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應用實作細節”(by Think, UMLChina)複習筆記(4)——通過用例組織需求

 通過用例組織需求
 首先,最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有一份願景:一家企業的願景就是里程碑似的戰略目標(Microsoft:讓每個桌面都有一臺電腦),同樣,開發一個軟件系統的願景也是它的戰略目標。識別願景的時候,可以問3個問題:
 1.爲什麼要開發這個系統
 2.誰出錢買這個系統
 3.怎樣纔會覺得值
 這些問題不但要提給自己,更要以各種方式提給客戶,來求證他們心目中期待的軟件給他們帶來的價值。這並不意味着客戶說什麼是什麼,他們嘴裏說的和潛意識中期望的往往並不一樣。比如提出要把信息電子化的人,真正想要的可能是快捷的查詢和可靠的保存。因此不要讓虛假的願景矇蔽了,注意,真正的願景目標必須是可度量的(否則以後怎麼判斷是否達到了這個目標?)
 確立了願景之後,我們就可以着手識別和組織需求了。用例是一種有效的表達需求的手段,它幫助甚至是”強迫“我們從用戶的視角來思考問題,使需求真正體現對用戶的價值。用例本身提供了形式化的表示規範,這個規範體現了需求的組織層次:
 
 在這種形式下,所有的需求都是圍繞用例來組織的。
 
 
 通過用例組織需求可以分爲以下幾個步驟:
 1.識別執行者:這一步的關鍵在於確認”邊界“——執行者一定要在邊界之外,並且這個邊界是從責任上劃分的,不是從物理上劃分的;另外要注意的一點就是要避免“不甘心”心理——由於執行者直接與系統交互,他們往往是一些打工者,或者代辦人,例如銀行的職員,而直接顧客或者老闆卻不是執行者(注意這裏與業務建模時的區別),這是正常現象。
 2.識別用例:這一步的關鍵是“價值”——已經反覆強調過了,只有爲執行者提供了完整的價值動作,才能提取爲用例;而且,這一價值必須是由軟件系統提供的,而不僅僅是用戶要求的。識別用例常犯的錯誤是把操作步驟當用例,特別是把“增刪改查”操作統統當成用例來看,事實上,這些CRUD操作很有可能不足以構成用例(不足以向執行者提供價值),即使能構成用例,用一個“管理××”的用例來表示也足夠了。
 3.書寫用例文檔:用例文檔不等於用例圖,用例圖只是總的組織結構。一份標準的用例文檔應當包含以下內容:
  
  描述用例時要考慮到涉衆利益,並且需要平衡涉衆利益。經典定義:“Cockburn:用例是涉衆之間達成的契約,以執行者爲達成特定目標和系統交互的方式演繹“—— 這句寫得實在太精彩了!
“ 4.通過關係整理用例:特別注意不要濫用用例之間的關係,越簡單易理解越好。
 5.用例的排序和分包:通過對用例進行排序,可以確定以後迭代開發的次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