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市銀行暴利賺多少血汗錢?

----------BWChinese

10月30日,人們期待已久的今年三季報披露正式落幕了。數據顯示,中國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呈普遍出現下滑趨勢,而上市銀行卻是旱澇保收,16家銀行共實現營業收入1.66萬億元,超過西部6省同期GDP總和。實現淨利潤近7000億元,同比增長三成以上,平均每天狂賺25億元。

這其中,有13家銀行的淨利潤增速超過30%,民生銀行以64.42%的增速領漲,增幅最小的中國銀行也達到21.52%。四大中國國有銀行在淨利潤總額具有絕對優勢,其工商銀行前三季度淨利潤爲1638.40億元,蟬聯“最賺錢銀行”桂冠;建設銀行實現淨利潤1390.12億元;農業銀行淨利潤爲1007.57億元。

看到這一系列數字,也許人們會問:爲什麼中國的上市銀行這麼賺錢?它們賺取的是誰的錢?爲此,有關機構對上市銀行的利潤來源作了一番調查,發現這些上市銀行80%的收入和利潤,均來自“息差”以及各種收費。所謂息差,是指存款利率和貸款利率之間的利息差異,這是銀行利潤的一部分。

而更多的利潤來自於銀行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這部分普遍高於“息差”增長的速度,佔銀行營業收入比重逐步提高,日益成爲銀行利潤重要增長極。有數據顯示,目前面向儲戶的銀行服務已從幾年前的300多種發展到數千種,且收費項目及標準不斷增加提高。其中,備受社會關注和質疑的手續費及佣金收入更是普遍增幅在40%以上,幾乎佔據了銀行利潤的半壁江山。

從已披露2011年上半年的數據看,中國上市銀行的手續費快速增長主要是理財業務、諮詢顧問和銀行卡費用大幅增長所致。以華夏銀行和深發展爲例,華夏銀行今年上半年收取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同比增長90.40%,其中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4.68億元,同比增長310.53%;深發展上半年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增長58.40%,其中,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同比增長352%,代理及委託業務增長172%。

從某種程度上,中國上市銀行已把存款的民衆當成搖錢樹。在現有的金融體制下,上市銀行是“兩頭食利”:一方面通過對壓低儲戶的存款利率,直接向存錢的民衆“收稅”;另一方面銀行還發明出“手續費”、“財務顧問費”等“中間業務”,對民衆進行變相收費,這種“金融創新”能力想必已遠超西方銀行業。

這說明,中國上市銀行的暴利,並非來自它們的管理和創新,其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是行業壟斷和制度保護。這種局面下,上市銀行與民衆只能是一場有輸有贏的“零和遊戲”。當然,在這場遊戲中,上市銀行贏了,而且贏得很大、很多,但這是以民衆“輸”爲代價的“贏”。上市銀行賺足了,而民衆的血汗錢卻沒見得多多少。

所以,有人點評道:上市銀行沒本事開發其他掙錢的金融產品,天天在最基本的服務上絞盡腦汁地搜刮民衆的血汗錢。雖然從今年7月1日起,政府方面免除人民幣個人賬戶等11類34項服務收費,在幾千項收費中刨去34項已經是小菜了,但部分銀行又在拓展新的收費項目,如小額賬戶管理費、借記卡“個人短信通知”服務費等,給人感覺是“越減越多”,所涉銀行有哪個爲此受到重處呢?

如果監管機構繼續對上市銀行的默認和縱容,那麼民衆仍然是明虧暗虧一起吃。對於“16家上市銀行獲得的暴利超過西部6省同期GDP總和”這樣的消息,本來民衆應該爲這些銀行取得的“業績”叫好的,但很多民衆恐怕還笑不出來。不僅笑不出來,看了這種“喜洋洋”的場面還會頓生怨氣——16家銀行的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幾乎佔據淨利潤的一半,而上市銀行服務的亂收費卻久治不愈。

事實上,中國上市銀行的暴利是民衆的痛,這種痛,是陣痛,無所謂長也無所謂短。因此,我們呼籲上市銀行不能再這樣不知足,不能再這樣把民衆當成獲取暴利的搖錢樹了,而應該“還利於民”,或減少亂收費。而銀監機構也到了該對上市銀行無休止的慾望進行強力遏制的時候了,讓這些銀行體恤民情民意,重新正視和承擔社會責任。

責任編輯:Leo Wei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