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的本質

      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常識,與人相處時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難在以後的相處中改變。

我曾在河南財經一趟政治課上學到:這就是心理學中的“刻板印象”規則。但是我也只記住了這個社會性的主管規則,缺一直沒有思考其中的客觀原因,今天上午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給我上了一課。

首先 我們先引入本話題中的主角:貝葉斯定理和全概率公式。

         設實驗E的樣本空間S。A爲E的事件,B1,B2....Bn是S的一個劃分,且P(A)>0,P(Bi)>0.

         則P(A) = P(A | B1) P(B1) +P(A | B2) P(B2)+ ...........+ P(A | Bn) P(Bn)------------------------------全概率公式

         則P( Bi | A )  = P(A | Bi) P(Bi)/ P(A) 

對應這個看着很蛋疼的公式 我舉個現實生活中簡單點的例子:

假設我和kobe是隊友,只是假設。已知我平時投籃進球的概率爲0.3,kobe投籃進球的概率0.7;
但是不能歧視我,我也有權利上場比賽不是,教練派我們上場概率相同。現在我們隊進了一個球,那麼請問教練派誰上場了?
大多數人會說是kobe,的卻我也會說是kobe。主管的偏見和歧視還是產生了。
我們用上面的公式來看看到底是誰上場了。

我隊進球的概率P(A) = P(A|B1)P(B1)+P(A|B2)P(B2)
     =0.3X0.5 + 0.7X0.5
     =0.5
那麼我上場的概率爲P(B1|A) = P(A|B1)P(B1)/P(A)
     =0.3X0.5/0.5
     =0.3
啊?!結果簡直是謬論,分明教練派我們上場概率相同的,我怎麼才0.3?! 客觀的數據與人們主觀的印象驚人的一致了:假如進球了就是kobe上場,不進球就是我上場。
結論1:偏見與歧視是客觀世界存在的,不管是貧富偏見還是種族歧視,他們都不是人們主觀的結果而是科學!

更重要的
 假如我說:歧視就歧視吧,我刻苦練習投籃,超過kobe還不行嗎?  OK!我們來計算下:
 假設他之前投出了1W個球,他累計進了7K個。我也投了1W個球,我累計進球3K個。那麼我開始刻骨訓練勤奮的每天練習超過了kobe的0.7的水平達到0.8!一年的1W個投籃 練習下來後,我累計中11000個球。我進球的推測概率爲55%;
 kobe比較驕傲在夏威夷度假,保持0.7的命中率。一年內投了1W箇中7K個,累計中14000個球。推測進球概率不變70%;
 教練派人上場是後還是會歧視我,這樣結果就奇怪了,我明明已經超過了kobe的水平,但是教練還是不會讓我上場,由此我們得出下面有一個重要結論:
結論2:偏見與歧視一旦形成,基本不可能改變!

偏見是科學存在的,不是人內心主觀產物.正確認識偏見,人與人之間關係就處理好了一半,關係處理好了一半,成功也就不遠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