轉語一法不立得能入一切,一法不破得能出纏縛,應事時)有法皆立得濟世實用,(了事時)無法不破得了結解脫.
人生生死死是大夢之境,我們活着,其實也是在大夢境當中,昨日(迷時)夢說禪,今日(悟時)禪說夢。
於衆生而言,死生大夢一場,善心亦妄,故當不立善心廣結善緣,讓衆生都做個好夢。
 
8.1)所謂死念方生,道念方生假定你現在就要死去,你找找哪些你放不下的,恰恰就是你的諸種妄心所執着難拔之處也!妄波息處便是靜水明鑑萬物。
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成境爲心,成心爲幻,境多則心多,心生則種種法生,從而形成火宅,息下妄心,即是菩提,一念清淨烈焰成池)
大造本無方 雲歸是何往 既從空中來 應向空中去
寒山子頌雲:萬機俱泯跡,方見本來人。秖謂衆生不達。鼓動心機。立差別之前塵。如空華起滅。織無邊之妄想。似焰水奔騰。不復一心本源。故令泯絕。若入心體。雖雲湛然。不落斷滅。自然從體起用。周遍恆沙。
《顯宗論》雲: “如如不動,動用無窮。”
龐居士頌雲:萬法從心起。心生萬法生。生生不了。來去枉虛行(在虛幻中妄度,若被自影所追)。寄語修道人。空生有不生。如能達此理。不動(妄心)出深坑。
(2)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無所願求,所作福德皆不貪着。(能在(思想上)了無牽掛,遠離一切,虛空無礙,猶如飛鳥無積聚,獨脫逍遙不繫舟,諸貪妄執着心即消釋於一真之海)
破庵先則雲:“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直饒空盡無一物,正好投身烈焰中!”《續古》卷4《破庵先》(先證得身外萬物事爲空,再證得身心亦是幻化亦空,從而消除根本執)
(3)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類同於諸妄心亦不息滅,或類同於一法不破)生滅滅亦,寂滅爲樂。
(與不取不捨的正念相合,既不發心起心動心生出新法,又不息心除心斷滅現有的舊法,既不發生火災,又不因避火而溺在水中)
(有法生起就是有妄心在動着,有法滅就是執斷滅心在動着)常樂涅盤,涅盤常樂。
(心達無生無滅,不生不滅的境界,致一切法不再生,一切法不再滅沒有生滅就是寂滅(涅盤)了不見一法了,就是第一義不動了。心生則種種法生故。)
證得一切法皆是幻花後,諸法的生滅就變得毫無可取之處,於是坐對幻影起而不起,故不見其生,不見其滅,故得寂滅。
證得無上涅盤(本體)寂滅樂(這裏的“滅”是指妄心息滅後得到的清靜,涅盤本體是恆不變異的)
諸行無常。是生是滅。如此經雲。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當現前。是知菩提之心。不生不滅。無得無依。
(妄)心生則種種法生,(妄)心滅則種種法滅。成境爲(妄)心,(妄)心亦能起境。一切法都由心想生,沒有一切心就不成立一切法。
萬法由心生,心達無生無滅復()真如。無一妙法可說,無師無戒,法本無生(因心而生),瞭然無度。
(亦當知貪愛解脫之妄心能生起此法)
 
下面是關於: 一切法不滅  
(刻意斷滅一切法,努力消除一切妄心及妄立之法相,亦是一種新的"妄執",如同避火而跳水)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後兩句說:不要在妄境相上糾結深陷求根本)
絕學無爲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二者俱是對待假立有)
另解:因爲心生則法生,不生心,無心,則一切法不生,自然也無可滅之法了,再說,若了知,法法皆幻,即不滅而滅也。
最關鍵的是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常知幻,即相離相,知幻即!(而非斷除滅絕),同時了達((因爲一切皆幻故能-下妄心,即是菩提)
另解:見法生滅,就是對應的妄心在生滅在動着,如水生波,妄心不動,則諸法不動,故實諸法無生滅,方能寂照諸法實相,方能印現無相諸法。
轉語: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爲法塵分別影事。”
   打坐修行的人往往有這個毛病:鎖閉六根,不見不聞,空空蕩蕩,平平靜靜,死守這種心態不動,他就以爲這是見到了諸法空相,其實這是偏空。着色相是偏有,泯色相是偏空。妙明真心非有非空。
      於涅槃決定沒有取捨,不取涅槃,也不捨涅槃。因小乘人是取涅槃,佛常說‘墮無爲坑’,墮在偏真涅槃,這是小乘聖者的執著;
     阿羅漢已經 不分別我、不執著我,也不執著外面這些六塵境界了,他執著什麼?他執著他自己所證得的境界,滅、道他不肯捨棄,他在那裏分別道,守定了滅。內守,守的是滅;分別,分別的是道,所以他還是屬於前塵分別影事。
      禪宗講: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假如虛空不粉碎,有個空在,滯在心裏,光不透脫。
   常息心,息念,息緣,亦不着意求取禪定,一真法界,真空涅盤,寂滅聖境,有求有取,即是妄心在動。正念應爲不取不捨。                  
 

 

 

9.萬法平等。一相無相。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妄有高下。妄與法違,故不能得隨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相故。
法界一相。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諸法空相。(因爲沒有妄立和妄作,與圓覺普照寂滅無二對應)
一切法從本已來,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
論雲。當知一切染法淨法。皆悉相待。(同一實性,對立而互生,否則-無有自相可說。
(常知空:真如性內一無所有,一法不立萬法皆空)不可妄立諸法,而成相待假有,假有即是妄有(執幻爲真,即是顛倒),妄即動盪,動盪則不能明鑑。
真心任遍知而不立知。光明寂照遍河沙。不行見法諸佛速與授記。無見出長波。二十年來常令除糞即是除心中作見解處。
光體不二,不動不立,以清淨故,與理冥通,與物冥會,與事冥合。因無所見立,故萬里無雲,照徹空曠。
唯有平靜的海面能輝映列宿星月,若有所立見解,即離本覺,如同大海起波浪,不入海印三昧。
(再因爲“有”而不能捨離,更增虛妄,橫生執着,因執着而被纏縛。記住,假有即是妄有,假名即是妄名)
法界無二,故無憂惱。若有二法,則能相壞。於不二境,現諸淨土。仁者心有(人品)高下(有善惡分別),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爲不淨耳。
(一切所立之法都最終會成對對立出現,相互破壞和矛盾鬥爭,這是思維的先天規則和推理的原點,身處天堂也會到處找茬,讓人陷入痛苦和煩惱)
所謂的染迷淨悟,染就是執於二邊,淨就是無二的淨土境界。
法界無界,法界無量。
“一心不作二觀,大道疾現面前”
又藥王菩薩雲。我舍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兩臂。即是斷常二法。若捨生滅斷常之見。
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僞。(立真僞就是二了)
   地獄天堂一相,一相即是無相。
  《圓覺經·文殊章》:“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
   釋曰。夫能泯異(二)性。永拔苦輪。
   三草二木。鹹歸一地之榮。(寂照,海印到的總是一相遍知了知,妄心起動方有二邊三際妄相)
   以般若之法寶,破邪見網,照見一切法本來具足涅槃,可見一切衆生也本來具足不思議定
   瞎狗吠茅叢。盲人唱賊虎。循聲故致迷。良由目無睹。若得心開照理之時。諸見皆絕。不見佛法是。不見世法非。
   言覺義者。謂心第一義性。離一切妄念相(法性離見聞覺知)。離一切妄念相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無礙無漏)。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
   能達利鈍其觀,怨親普救平等性,就是因爲貪愛,憤恨之妄心不生不動不造不取,是故無利鈍怨親諸法相顯現,是故觀實相無相。
知但是凡聖諸法。皆是假名。從心建立。
爲一切衆生生死無性。本無生死。橫計生死。本非生死。一切諸佛本無自性故。實無菩提。亦無涅槃。而衆生妄謂諸佛。有菩提涅槃。(與魔、煩惱、生滅義相待假立)
“明明無悟法,悟了卻迷人。長舒兩腳睡,無僞亦無真”《五燈》卷5《善會》。 了悟的人,連悟的觀念都不存在,如果有一個悟的觀念,就是着相。
   利,鈍,怨,親,染,淨,閒,忙,多,少,得,失.....都是妄立諸法,成相待假有,妄有高下(過現未妄分三際,實爲一相)(妄立科學與迷信,妄立相信與懷疑)
  (妄立自他,妄立利害,而世界成差!妄立善惡,妄立美醜,妄立好壞,妄立優差,妄立苦樂,妄立進退,妄立真與幻,妄立生滅與涅盤,妄立根本與枝未,妄立決定與未決,妄立有量與無量,妄立有價值與無價值,妄立常與無常,妄立自由與束縛,妄立短暫與永恆,妄立有限與無限,妄立可數與無窮,妄立阻與通,妄立小與大,妄立狹隘與寬廣,妄立枯竭與豐富。息下妄心,便是菩提。

所有的妄立不僅會消耗能量,而且還會遮蔽寂照靈知,有的還會作繭自縛。爲什麼說真如法性也是‘妄立假有’(空即是色),因爲你去想它,去建立這個‘真如法性’的性質概念時,它一定是妄立假有的,而且它還是和‘生滅煩惱’的概念成對生成的,而‘實際的它’則不以你的概念存在否而存在並作用,知道這個就OK了,也就是你在想‘真如法性’時的那個它一定不是它,只是個妄想。所以: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思想上不捨真法,就成了‘過河後背筏’繼續沉重地行走。

 

修行慈分經雲。一切諸法。體相微細皆悉空寂((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自性涅盤)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而無明妄心蠢蠢欲動,借題發揮,籍境攀援凡夫之人。以自分別。生諸境界(攀援成相,立法安名)自分別中。還自繫縛(念念相續,作繭自縛)乃至未了心之自性。(放大)(它)許時(才一會兒)如在夢中。妄着諸境。復應觀察一切三界。皆悉是空。空不礙空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妄有高下。音本無相,妄自成樂,妄自成躁。)

 

     如達磨大師雲。由己見故不得道。己者。我也。若無我者。逢物不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若入宗鏡。我法俱空。心境自亡。是非鹹寂。神性獨立。對待無從。斯皆悟本而成。非因學得。如先德雲。境自虛。不須畏。終朝照矚元無對。設使任持浮幻身。任運都無舌身意。又昔人偈雲。寧神泯是非。現身安樂國。所以論雲。智境豁然。名爲佛國

 

心灰意冷,遺性徇空。何成大道。不墮斷見之邪。豈涉常見之實。介爾起意。大用現前。無得無依。非取非舍。體雖湛寂。常在萬緣。用雖波騰恆冥一際

(如同少年時代打“沙羅曼蛇”一樣)
雖有波濤翻騰,不得寂滅樂,然總持不二法門,一相一味,泯是非,遣有無,一死生,絕好醜,亦有覺法樂。

雖在生死。常入涅槃。恆處塵勞。長居淨剎。----以本覺覺,一切清淨不動。唯隨見而動,隨有心而動。)

 

如論雲。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法性)。是知隨覺不覺之緣。似生染淨。緣生無性。染淨俱虛(-妄發塵)(染淨二邊本身也是妄立之相待假有,正覺爲:染淨俱亡。一味不分。又云。離言說相。豈可以言談。離心緣相。豈可以心度。實謂心言路絕。唯證相應耳。且夫凡言說者。從覺觀生。是共相和合而起。分別者。因意識生。是計度比量而起。以要言之。皆因不覺。教觀隨生。若無不覺之心(若無妄動之心)。一切諸法。悉無自相可說(諸法寂滅相,空相)除方便門而爲開示。究竟指歸無言之道。故論雲。若離不覺之(妄)心。則無真(心)覺自相可說。以覺對不覺說。共相而轉。若無不覺。覺無自相。如獨掌不鳴。思之可見。乃至染淨諸法。悉亦如是。皆相待有。畢無自體可說。如離長何有短。離高何有低。若入宗鏡中。自然絕待

 

法界一相之深解:論曰。性真如理。平等平等。雖同一相。亦無一相。亦無多相。無一相故。遠離同緣。無多相故。遠離異緣。以此義故。名爲真如。

 

深密經雲。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或說是種子態)商主天子所問經雲。若法是無。即不自在。若不自在。是則無慾。若無慾者。則是真性。若是真性。即名無性。(所以說:無相即是真實相,不見一法即如來,見猶未見方是真見)

 

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明寂照遍河沙之)光體無二無憎愛故。(不妄立愛憎取捨)

 

 

10.華嚴經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染淨諸法如是,生滅涅槃亦如是。忠奸與善惡,一一自性身中現。

然不可見自心法情計爲實,法法皆幻,是故法法平等。凡所見色,皆是見心,諸法皆妄現。

一切法,取取不得(是明珠幻光,是鏡中像),舍不可舍(也是自性的部分,如同潔白與豐富同是蓮花自性)一性,無性。

不斷妄想不求真(斷與求本身就是有舍有取,就是妄心在鼓動)

(煩惱即菩提,火中生蓮花,有無邊生滅色即有無上大涅盤,皆是蓮花自性的顯相,左之左之君子有之,右之右之君子宜之,戰線固然很長卻能居高統觀全局)

(諸法爲無常無端之因緣觸發,爲無明妄心所伺機捕捉推升)

菩薩觀境界,猶如觀畫壁。自畫自賞。
釋曰。夫心者。爲諸法總持之門。(造-萬有真實之性。故稱第一義諦。
(前文後文都談了很多‘心’分不清是真心還是妄心,作一體二態解,作動作生作造作起時就是妄心,不動不生不造不起不作時就是真心)
軒檐水玉,原系己身”。 若是真正無心,臻於放棄一切妄想的省悟境界,所聽到的屋檐下的雨滴聲就是自己,在這種境界裏沒有自己與其他的對立。此時,會有好像變成雨滴的感覺,不知道是自己滴落下來,還是雨水滴落下來,這就是雨水與自己成爲一體的世界,也就是“虛堂雨滴聲”所表現的世界。(--法身遍一切處,並以相顯性,此肉身是妄認之己身)

 

法華經偈雲。三千世界中。一切諸羣萌。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

如是諸色像。皆於身中現。即知心性遍一切處。所以四生九類。皆於自性身中現

撲落非它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盡顯法王身以自真心。爲一切萬有故。心外無法,遍照義成。

法身遍滿常。‘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要把小我捐棄,才能證得生命的永恆。(人是大自然的一個部分而非獨立個體)

 

(不可現自心法情計爲實,如來藏中本齊含萬法,對境即萌,此是固化對應模式,但又非邏輯機械式的對應。)

(一切法相都是自法性的彰顯!所以點題)

(有法性自然有對應法相隨爲色空。周遍法界。循業發現。果報不同。

處異(衆)生。則業海浮沉生死相續。在諸聖。則法身圓滿用無窮。隱顯雖殊。一性不動

 

重要:衆生看到摩尼珠上的五光十色,遂誤以爲摩尼珠上的顏色是實有的。 當五蘊成爲障蔽自性的塵埃時,必須用般若照見其性。“照見五蘊皆空”,是說五蘊根本不可得不可執着它爲實有(一切法皆幻)。但並不意味着徹底否定五蘊。禪師說:古冢不爲家。” 空境固然勝妙,但粘滯於空境,則不是大乘所爲。如果只看到五蘊的“空”,則是避俗求真落入新的取執(對真空涅盤聖境產生了取執,正念應是不取不捨,一法不立,有取捨破立就是妄心在動當照見其“如夢、如響、如光影、如陽焰、如像、如幻、如化”的性《大般若經》卷409, 就不會對它生起執着此時五蘊不再是障蔽自性的塵埃,而是自性的顯現,是自性的妙用,無上菩提覺法樂,與真如無二無別摩尼在掌,隨衆色以分輝。寶月當空,逐千江而現影”(神珠在掌,光華萬道)五蔭的好壞,全在一心的轉換。從聖境復歸於平常之境(平常心是道)聖凡雙遣(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所以說既要常知幻常知空又要常知妙。如前文,畫師可以不動不作畫,也可以作出美妙的畫,讓自他都感到美好)。身心寂滅”。這是一種勝妙境界,但如果執着於此,則會成爲弊病殊不知卻被此勝妙境界,障蔽自己正知見不能現前,神通光明不得發露。” 《古尊宿》。從悟境重新返回現象界,從現實生活的“百草頭上”識取“芳信”,以發現自家的無邊春色。宏智廣錄》卷9:“明功借位,起幻入塵,百草頭邊有芳信,縱橫指點自家春。”悟到了此心本來清淨,不被外界的幻化所矇蔽,也不拘泥於唸佛打坐種種靜相,徹底明白身心是悟道的障礙,體證無知與覺悟是同一個東西,永遠超過身心的障礙,也超過無礙空的境界,就可以享受物質世界的一切,也可以轉過來享受自己的身心,而不再被情緒、慾望所役使。此時,雖然像普通人那樣行往坐臥,穿衣吃飯,有喜怒哀樂,但內心卻是超越寧靜的。煩惱也空,涅槃也空。

 

佛法的基本精神是不二,是掃除一切執着。使人保持純正佛性。所以纔有了有法皆立,無法不破!

不離癡愛,始於解脫 ,無邊色相,皆是真如,色皆是藏識。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妄心亦照。

            真不立,妄本空,不斷妄想,不求真。(真妄不二)

 

真如性內,自俱充足,無需外求。

鬱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萬千同一真如性,見得世界之美妙處,即是見得自性之美妙處,以相顯性故。相美好即是自性之美好。)

花開似錦,普現法身。鳥語如篁,深談實相見聞不昧,聲色全真。”

色空的絕對等同,一切色都是假相變現,並不是滅色之後纔是空,而是色的本身就是空。因爲它沒有實在的自性,是幻有而非實有,故當體是空參太虛《法性空慧學》。

空是妙有之空,色是妙無之色;(空中起幻,隨緣起染。心如幻化,倚立衆形,心不幻化則無所見,或說是實相無相,見猶未見-----因你沒染着在所見上。) 

取空是取色,取色色無常。觀色即空,成大智故不住生死。觀空即色,成大悲故不證涅槃”《五燈》悲智雙運,自度度人。
“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一切無着)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既要常知幻,又要常知取空寂就是取幻色

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

一切知識,從凡境出發識浪是無量劫來生死本,從悟境出發一切知識同時又具恆河沙德,又應該有法皆立

 

 

 謂由真不變。故妄體空。爲真如門(妄如明珠之幻彩)由真隨緣(起染)。故妄識成事。爲生滅門。

是故:(一切內外心法,一切內外諸相)

地獄天堂,煩惱菩提,疼痛快樂,疲勞忙碌,怒火不平,輕重緩急,動變生滅,得失榮辱,失戀清淨,涅盤生死.....皆自性內某分子法性應緣彰顯的法相

故不可“見自心法情計爲實,橫生遍計執着。”(幻出無根無實性,幻人心識本來無)

如摩尼珠。日月光所照。隨其所應現。各雨自類物。此珠體性明徹。十方齊照。無思成事。雖現奇功。心無念慮。

(注意:空是色,緣是色,境也是色,正覺是觀世悉空寂,纖毫不立便到家)

有如明珠,飛天滾地,生動地反射示現緣景諸色。色色不同,色色皆幻,無常迅速,明珠不變。

是以故:一切法不生,原本含有,應緣示現(緣無端);一切法不滅,不可斷滅自體性相。(這和前面的是同字但另一個意思)

(覺林菩薩)一偈之功。能破地獄。(實相的地獄是無,妄立的地獄是自性內之某一分子法性的應緣彰顯的法相

上面是總法,最高法,知幻法,染淨隨緣法。下面則是菩提法,出世法,淨法:

注意:佛法與世法也是相對治假有,都是人法,所以僅對狹義的人類心靈起作用。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音本無相,妄自成樂,妄自成躁。路人怕雨,農夫盼雨。

迷時結性成心,妄立諸法,地獄是妄心建立,兇惡是妄心建立,狡詐是妄心建立,不平是妄心建立,損失是妄心建立,羞辱是妄心建立。

生命,家庭,幸福,皆是妄心建立!

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悟時釋心成性,真如性內,一無所有,一切所有,皆屬妄立。法身乃受涅盤常樂。

----------------------------------------------------------------------------------------------------------------------------------

 

上文求簡之總結常知幻,常知空,常知妙,常無心,常持正念。(這幾個要點前文有詳述)

                 (簡要持念:萬法虛僞,唯一鏡心。(圓明寂照,恆真恆如,靈知無相,未曾間斷,與理冥符)。凡所有相,妄動成相。依相立法,依法作解。

學佛者當於萬念俱灰,無求亦無得中,求得苦惱解脫,求得正覺上智;更求得涅盤寂滅樂,求得菩提覺法樂;復於其中亦無棄求得失之縛。

萬法無性,實無有見(方是真見,與理冥合)。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即境也,境即心也,境由心造,心不幻化則無所見,是故第一義不(妄)動(心)。

不可妄立諸法,而成相待假有,假有即是妄有。妄即是動盪,動盪則失明鑑。

 

正念是不取不捨,取空取色都是有妄心在動,都是在追逐空花。色空是相待假有的空花。色是有,色相,生滅不斷。空是無,清淨,無生無滅。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所以涅盤生死皆等同於空花。涅盤是:一切皆無(或皆滅),無亦歸無。

       十方虛空和無方清淨亦是心造之空花。

正念是一法不立一法不破,一法不立則能入,一法不破則能出。不可心動妄立諸法而成相待假有,假有即是妄有,妄即動盪,動盪則失明鑑。

        (不可妄立: 生死,歸依,愛恨恩仇,有無得失,成敗榮辱,動寂,靜躁,敵友,忠奸,善惡,好壞,本末,過現未……)

 

正念是    欲得心神真解脫,一切名相本來無。名是妄立的假名,相是妄動而成的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相即是真實相,不見一法即如來。

        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知一切相即慧,離一切相即定。正念在於遠離諸幻。

        諸幻滅盡,覺性不動。萬機絕跡,不入斷滅,從體起用,周遍恆沙。

正念是無念而知,無念寂照。靈知無相,未曾間斷,與理冥符。無相即是真實相,不見一法即如來。

正念是一念不生全體現,有念即魔網,不動即法印。爲何要無念,莫繫念,念成生死河。念諸法時,心起生滅,如海生波,難以明鑑,不入實智故。

正念是光明寂(不動妄心,不動才能如如,一心不動萬法無咎)照遍河沙,了了覺知不起知見(但有纖毫發現處,皆是自心生從分別有虛妄發塵遍計情執)

         世間的真實相是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之相。觀世悉空寂,一切唯心造。

正念是真如性內,一無所有。以無何有之鄉,爲逍遙遊之境。(有念麼有念則)念念真如本性。

 

論證知見立知,知即無明本:

1.以此心印。印一切法。楷定真實。

2.離四句絕百非。

3.譬如動目,能搖湛水。

4. 一切分別,皆是分別自心,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5.若有知。則被知礙。若有知。則有取着。(聖心無知(無名相可得)而無不知(徹照諸法實相))

6.人心是萬物的尺度,但宇宙的真理不以人心爲尺度,可能恐龍是害蟲,人類是細菌呢?更何況狗有狗的真理,貓有貓的觀點。

 

寂照詳解

智慧分別一切法叫作照,也叫觀。不被境所動叫作止,也叫作寂。這是持名唸佛,用功最實在的地方。人我是非來了不被所動,那就叫“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是比喻心性之如如不動,照則比喻心性之清清楚楚。寂是不爲外緣所動而萬古常新,照則光明無盡虛空而清淨洞徹。寂是全修即性,照則全性即修。一切八風吹來的時候,知法而不住法。知法叫做“照”,不住法叫做“寂”。並不是八風吹來,你全不知道,苦也不知道,樂也不知道,人家罵也不知道,人家稱讚也不知道。不是那麼說的。而是我雖然知道,可是不住着,不被所動。這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也就是分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了了分明,分明瞭了)你這樣唸佛,一定能得大好處。如果寂而不照,就落入斷滅;照而不寂,即妄想迷亂.


重要申明:本文主要是收集抄錄的,非原創,除少量的棕色的評論性文字外,均爲摘抄自其他網絡文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