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隨筆--讀書筆記《學會提問》:學習提出好問題的思維方法

新隨筆--讀書筆記《學會提問》:學習提出好問題的思維方法

 

書中要點摘錄:

“對自己的所見所聞如何迴應,你必須做出選擇:

1、你把別人的觀點當成自己的觀點。

2. 對對方的觀點進行批判後,再接收。”

批註:

我平時也有這個問題,常常會不加思考的接受別人的觀點,通常是比我資深或更專業的人的觀點,大多數時候確實沒有經過分析。

日後需要注意:

1. 或許他的論點是片面的,或已過時的,我沒有分析,簡單接受,時間長了會影響我的思維習慣。

2. 如果對觀點進行批判後再接受,更能將談話深入下去,能夠產生更多話題和火花。

 

書中要點摘錄:

"批判性思維:

1. 養成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分析提煉關鍵問題的意識。

2. 恰如其分的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3. 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批註:

我認爲本書作者提出的批判性思維其實是培養一種思維邏輯和表達能力。

第一點:思維邏輯的要點,首先提出問題要環環相扣,也就是討論問題時的每個提問應該和上一個提問有關聯,更深入,而不能跳躍,跳躍會導致討論無法深入。 


第二點:提取關鍵字,快速做出分析(批判性的),如果沒那麼快想清楚,可以問他:我對這個很好奇。這樣可以引導對象繼續就這個問題說下去,同時,給我自己思考的時間。


第三點:提問的時候多帶上對方剛纔表達過的關鍵詞,這樣一個是讓問題和回答始終不離核心。還有就是讓對方感覺我能夠聽懂他說的話,更願意談下去。

 

書中要點摘錄:

"兩種思維方式:

海綿式思維:被動吸收。缺點:對信息和觀點不知如何取捨。(說的也是隻接受不批判的道理)

淘金式思維:分析信息的價值。"

 

批註:

根據書中所述,這兩種思維方式要相輔相成。

首先海綿式,就是要多看、多記錄。這是我們日常能夠做到的。

淘金式思維是說在記錄後,對標註的重點,模擬提出問題,看看現有的資料能不能解釋你的疑問。這應該就是批判性思維的訓練方法。

 

思考及體會:

1. 改變思維方式,把結論變成問題,重新思考,從已知的資料中尋求論據,來判斷是否成立。

2. 培養提取關鍵字的習慣,多注意他的回答中所說的“假設“的話。

3. 所提出的問題要保持相關性。一個問題一個問題連環提問,不脫離關鍵詞的範圍,讓對話一直進行下去。

   可以適當提醒他:我剛纔聽您說過。。。。,

4.要注意提問態度,批判性思維要隱藏在思維邏輯裏,不要讓對方明顯感覺到,否則,會認爲你在刁難他。這是個度的把握技巧。

 

書中要點摘錄:

“統計數據就是用數字表達的證據”

看統計報表有幾個基本策略:

第一個策略:是儘量找到足夠多的關於這些數據是如何採集的信息。

關鍵點:數據發佈機構是否權威?搜索一下發布方背景資料,最好看到原始文件。                

 

第二個策略:警惕平均值

我們被平均了好多年了,我們人均收入已達8千多/月(北京地區),這個平均值是否有問題,那有問題我該怎麼去分析呢?

書中介紹了平均值的統計方法,不同的統計平均值的方法,數據結論是不一樣的,這可能就是我們“被”平均的根源所在。

 

書中要點摘錄:

"一般有三種平均值統計方法

平均數:把所有數值相加然後用總數及數據除以相加的數值個數。

中位數:將所有數值從高到低排列然後找到最中間的數值。

衆數:計算不同數值出現的次數然後找到出現頻率最高的數值。"

批註:

見到平均數後問問對方用的是哪種平均數計算方法,自己在試着用另外兩種分析一下,這樣做可以幫助找到其破綻,而且,可以通過對方的破綻挖掘出新的新聞點。

 

第三個策略:看到數據後,要分析一下提供數據的人。什麼樣的數據作爲證據能對他的結論有幫助。

書中舉得例子:我想爲艾滋病人籌款,我就要說:艾滋病項目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因爲在2009年,有54000人飽受折磨。

這個數據裏我認爲他故意忽略了幾點,

1. 地點和數據來源----(全世界、全中國,還是哪)

2  統計指標:什麼叫飽受折磨,是很嚴重還是有症狀,都忽略了。

3. 百分比:故意忽略,因爲如果和全人類人口數來說,艾滋病人肯定是一個很小的數字。

    這樣說對籌款方有利,容易引發關注,這種寫法在各行業的數據報表中最常見,也就是數據爲發佈方服務。

 

第四個策略:分析統計方式和統計數據的表現方法

統計數據的數據來源是哪些人羣,哪些地點,投票計數方式是什麼?投票採用了哪種方式,比如網上還是地面

數據要問結論服務,最終爲發佈方服務,不管是我們來找數據的問題,還是不讓別人找到我們的問題,還是用數據來營銷更多人,都要注意發佈方式。

統計數據的表現方法是說數據相同,表述方式不同,效果也不同。

比如書中所說:在藥品和化妝品的廣告報道中一般多提相對風險,效果會更好。

如:甲種療法可以減少33%的人再次患病的可能,這種表述更能引起人的關注。

 

批註:

從這一章我學到了4點:

1、 學會用推理辨別數據

2、找出數據的缺陷

3、找出數據的受益方

4、我提出數據時要考慮到以上的問題

 

書中要點摘錄:

"那些只想讓我們接受他的觀點的人,只會提供的我們這些觀點的正面原因。"

批註:

這類情況主要見於各類廣告中,一般着重描述最好的一面,目的是勸說我們購買他們指定的產品。

比如:小米手機的廣告,“快,小米手機就是快”那麼我們思考一下:快是他的論點,那他的論據呢,這些論據是在什麼測試環境下出來的,快的標準是什麼,你在什麼情況下測試快,你跟誰比較起來快,你和同等價位的手機比較起來到底快多少。但人們往往會忽略這些問題,他們希望一個人站出來一本正經的把一個他認爲複雜的問題簡單說清楚,而忽略了結論是否合理。因此,小米手機和標榜牙醫協會推薦的牙膏廣告(事後證明該牙醫協會是假的),他們的推銷點找的很準。

小米手機知道自己的外觀不好看,因此故意忽略了這一個重要信息,強調性能,這樣,用戶就會關注和討論都會集中到這個點上,也就忽略了其它重要信息。

 

書中要點摘錄:

“你應該記住幾乎任何一個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個目的”

因此,寫軟文和廣告時,只要突出一個優勢(或設計一個優勢)就行了。目的就是影響你的目標用戶的思維維度,從而說服他們接受。

 

書中要點摘錄:

"大部分人閱讀時注意力持續時間有限,如果信息太長就會感到厭倦,因此,都要有意省略掉一些信息。"

 

批註:

省略信息難以避免,因此要在寫推廣文章時考慮哪些信息可以被省略,這真的是一個問題,很多時候生怕遺漏了哪個信息,會讓用戶覺得他想知道的重要信息被遺漏了。書中的建議是尋找一些價值觀和自己不同的人,觀察他們需要什麼樣的信息纔會接受你的結論。

我想可能還有些辦法可以考慮使用:

1。 找出你文章的結論,然後在文章中找論據,看論據是否能支撐論點。如果不能,那應該是遺漏了重要信息。

2。 虛構出一個典型人物,設想他的年齡、性別、生活環境,收入水平,消費場所等等,給他請一個名字,建立一個小檔案,然後設想他看到這篇文章後的反映。


6座網--技能樹形圖的方式展示不同級別職位所需要的職業技能,以及學習資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