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何以生存得更好?

很多人質疑免費商業模式,爲此,也出了不少商業書籍大談特談免費的營銷策略。然而,方法歸方法,策略有了,盈利模式有了,什麼時候執行,反倒成了旁外人繼而關心的事情。

答曰:時機未到

在等什麼?

這纔是懸而未決的重點。放長線釣大魚的道理,人人皆知,然而魚究竟能釣上多大的,其實放長線的人也必然知道,只能說淺灘沒有大魚,長線給成功打下了基礎。免費也是如此。尤其在互聯網行業,產品創新層出不窮。iPod終結了索尼的隨時聽時代,iPhone代表引領了智能手機的興起,iPad則開啓了平板電腦的時代。誰會想到我們會被蘋果包圍,這就是事實,變化太快,很難把握互聯網規律的脈搏。也正因如此,看似簡單的免費,在實現起來,遠遠比找出不付帳的理由難得多。

Facebook和Twitter分別問世了八年和五年,從成立至今,這兩家公司的規模在不斷地壯大,Facebook的市場估值達到了800億美元,而Twitter也達到了100億美元。然而大部分媒體對這兩家公司的盈利前景仍然抱有懷疑的態度,股評家經常笑話Twitter還未能找到自己的經營模式。

那麼什麼是他們的阻礙?

產品的特性決定了商業模式。爲什麼有些服務是免費,爲什麼有些服務是收費的,並不是由經營者來決定,而是由服務本身來決定,取決於市場環境給予這種服務的定位。它是不是受人們所歡迎的,是不是生產生活所必須的,是一次性消耗掉還是能夠反覆利用的,會不會成爲該服務的忠實粉絲。這些貌似不可能確定的未知,卻決定了產品的價值。價值決定價格,有限的服務是必然有價格的,那些不可估量價值的服務你又如何去估算它的價格?

“試水”免費

免費,不光旁觀者有疑問,經營者也是一樣(將心比心嘛)。試水免費說起來是“試”,試的是市場接受程度,用戶滿意度。考驗的則是服務能力,你究竟能hold住多少。互聯網產品,更新升級是家常便飯,這與傳統產品完全不同,也就是說買的是一,到使用時就可能變成了二或三,那麼這個“變”,就成爲了免費服務的盈利空間,究竟怎麼變,如何變,既能讓現在消費者接受免費服務,又能增加盈利收入?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郵箱服務,從收費郵箱和免費郵箱的差別來看,除了UI及功能上的一些差別,最明顯的就是廣告。我每天都可以從YAHOO郵箱裏看到各式廣告,甚至通過推薦訂閱來定製一部分自己需要的內容。

爲什麼他們可以這樣做?在我看來,原因也很簡單:廣告並沒有影響到我的使用;我沒有爲郵箱支付任何費用;常用郵箱地址不得不經常登錄。

體驗好、粘性強這兩點爲免費服務創造了人氣價值,有了人氣,之後考慮的自然就是如何利用這些人氣創造價值。由此,一項免費服務什麼時候人氣賺夠了,盈利也就是時候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