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銀行告別“雞肋”

隨着3G移動通信時代的到來,網絡高寬帶和高傳輸速率對手機銀行的發展將錦上添花,各家銀行早已嗅到了3G的“腥味兒”,一些基於手機平臺的移動金融業務也如潮水般涌來,絡繹不絕。近日,工商銀行又推出了手機銀行(WAP)業務,用戶可以通過手機WAP瀏覽器訪問工行手機銀行網站,輸入註冊卡號和登錄密碼後即可自助辦理轉賬匯款、繳費、基金、黃金等各類銀行業務。

其實,手機銀行並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它早在1999年就已在中國出現,只是發展低迷,曾一度被人們視爲“雞肋”。近年來銀行業又掀起了手機銀行的新一輪風潮。那麼,手機銀行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對於銀行業的發展來說將意味着什麼?

銀行業務模式創新 

從電話銀行到網上銀行再到手機銀行,銀行的電子服務渠道在不斷拓寬。而隨着網絡、技術和服務的不斷完善,用戶需求的不斷增長,手機銀行也在中國的大地上甦醒過來,重新受到各家銀行和移動運營商們的追捧與青睞。各大銀行又紛紛推出自己的手機銀行業務。這一次最大的突破就是在原來查詢和轉賬這兩項主要功能之外,除了現金存取外,大多數傳統銀行業務都能通過手機銀行實現。

據記者從中國建設銀行瞭解到,2004年8月,建行正式推出手機銀行項目。“經過4年多的市場精心培育和推廣,建行的手機銀行已彙集了一批如投資理財(包括股民、基民等)、公司白領、金領、電子商務、手機支付和一些喜歡追求時尚潮流的年輕人等應用較爲成熟的用戶羣體。”中國建設銀行電子銀行部產品發展處高級經理蔻冠介紹。

建行手機銀行的業務模式也突破了傳統手機銀行基於查詢、轉賬、繳費等服務的業務模式,針對一些特定的應用需求開設了一些新的金融服務,滿足了相當一部分由於資金交易不便帶來屏障和有着移動金融業務服務需求的用戶的應用,並在其中積累了一定規模的行業用戶羣,進而也爲銀行增添了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

比如,江浙一帶的中小企業主,每天的資金往來十分頻繁,但使用POS機銀行要繳扣手續費,而通過手機銀行轉賬的方式則能夠輕鬆完成現場交易; 手機銀行炒匯也是職業匯民必備的功能; 而去年建行推出的手機基金業務,短短3個月時間成交量就達數十億元,讓建行也大吃一驚。

而隨着3G的到來和發展,手機操作系統的標準化問題、手機上網瀏覽速度的問題、手機銀行普及率的問題也將迎刃而解。建行電子銀行業務經理繆爾寧對3G給手機銀行帶來的影響做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網上銀行的昨天是手機銀行的今天,網上銀行的今天是手機銀行的明天。”

無疑3G的出現將使手機銀行的發展錦上添花。而有了良好的應用環境,手機銀行業務的發展趨勢將呈現出怎樣的變化呢?寇冠表示: “我們預測未來手機銀行的發展和應用趨勢,將主要集中在商業往來和手機支付等業務的開拓上。”

銀行戰略轉型 



據瞭解,一些具有前瞻性戰略眼光的商業銀行正在以電子渠道爲着力點,加快物理網點的客戶分流,降低單筆交易成本,進而實現銀行經營模式的戰略轉型。專家指出,未來幾年銀行營業網點將大幅減少,自動櫃員機(ATM)數量低幅增長,電話銀行服務也將放緩增長速度,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纔是最具生命力和發展前景的兩種服務方式。

目前,我國電話銀行和網上銀行的發展已經進入成熟階段,手機銀行也隨着手機不斷普及、電信運營商資費下調、手機上網日漸興起、手機銀行服務日趨完善等也進入了高速發展期。據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檢測協調局的統計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國手機用戶數已超過6億。龐大的用戶羣,加之3G的應用,將對手機銀行未來的發展空間和前景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手機銀行業務不僅是商業銀行新型的服務渠道、營銷窗口和交易平臺,更是一種銀行業務模式和服務模式的“創新”。其核心價值體現在: 爲銀行提高服務效率、增強業務競爭力服務; 爲廣大客戶提供更寬泛的服務渠道; 助力業務部門和分支行開拓市場,發展業務提高盈利能力。

市場分析人士稱,當下商業銀行的負債成本已高於貨幣市場資金的運營收益,資金規模不再是優勢,這對銀行經營的傳統盈利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爲此,商業銀行必須從節約每一筆成本入手來提高經營效益。測算表明,通過銀行營業網點進行交易的單筆成本爲3.06元,而ATM爲0.83元,網上銀行僅爲0.49元。顯然,加快電子渠道替代櫃檯的步伐,對銀行降低運營成本十分有利。

目前,香港的商業銀行已經開始實施對客戶進行分流、轉移的相關措施。譬如銀行利率實行浮動制,櫃檯辦理業務不僅要排隊、繳納手續費,存款利率也比電子銀行存款低。國內銀行如工行、建行等也有這方面的嘗試。繆爾寧告訴記者,目前建行已經對一些繳費、轉賬等傳統業務進行了調整,如3000元以下的取款只能到ATM; 5000元以上的轉賬必須通過電子渠道; 網上銀行交易是櫃檯的5折,手機銀行交易是櫃檯的3折等政策,促進用戶交易方式的轉型。

寇冠表示,“手機銀行等電子渠道實現了用戶羣轉移和分流後,銀行網點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去開展能爲銀行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理財產品,在提高銀行盈利能力的同時,實現銀行服務渠道的轉型,以及由交易服務型向營銷服務型的戰略轉型。”

安全與便捷並重 



在現代人生活中幾乎人手一部的手機,其安全性似乎沒有什麼防禦措施,丟失率更是不言而喻。要在這樣一個工具上進行資金交易、金融業務服務,難免讓人有些擔憂。它的安全性如何保障?據繆爾寧介紹,建行的手機銀行安全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不同於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最大的特性就是客戶的身份信息是與手機號碼綁定的。如果在網上掌握了銀行密碼,就可以在任何一臺電腦上登錄。然而手機銀行則不行,即使知道密碼,也必須在你自己的手機上進行操作才能看到你的賬戶信息。

第二是採用了一種端到端的加密方法。從手機終端到銀行後臺賬務處理的核心繫統,這個鏈接是全程加密的。任何人在網上都無法竊取信息。

第三,手機沒有病毒傳播的環境和土壤,因此手機銀行網絡不易受到黑客木馬攻擊。由於手機型號、技術、操作系統等各不相同,它不像IE瀏覽器那樣標準化,也同網上銀行的操作系統千差萬別,手機銀行的安全性相對獨特,這也讓擔心它的人們吃了顆定心丸。

爲了使我們對手機銀行的業務理解得更爲真切,在採訪中寇冠特地演示了手機銀行轉賬的全過程。只要知道對方的手機號碼或賬號中的一項,選擇好轉賬的賬戶,從手機裏調出手機號或輸入對方賬號,再輸入轉賬金額,點擊確定就輕輕鬆鬆地把賬轉過去了,隨後收款人會收到一個短信提示,同時也可以進入手機銀行網頁進行查詢,方便又快捷。

或足不出戶,或銀行隨身行,手機銀行打破了時間、地點、方式的各種限定。隨着手機普及率越來越高,手機在人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斷豐富,一種新的基於互聯網與移動通信技術的銀行服務方式——手機銀行正悄然走進人們的生活。

採訪手記

手機銀行成長: 痛並快樂着


自2004年建行推出手機銀行業務,截至目前其用戶數已超過300萬,今年發展100萬活躍用戶的目標也在近日提前完成。在一次中國行業競爭力協會評選上市公司500強中,建行獲得“手機銀行第一品牌”的殊榮。然而在這些成績與榮耀的背後,建行手機銀行卻走過了一段不爲人知的艱辛發展歷程。

據繆爾寧介紹,2004年建行鍼對聯通的Brew方式,作爲試點推出了手機銀行業務,儘管技術和服務在當時已經是佼佼者,在市場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侷限於聯通的客戶羣,需要滿足既是133的用戶又要支持Brew功能的手機,所以在當時應用範圍頗小。

2005年底,建行與中國移動聯合推出了基於WAP方式的手機銀行,由於當時手機銀行運行的基礎環境問題,建行需要跟電信運營商協調、試配WAP網關,有時一兩個參數,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而且當時基於無線安全協議的應用非常少,甚至有時候連運營商都不懂,還要給他們教專業的知識。

此外,“要實現全國手機銀行的應用,還要逐個協調、測試分佈在全國各地電信運營商分公司的網關,可以說前面這幾年我們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去解決與運營商的安全協議問題,一路走來非常艱辛和曲折。”繆爾寧感慨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