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跟” Kinematic transformation” say byebye

         經過昨晚的反覆思量,今天(2012.10.24)早上8點,終於鼓起勇氣,把那兩本關於運動轉換的打印稿還給了xxx,也直接跟黃老師說了,俺不再看關於運動轉換這個課題的資料了,原因:中期答辯時,已經看到有師姐做過跟俺一摸一樣的課題,俺覺得沒有必要繼續看了。至此,俺終於鬆了一口氣,壓抑在心中多日的情緒終於釋放了。

         兩個月前(2012.8.20左右),xxx給俺分配了課題:M1:Kinematic transformation(運動轉換)。與那些課題還不明確,整日不知道該乾點啥的同學相比,有了研究課題的我,應該值得慶幸纔對。可是,當我看了一部分資料,跟xxx幾次對話之後,不滿的心理越來越強烈。

暫且不說課題的選擇毫無商量可言,突如其來的就給俺分配好了課題(事後,據導師說,選這個課題是經過她同意的,但是並未徵求我的意見啊)。這倒也無所謂,反正對於數控的課題,俺都是不熟悉的。可是,課題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內容俺總得搞清楚吧。大概翻看了給我的那些資料,以及上網搜索之後,俺還是沒有弄明白這幾個問題。於是,俺壯大了膽,去問老師,劉老師,黃老師,xxx。。。此時,xxx給我指了一條新路:做矩陣乘法。用C語言實現matlab的矩陣乘法功能,即給出幾個矩陣,得出其相乘之後的計算公式,目的:當矩陣中修改了某幾個數時,想通過此法減少其計算時間。正當我苦於如何實現此功能時,同是此人帶的一個師兄,給我提出了建議,先驗證這個想法是否可行(因爲他在這上面吃過好幾次的虧,有經驗了)。驗證的結果,此法並不可行,俺給xxx發了一封郵件,附上了測試結果。新路已死,那就繼續原路,看運動轉換的資料。

鑑於前面的經歷,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老師也不是完人,他們說的話也不一定全對,研究生應該具備一定的質疑能力。這對於做了很多年所謂的“好學生”,向來都是視老師的話爲聖旨,從不質疑,從不反抗的我來說,思想上是一次小小的震撼。

既然沒有別的路可走,那就只能繼續看資料。反覆翻了幾遍關於運動轉換的資料之後,還是沒有什麼頭緒,我又斗膽問了xxx幾個問題:

 

1.如何看這些資料,哪些方面是我需要重點關注(給我的資料他都已經看過,有筆跡爲證)。我的目的是明確自己要看什麼後,閱讀效果可能更好。

答曰:你先自己看,看過之後再討論。

我問:既然你都已經看過了,那就大概給我講講整個框架。

答曰:你先自己看。

 

2.有沒有師兄師姐做過相關課題,我的目的:如果有,那我可以找有經驗的師兄師姐討教(事實:他帶的一個師姐的課題爲運動轉換關係的研究)

答曰:沒有。每個人做一個課題,做不完,畢不了業。師兄師姐的課題,都自己做完了,沒有人做這個。

我問:那有沒有相關或相近的呢?

答曰:沒有。

 

3.我做這個課題,是不是意味着在所的兩年都得研究這個直到畢業?

答曰:是的。

 

4.那我能不能換課題?我的目的是從他帶的別的課題裏選一個有人做過相關工作的課題。

答曰:可以,但是得自己找課題,並寫明新課題的研究目標,最終要到達什麼效果。(意思:他不再對我復任何責任)

 

5.那對於我現在的課題,我也並不明確其研究目標,最終能達到什麼效果。你明確嗎?如果明確,可以給我講講嗎?

答曰:我當然明確了。你先看資料。

。。。。。。

 

事已至此,還是老實地看資料吧。。。。。。斷斷續續地看了一兩個月,直到2012.10.12,聽到第一次學習討論會,主講人就是xxx,主題:Siemens Kinematic transformation。這不就是俺的課題嗎?整場報告聽完,感覺他還是看了不少東西的,也是有一定經驗的。如果當時我問他問題的時候,他能夠給我這樣一個PPT,我看資料時的思路就應該更加清晰,效果也會更好。當然,那是他的研究成果,他有權不透露給我的。我也可以理解。

 

。。。。。。2012年10月18號下午,師兄師姐的中期答辯會,16號,***,課題:多軸車銑複合加工運動轉換關係的研究。不僅名字和我的課題一樣,而且,整個PPT看下來,內容也基本一樣。而感謝的人,也是xxx。當時第一反應:不是說沒有人做過相關的課題嗎?可是,師姐跟我做的不僅相關而且雷同。課題一樣,也沒什麼,每個人的研究點可以不一樣。只是,我想不明白,他自己帶的學生做過相同的課題,他竟然跟我說沒有人做過。

 

果斷決定不再繼續xxx的課題,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學生和導師的關係向來是一個難題,只是我做夢都沒有想到,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不求理解,不求同情,什麼事情,都得自己經歷過纔會有所體會。放棄一切,辭職讀研,研究課題至少得是我感興趣的。

 

來到所裏,也兩月有餘了,在這裏的這段日子,各種原因的不開心,壓抑。原以爲北方的幅員遼闊,會讓我的胸懷變得更加寬廣。可是,這段日子的感受,卻讓我覺得自己越來越抑鬱,心胸也越來越狹隘,實在是討厭這樣的自己。修煉身心,迫在眉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