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大敗局

點評:

全球最大的芯片廠商英特爾正在步入困局,且將越來越艱難。原因有二,一是崽賣爺田, 2006年放棄手機芯片、現在又放棄電視芯片;二是涸澤而漁,爲短期利益放棄長期利益,比如將工廠產能向 ARM陣營開放。

計算能力從PC向手機、電視、汽車等設備與終端遷移,英特爾卻未能與時俱進,同步遷移,這是英特爾面臨的困境,且目前看不突圍的可能。

以下是正文:

PC 這艘鉅艦已經觸礁正在下沉,處於這一行業的公司無一可以倖免。

1 月19日,英特爾官方宣佈將在今年內裁員 5%,預計裁員人數達到5400人。截止 2013年底,英特爾總員工數爲 10.76萬人。此次裁員的方式包括提前退休、自然減員以及其他方式。

英特爾裁員的直接原因是英特爾業績不及預期。 1月17 日,英特爾公佈了第四季度業績,季內英特爾淨利潤約爲 26億美元,去年同期約爲25億美元,增長僅爲 4%,儘管業績好於去年同期,卻不及所有分析師預期。

業績下滑則有兩個原因,一是英特爾所在的 PC市場不景氣,二是在快速崛起的移動互聯網市場,英特爾節節敗退。 PC市場的節節敗退又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崛起相關,且這一趨勢還在持續。

Gartner 最新數據顯示, 2013年第四季度全球PC出貨量下降至 8260萬臺,同比下降6.9%,爲連續第 7個季度滑坡。2013年全年,全球 PC出貨量爲3.159 億臺,同比下降 10%,創下有史以來最大跌幅,這一出貨量水平僅僅與 2009年相當。

在移動芯片市場,英特爾的現狀可用慘不忍睹來形容:整個市場佔有率不足 1%。在移動終端市場,微軟與英特爾可謂難兄難弟,但微軟也有 5%的市場佔有率,表現比英特爾強不少,但微軟 CEO鮑爾默也陷於離職走人的尷尬境地。

是什麼導致了英特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大潰敗?一款芯片是否能夠最終佔有市場優勢地位,需要四方面的支撐:分別是功耗、運算能力、製造能力、生態鏈。在這四個方面,英特爾有些方面具有優勢,有些方面卻處劣勢。

在功耗、生態鏈方面,英特爾在移動終端領域處於劣勢。早在 2004年,喬布斯與時任英特爾的 CEO曾經商談iPhone 採用英特爾芯片的合作,就因爲英特爾芯片功耗太高而被放棄。 2006年,英特爾將手機處理器業務 XScale以6 億美元賣給了芯片廠商 Marvell,2007 年1月,蘋果發佈了首款 iPhone手機。

在移動領域,成熟的生態鏈有兩個,一個是基於蘋果 iOS的生態鏈,一個是基於谷歌安卓的生態鏈,小米公司的 MIUI屬於安卓系統內的亞生態鏈,這些生態鏈在芯片環節都採用的是 ARM架構,與英特爾無關。

爲了在移動生態鏈方面突圍,英特爾芯片早於 2012年就開始支持安卓系統,但由於功耗問題,市場仍然是 ARM+Android的天下,未能建立英特爾生態鏈。

運算能力、製造能力則是英特爾優勢所在。但形勢發展一日千里,英特爾所謂的運算能力的優勢正在被 ARM陣營的芯片廠商超越。蘋果最近發佈的 iPhone5S使用的是具有64位計算能力 A7芯片,這是傳統PC的運算能力。這一事件對於芯片產業的競爭格局具有標誌性意義,即 ARM架構在運算能力方面超上 X86架構。

這一結果的另一重意義則是:平板電腦、手機將在運算能力方面趕上甚至超過 PC,進一步衝擊PC產業, PC恰恰好是英特爾的主業,英特爾首當其衝。

在製造領域,英特爾新任 CEO布萊恩•科再奇剛剛做了一個決定,英特爾將開放自己的製造工廠,不僅生產基於 X86架構的芯片,也生產基於 ARM架構的芯片。

未來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芯片領域, ARM陣營最大的挑戰或者持續增長的瓶頸就在於製造,隨着製程技術的更迭,因爲製造工藝與英特爾的差距, ARM很難在市場中與英特爾X86架構的芯片競爭。

沒人能看懂科再奇的目的是什麼:這是賦予了 ARM架構挑戰X86 架構的能力。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英特爾開放產能可以獲得一部分來自蘋果、安卓廠商的訂單,尤其是在蘋果去三星化的大背景下。然而,這是一種以短期收益毀掉未來的做法:當 ARM打敗X86 一統天下之後,英特爾將淪爲純粹的製造工廠。

上述四個領域丟城失地,英特爾在移動進代將迎來一場大潰敗。

其實英特爾的潰敗不是從移動時代開始的。早在 2006年,英特爾宣佈全球裁員 10%,當時全球計算機產業正在升級,一是由 32位向64 位升級,二是視頻、遊戲等互聯網應用快速發展,領頭羊英特爾反應遲鈍,被競爭對手 AMD超越,更多的OEM廠商開始倒戈,英特爾業績受到影響。

作爲PC時代的領導廠商,在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爲何步步受挫?

英特爾是一個靠工程技術驅動的公司,典型的體現即爲摩爾定律: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約每隔 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每一美元所能買到的電腦性能,將每隔 18個月翻一倍以上。

PC 產業發展的前二十年,產業靠摩爾定律驅動,英特爾推出更性能的芯片,微軟升級操作系統,負責吃掉新增的運算能力。隨着互聯網的發展,特別是 2000年之後,PC 產業芯片產業主要靠應用驅動,移動互聯網時代更是如此,以工程技術驅動的公司迷信“性能至上”,卻對應用創新市場反應遲鈍。

英特爾始終不明白:性能比 PC差得多的手機、平板爲什麼能大行其道。

試想,歐德寧在 2006年不賣掉手機芯片部門,全力轉型移動市場,現在的芯片市場會是什麼格局?但英特爾似乎並未吸取教訓, 1月22 日,英特爾宣佈將電視部門 Intel Media賣給Verzon, 價格是在2至 5億美元之間。

家庭互聯網是互聯網下一輪衝擊波,英特爾這真是要放棄未來的節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