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疑蘇州 GDP 神話(轉載)

作者:韓燕明
出處:《外灘畫報》

2004年上半年經濟發展統計數字公佈出來,蘇州各項經濟指標又向前邁
了一大步:GDP總量增長18% ,達1630. 36億元,超過深圳( 151
9億元) ,排名全國大中城市GDP總量第四名,並且緊跟在北京( 1910.
3億元 )、廣州( 1865. 54億元) 這兩座傳統意義上的特大型城市之後。

  對於只有583萬人口的一個地級城市而言,蘇州的經濟規模是一個奇蹟。

  “這樣的發展速度還看不到減緩的勢頭。”蘇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徐剛
榮說,由於近兩年上千億元的生產性投入,這些資金都將在未來幾年轉化爲GD
P數字,因此蘇州GDP高速增長的勢頭還將持續,並可能在2008年前超越
北京、廣州,成爲僅次於上海的經濟“巨無霸”城市。

  但在蘇州GDP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以外資投入爲主體的發展模式也逐漸暴
露出一些問題,給蘇州經濟耀眼的光環上投下陰影。

  GDP增長與人均收入不對稱

  2003年末,蘇州人均GDP高達4. 77萬元,折算成美元是人均57
46美元,高出一直領先的上海( 人均5643美元) 一大截,成爲全國各大中
城市中的狀元。

  但蘇州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卻並不如此樂觀。按人均收入計算,蘇州只能排
在長三角16個大中城市的第七位,落在寧波、紹興之後。蘇州就業羣體的工資
收入普遍偏低,大學本科畢業生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大專生、技校生收入
在1000元左右,來自附近省市農村的外來打工族收入則只有幾百元。

  隨着近幾年房價狂漲,普通就業羣體的生存壓力日益增大。從南京大學畢業
後在蘇州一家外資企業打工的張彬抱怨自己辛苦一個月的工資還買不到半個平方
米的住房,他甚至誇張地說,自己是“住在天堂( 指蘇州) ,活在地獄”。

  西南交通大學的龔堅將蘇州和成都兩座東西部城市的統計年報作了比較後發
現,除GDP、進出口總額等數字蘇州大大超過成都外,在許多有關居民生活水
平的經濟指標上,處於東部最發達地區的蘇州,還比不上地處西部內陸、發展較
爲遲緩的成都。

  比如體現老百姓消費水準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成都是771. 5億元,蘇
州是526. 1億元,成都比蘇州多出245. 4億元;在體現當地居民富裕程
度的城鄉居民儲蓄餘額上,成都是1494. 4億元,蘇州是1470. 5億元,
成都比蘇州多出23. 9億元。

  人均住房面積和私家車擁有量,蘇州比起成都來也落後一大截。成都的人均
住房面積是27. 1平方米,蘇州爲18 .6平方米,成都比蘇州多8. 5平方
米;2003年成都私人擁有汽車34. 5萬輛,蘇州是16. 8萬輛,成都是
蘇州的2. 18倍。

  在經過以上對比後,龔堅得出結論:雖然蘇州的GDP在高速增長,但蘇州
市民的生活水準,相對於內陸城市成都卻並不高。

  本土品牌折戟

  “蘇湖熟,天下足。”蘇州在明清兩代一直是全國賦稅仰給的地方,上世紀
八十年代鄉鎮企業興起,蘇州再度名噪四方。當時蘇州也出現了一些行業內排名
靠前的全國品牌,如香雪海冰箱、孔雀電視、春花吸塵器、長城電扇等,人稱蘇
州“四大名旦”,此外,尚有虎丘牌照相機、登月牌手錶等精密產品,以及非常
發達的絲綢織造業,但這些企業後來都相繼沒落。

  蘇州本土品牌的全軍覆沒,值得蘇州人在發展經濟的道路上深刻反思。

  香雪海曾經榮獲70多個各種形式的榮譽和獎牌,是當時國內電冰箱行業的
龍頭老大。但在與韓國三星集團合資後,三星提出讓香雪海品牌退出市場三年,
這樣的條款對於一個激烈競爭的市場來說,無異是一種慢性自殺,而等蘇州人反
應過來是怎麼一回事時,爲時已晚,冰箱市場早已被以海爾爲首的新品牌取代。
之後,香雪梅從國外高價引進先進設備和生產線,但這一品牌早被市場淡忘,原
有的技術隊伍和熟練工人也加盟與三星合資的企業中。

  此後香雪海走上了債務纏身的道路。2002年,由於一場400萬元的官
司,“香雪海”三個字的商標使用權也被迫拿出來拍賣,最終被安徽一家默默無
聞的企業以104萬元的價格拍走。

  孔雀電視機的命運與香雪海大致相同,與荷蘭飛利浦集團合資後,品牌名稱
被合資方棄置不用。合資的結果是獲得了短期的收益,但失去了長期發展的可能
性。

  雖然後來得益於上海的崛起,蘇州在招引外資上異軍突起,掩蓋了經濟發展
中的諸多不足,但本土型經濟的缺失無疑是蘇州經濟長期發展中的巨大隱患。《
中國改革》雜誌社主編、經濟學家焦興旺稱蘇州經濟是“用發展代替了改革的不
足”。

  是世界工廠,還是其加工車間?

  2003年底,蘇州全年合同引進外資124. 96億美元,實際引進外資
68. 05億美元,均居全國首位,佔全國引進外資額的十分之一。在蘇州經濟
中,外資已經成爲發展主力。

  在蘇州新加坡開發園區的示範帶動下,蘇州掀起了一陣園區經濟熱潮:全蘇
州境內先後冒出16個國家級、省級開發區,以及星羅棋佈、不計其數的縣級、
鎮級、村級開發區。有一個在蘇州當地流傳很廣的笑話,說在深圳,一個椰子掉
下來會砸到4個總經理;而在蘇州,你往四周一指,每一處都是開發區。

  崑山市外經貿委官員王小東說,一直生活在這裏的他目睹了崑山變化,15
年前的稻田變成了三菱、豐田、阿爾卡特、宏基、電通等公司的廠房。有媒體報
道稱蘇州已成爲全球IT製造業最集中的地區,是名符其實的世界工廠。

  但在世界工廠名稱下面隱藏着的卻是蘇州經濟東莞化的趨向。所謂東莞式經
濟,即是由內地提供廉價土地、廉價勞動力,再加上各類優惠的稅收政策,外資
企業將生產過程的低端部分——主要是加工和組裝環節設在當地,這些低端環節
的最大特點是:耗費勞動力多、勞動強度大、附加值低。

  一個芭比娃娃在美國市場上的價格是10美元,但她在中國的離岸價格(FOB)
卻只有2美元。這2美元還不是最終利潤——其中的1美元是管理費和運輸費;
剩下的1美元中,0. 65美元用於支付來料費用,最後剩下的0. 35美元,
纔是中國企業主和工人的所得。

  羅技公司(LogitechInternationalSA) 是一家總部設在加州的瑞士—美國合
資公司,每年向美國運送2000萬個貼着“中國製造”標籤的鼠標。這些鼠標
都是在蘇州一個六層樓廠房中製造。羅技鼠標在美國的售價大約爲40美元。在
這一價格中,羅技拿8美元,分銷商和零售商拿15美元,另外14美元進入零
部件供應商的腰包,中國從每隻鼠標中僅能拿到3美元,而且工人工資、電力、
交通和其他經常開支全都包括在這3美元裏。

  東莞曾千方百計想把當地的製造業往中高端產值鏈提升,但最後無功而返,
因爲提升產業鏈的主動權掌握在外資手裏。而外商看中東莞或蘇州的,就是當地
的廉價土地和內地的廉價勞動力,以及東莞、蘇州毗鄰香港、上海的區位優勢。
目前,蘇州每年外貿進出口高達656. 63億美元,且以年均80% 的高速遞
增,但要將這樣的低端產業鏈條地區稱爲世界工廠是錯誤的,稱爲世界工廠的加
工車間恐怕還差不多。

  而且,這樣的車間還像蒙古包一樣“逐水草而居”——哪裏的政策更優惠,
哪裏的土地、勞動力更廉價,就往哪裏搬遷。在蘇州目前引進的外資中,就不乏
一些在珠三角“免二減三”政策到期後的企業。他們轉移到蘇州後,又可以繼續
享受蘇州方面提供的稅收減免優惠。

  蘇州當地的一位官員說,等蘇州提供的減免優惠到期之後,這些“蒙古包”
企業向其他地方轉移,“將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角色錯位:政府成了市場主力

  “在蘇州辦事,找廠長、經理沒有用,要找局長、找書記。”一位在蘇州投
資的臺商說。

  目前蘇州經濟的主力是外資投入,一家跨國公司到蘇州來設廠,產值動輒就
是幾億、幾十億,經濟指標迅速就能得到提升,所以各級政府都樂意通過招商引
資來獲得政績。而招商引資的政績就是拼數字、拼優惠政策,這些操作方式簡單、
易掌握,指標可以量化,是政府辦事模式的強項。

  1994年,新加坡政府看中了蘇州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條件,在蘇州城
東合作開發了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隨着該園區招商條件的逐漸成熟,蘇州又在
城西如法炮製,開闢了新的工業開發區——蘇州新區,提供更便宜的土地、更優
惠的稅收政策。新加坡方面爲此提出抗議,認爲蘇州市政府是在挖新加坡開發園
區的牆角。蘇州市政府回答的理由也非常實在:市場競爭,如果蘇州不開闢新區,
那鄰近的吳江、崑山,甚至無錫、常州也肯定會用更加優惠的招商引資手段來吸
引外資。最後結果是,新加坡方面只好承認對中國國情缺乏瞭解。

  沿着幾條穿越蘇州境內的主要公路幹道,兩旁到處都是正在施工的工地和已
經建成的廠房,難得一見連片農田,那個我們記憶中熟悉的河道縱橫、沃野千里
的江南水鄉,在蘇南地區工業化的急行軍中,已經離我們遠去。

  據一份統計報告稱,蘇州的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將消耗掉4000畝
以上的耕地。在每年18% 的高增長速度下,蘇州的耕地每年以近10萬畝的速
度在消失。2003年,蘇州GDP增長了18% ,而糧食產量下降了23% ,
油料作物下降20% ,蠶繭下降了40% 。

  蘇州各個市縣、各個鄉鎮爲在招商引資上完成更多的指標,不惜在地價、稅
收政策上血拼。一畝“七通一平”( 指土地開發中的宗地外通路、通電、通信、
通上水、通下水、通燃氣、通熱力,及宗地內土地平整) 後的工業用地,土地成
本至少在15萬/ 畝以上,但在蘇州很多縣市,外商花5萬元就能拿到。一些外
商說,他們也常常搞不懂一些優惠政策從何而來。

  政府主導下的蘇州經濟,雖然取得了GDP高速增長的奇蹟,但其運作方式
卻是與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背離的。在政府唱主角的市場中,招商引資成爲最省
力、最易見成效的捷徑,而發展本土型的創新型企業則成爲費工費時、吃力不討
好的事。

  可以預料的是,由於近幾年外資的大量涌入,蘇州GDP在未來幾年仍將會
是狂飆突進式的發展,但這樣的發展模式究竟能爲中國經濟地位、經濟實力的提
升帶來多少促進,對中國從一個製造業大國向一個製造業強國轉變提供多少幫助,
仍然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