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方案-從IT角度解讀《企業內部控制規範》

--------------在國盟看到的, 官話講-很有理論價值,很有指導意義:)

2008年6月28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發佈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以下簡稱基本規範)。基本規範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範圍內施行,鼓勵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業執行。基本規範的實施將對中國的上市公司和大型企業的規範化運作帶來實質性推動。基本規範借鑑了COSO報告五要素框架和風險管理八要素框架;具體規範以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爲主線,對與企業財務報表項目相關的、可能會對財務報告真實可靠性產生較大影響的經濟業務事項以及與財務報表編報相關的業務活動提出具體的控制規範,並對爲實現有效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事前、事中和事後制度支持提出控制要求。

那麼,對於企業內部的IT建設與控制而言,企業內部控制規範的實施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CIO們如何系統考慮從企業IT的內部控制建設來保障企業內部控制。本文從IT內部控制與IT風險管理的角度,闡述企業IT控制與企業內部控制之間的關係。<BR>企業內部控制規範與IT內部控制的關係<BR>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包含的五要素框架:

(一)內部環境。內部環境是影響、制約企業內部控制建立與執行的各種內部因素的總稱,是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內部環境主要包括治理結構、組織機構設置與權責分配、企業文化、人力資源政策、內部審計機構設置、反舞弊機制等。

(二)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及時識別、科學分析和評價影響企業內部控制目標實現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並採取應對策略的過程,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環節。風險評估主要包括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應對。

(三)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據風險評估結果、結合風險應對策略所採取的確保企業內部控制目標得以實現的方法和手段,是實施內部控制的具體方式。控制措施結合企業具體業務和事項的特點與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職責分工控制、授權控制、審覈批准控制、預算控制、財產保護控制、會計系統控制、內部報告控制、經濟活動分析控制、績效考評控制、信息技術控制等。

(四)信息與溝通。信息與溝通是及時、準確、完整地收集與企業經營管理相關的各種信息,並使這些信息以適當的方式在企業有關層級之間進行及時傳遞、有效溝通和正確應用的過程,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條件。

(五)監督檢查。監督檢查是企業對其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監督檢查與評估,形成書面報告並作出相應處理的過程,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保證。

相應,IT內部控制框架也應對應於企業內部控制的五要素框架:

(一)IT內部控制環境。內部環境在企業IT領域的體現是IT的內部控制環境,同樣IT內部控制環境是實施IT內部控制的基礎。主要包括IT治理架構、IT組織與職責,IT決策機制,IT合規與IT審計等。

(二)IT風險評估。企業信息化帶來的IT風險已經成爲企業風險管理的主要方面。風險評估主要包括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應對。IT目標設定可以理解爲IT戰略與IT規劃,IT風險識別與分析應對包括對信息資產的風險、IT流程的風險以及應用系統的風險識別分析與應對。

(三)IT控制措施。針對風險評估的結果,在IT方面需要實施具體的IT控制措施,包括IT技術類控制措施,如防火牆、防病毒、***檢測、身份管理、權限管理等,以及IT管理類控制措施,包括各類IT管控制度與流程,如開發管理、項目管理、變更管理、安全管理、運營管理、職責分離,授權審批等。

(四)信息與溝通。在IT領域也需要明確具體的IT管理制度和溝通機制,建立服務檯與事件管理程序,及時傳達企業內部層級之間和與企業外部相關的信息。

(五)監督檢查。需要建立IT內部控制體系的審覈機制,評價IT控制的有效性。通過IT技術手段如日誌、監控系統、綜合分析平臺等,和管理手段如內部IT審覈、管理評審、專項檢查等措施,不斷改進企業的IT內部控制。

綜合分析IT內部控制的組件,我們可以將IT的控制分爲三個層面:

(一)公司層控制。在公司層面建立IT治理架構,完善IT組織與職責,制定IT決策機制,實行IT人員績效考覈,加強IT合規與IT審計。

(二)流程與應用層控制。分析企業業務流程與活動,在企業業務流程、應用系統層面與通用IT流程層面建立控制,重點關注與財務報表相關的各種業務與應用系統的技術控制與流程控制。

(三)資源層控制。針對企業業務運作所依賴的各類信息資產和IT資源,分析具體每個資源點的風險,建立風險控制措施。

IT內部控制實施思路

 我們建議國內企業採用企業內部控制規範作爲內控評估標準,結合國際上普遍採用COBIT框架作爲IT 控制的標準,將COBIT的相關IT控制目標與COSO五個要素關聯起來,設計符合規範要求的IT內部控制體系。COBIT是一個很豐富IT內控框架,包括四個域、34個IT控制流程和318個詳細的控制目標,是一個相當全面的信息系統內控框架體系。對於想遵循內部控制規範的企業來說,該體系所提供的控制目標和考慮一般會超過其需求。

建議首先需要對IT相關的風險進行評估,建立IT控制矩陣,以COBIT爲參照依據,選取其中適合本身業務特點、複雜性和需求的控制流程和控制目標爲對象,建立IT內部控制框架,作爲後續制定控制文檔體系和測試的基礎。同時,在具體控制措施上可融合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ISO20000(IT服務管理體系)、Prince2(IT項目管理)、CMMI(軟件開發過程控制)等具體控制框架,分階段分步驟的實施。

實施IT內部控制體系主要可以三個層面進行:IT公司層面、IT一般控制層面及IT應用程序控制層面。

IT公司層面涉及如下四個方面:

    政策制訂:公司整體的IT治理架構、決策機制和IT基本策略

    信息與溝通:IT制度的發佈,溝通機制與管理程序

    風險評估:建立風險評估流程和IT風險矩陣,包括信息資產評估程序,流程風險評估

    監控檢查:建立IT技術監控措施,內部IT審覈、管理評審、專項檢查等措施

IT一般控制層面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信息系統的開發和實施:開發與實施活動的管理、項目啓動、需求分析與設計、系統自行開發管理;

信息系統的建設與軟件包的選擇、測試和質量保證、數據轉換、上線、文檔與培訓等;

信息系統的變更和維護:授權和跟蹤變更申請、系統編程、測試和質量保證、遷移到生產環境的授權、文檔和培訓、變更管理等;

信息系統的操作和運行:對系統操作的總體控制、批處理、備份管理、管理數據中心環境、第三方管理、帳號與權限管理、用戶培訓、服務水平協議、問題管理、事件管理等;

系統和數據的訪問安全:信息安全組織和管理、信息安全策略和流程、數據操作、數據批量處理、數據安全、操作系統安全、內部網絡安全、邊界網絡安全、物理安全等。

應用系統的控制:系統的安全管理,訪問控制,流程和系統的完整性,數據管理與數據質量等。

IT應用程序控制主要包括在信息系統如ERP系統中針對財務相關的控制流程,主要包括:

採購與應付賬款

銷售管理

資金管理

薪酬與福利

會計結算流程

折舊、折耗與攤銷的計算

成本管理

IT內部控制體系實施階段

IT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包括以下主要階段:

階段一:現狀調研及診斷。主要實施任務是對IT內控現狀進行了解,確認IT控制的相關範圍,審閱相關政策和程序,調研和識別企業內部控制規範所要求範圍內的重點應用系統及模塊清單,對信息系統的相關控制設計情況進行了解,在現有的業務流程控制文檔基礎上,識別的有關自動/半自動活動控制活動描述,提出調研報告和改進建議。

階段二:風險識別與分析。主要實施任務是在對現有的信息系統建設、實施與支持運維各個流程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調研及訪談的基礎上,找到現有內控體系與完善的內控體系之間的差距,並分析所得到的差距結果,建立IT風險控制矩陣。

階段三:IT內部控制體系設計與整改方案。主要實施任務是參照《企業內部控制規範》及COBIT框架要求,結合ISO20000與ISO27001標準,設計一套具有比較完善嚴謹、實際操作性以及可推廣性的IT內部控制體系。

階段四:培訓宣貫與運行推廣實施。主要實施任務通過宣講、培訓等方式,對企業各單位和人員進行內控流程設計和相關制度介紹和學習,在領導統一的部署下,督導其改進流程的實施。並根據建立好的IT控制框架體系進行試運行,推廣實施。

階段五:體系改進修正和監督優化。實施任務是將各個部門和終端操作人員在試運行階段發現的問題、產生的問題及反饋意見,經過討論研究,通過分析問題,進而對整個IT內控體系進行有針對性改進或修正,進而對流程的實際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進一步的優化和完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