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政策“新常態”

自2014年開始出現新的一個名詞“貨幣政策新常態”始終爲中國 老百姓 不理解的,也不是很關注的經濟術語。所謂“新”與“舊”相對,而“常態”與“非常態”相對。這裏的“新”與“舊”指的是什麼?而“常態”與“非常態”又指的是什麼?
  用簡單的話來解釋, “新”是指貨幣政策所依託的核心目標將有所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目標逐步由“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數量型”主要是指以國內生產總值(GDP)爲主要衡量經濟的標準,“價格型”是指以通貨膨脹率或者說是物價指數(CPI)爲主要的經濟增長衡量標準。“常態”是指這種以CPI爲貨幣政策核心目標的經濟增長模式將逐步替代過去以GDP爲調解貨幣政策爲主要核心目標的標準。
  西方國家,如美國、日本、歐洲各國均以通貨膨脹率爲其貨幣政策的主要知道指標,即以穩定物價爲基本的核心標準。主要是由於以國內生產總值爲經濟增長主要標準有可能會忽視本國貨幣的價值變化而不能真實反映出整體經濟現狀。從一個層面來講,也可以說GDP 構成核心中是以生產爲主導性經濟增長模式的體現,比如說房地產開發或者基礎設施建設;而CPI是以消費爲主導性經濟增長模式的標準,這裏主要體現在使用金融體系的槓桿兒作用來引導與推動經濟增長。
  2014年11月份席近平總書記就在歐派克APEC峯會上明確指出了新常態的基本特徵:“從高速增長轉爲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中國央行自2014年以來數次的降息、降準的雙將政策,一是加大資金流動性,二是引導消費,以此來逐步達到一個生產與消費的新的制衡點。這也是本次十三五計劃中的一個重點,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使經濟增長模式達到一個“新常態”。而中國2015年第三季度GDP增長6.9%的結構中顯示,第三產業服務業尤其是金融行業佔比明顯增加,工業生產比重明顯萎縮,也是我國經濟結構體系轉型的一個徵兆。
  傳統的貨幣政策目標是以經濟增長、價格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爲標準。在以上的討論中我們可能忽視了就業與國際收支。就業率方面我國始終保持較爲強勁的狀態,同時也與社保與醫療及其他各方面福利政策相聯繫,我國整體福利政策還不能夠滿足如西方國家的自然失業。
  而在國際收支平衡上,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的逐步增加與全球經濟增長的放緩,中國很可能逐步縮減順差額度。人民幣依舊面臨持續下行的壓力,由於美聯儲的加息預期,使得央行可能爲盤活經濟與避免資產大量外流風險會再次實行降息。中國出口商品的結構會需要轉型升級,以基本的製造業產品向高科技產品進行轉型靠攏,而這也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的又一特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