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歷史——正在更新中

LINUX HISTORY

write by Booboo Wei

[email protected]


摘要:從長期的教學經驗來看,初學Linux的寶寶們,有很多人對計算機的發展,Linux的歷史不清楚,甚至很多是沒有計算機硬件、網絡等概念的。爲了讓寶寶們有一個好的基礎,決定將一些重要的歷史整合成文檔,在教學中能對寶寶們有所幫助。文章主要從硬件發展簡介,重點介紹IBM、AT&T、DEC等公司的產品,記錄了一些重要概念:X86架構、世界第一臺個人PC——Altair 8800、IBM5150;到操作系統簡介,包括Unix的歷史和Linux的歷史。
目前還在更新中




版權聲明:



本文遵循“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2.5 中國大陸”協議

您可以自由複製、發行、展覽、表演、放映、廣播或通過信息網絡傳播本作品

您可以根據本作品演義自己的作品

您必須按照作者或者許可人指定的方式對作品進行署名。

您不得將本作品用於商業目的。

如果您改變、轉換本作品或者以本作品爲基礎進行創作,您只能採用與本協議相同的許

可協議發佈基於本作品的演繹作品。

對任何再使用或者發行,您都必須向他人清楚地展示本作品使用的許可協議條款。

如果得到著作權人的許可,您可以不受任何這些條件的限制。



Booboo Wei([email protected])




目錄

1硬件發展簡介

1.1 X86架構

1.2 Altair 8800

1.3 IBM5150

1.4 MOS Technology 6502

2操作系統簡介

2.1 Unix

2.2 Linux



1 硬件發展簡介

下面這幅圖中的信息需要細看哦~很有意思,各個都說自己是世界第一臺個人pc哈!

注意去了解微處理器的發展,從8位到16位,再到32位。

注意去觀察IBM、微軟、蘋果三家公司微妙的關係。

詳細內容之後會更新,先上圖吧!

wKioL1df4NTjypo_AAGs53jLpEA907.jpg

1.1 x86架構


1978年6月8日,Intel發佈了新款16位微處理器“8086”,也同時開創了一個新時代:x86架構誕生了。

X86指令集是美國Intel公司爲其第一塊16位CPU(i8086)專門開發的,美國IBM公司1981年推出的世界第一臺PC機中的CPU—i8088(i8086簡化版)使用的也是X86指令,同時電腦中爲提高浮點數據處理能力而增加的X87芯片系列數學協處理器則另外使用X87指令,以後就將X86指令集和X87指令集統稱爲X86指令集。雖然隨着CPU技術的不斷髮展,Intel陸續研製出更新型的i80386、i80486直到今天的Pentium 4(以下簡爲P4)系列,但爲了保證電腦能繼續運行以往開發的各類應用程序以保護和繼承豐富的軟件資源,所以Intel公司所生產的所有CPU仍然繼續使用X86指令集,所以它的CPU仍屬於X86系列。


1.2 Altair 8800


世界上的第一臺個人電腦--“牽牛星”  

愛德·羅伯茲(Ed Roberts)的夢想是做一名兒科醫生。但是命運卻讓他加入了美國空軍,做一名工程師。退伍後,他在新墨西哥州的阿伯克基市機場附近的荒漠上創辦了一家稱爲米茲(MITS)的公司,生產各種電子部件和設備。公司有一段時間的經營還算順利。當市場上的手持計算器賣到395美元時,米茲公司推出了不到100美元的同類產品。但是不久之後,德州儀器等大公司迅速進入手持計算器的市場,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低到了米茲公司的成本價以下。米茲公司的其他產品銷售情況也很糟。到了1974年,米茲公司已瀕臨破產邊緣。  

羅伯茲絞盡腦汁思考如何扭轉公司的困境。他有了一個想法:能不能創造一種很便宜、能讓個人使用的電腦呢?全國已經有很多電腦愛好者,他們都急切希望自己能擁有一臺電腦,供個人玩弄,就像很多人在鼓搗自制的無線電收音機一樣。市面上現在還沒有這樣的東西。帶着這個想法,他去說服本地銀行再給他的公司貸一筆款。米茲公司必須至少再貸將近7萬美元才能不致於破產。銀行對羅伯茲的想法很懷疑。雙方一直談到深夜。不過,銀行面臨一個兩難的選擇:要麼不再貸款給米茲公司,讓它倒閉,銀行以前的投資也就全完了。要麼再放一筆貸款,但這筆新貸款很可能又會打水漂。最後,銀行再次讓羅伯茲確切告訴他們,這種個人電腦什麼時候能開發出來,第一年能賣多少套。羅伯茲對什麼時候能做出來是有把握的,只要幾個月的時間。能賣多少套他就完全沒有譜了。於是他說了一個非常樂觀的數字:第一年能賣800套,這樣銷售收入可以有30萬美元。拿到貸款後,米茲公司全力開發個人電腦產品。公司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把產品開發出來並且賣出去,不然破產就難以避免。爲了縮短開發時間和降低成本,羅伯茲決定儘量採用現成的部件,做出來產品不是一臺現成的計算機,而是一套零部件,需要用戶自己裝配。所有並非必需的產品特徵都被去掉了。產品根本沒有今天的微機不可忽缺的鍵盤、鼠標、顯示器、軟盤等等設備。產品也沒有軟件,所有軟件(包括所謂的系統軟件)都需要用戶用設置開關的方式一條指令一條指令地手工輸入計算機。  

不管多麼簡陋,這畢竟是世界上的第一臺個人電腦,又稱微機。米茲公司的微機產品有兩個在當時無可比擬的優點。它很便宜,售價只有不到500美元,而當時一些大公司的實驗室也做了類似微機的系統,成本在5萬美元左右。另外,米茲的微機設計具有所謂的可擴展能力。用戶可以將米茲的微機買回來後,自己再想法配上更多的內存板子和外部設備。有一個用戶花了近500美元買了一臺微機,再花了3000美元把內存擴展到12KB。《電子科普》(Popular Electronics)雜誌聽到這個消息後,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馬上決定在1975年1月期作爲封面文章報道。但這個個人電腦產品卻連名字都還沒有。羅伯茲在雜誌的責任編輯家裏討論了各種名字。剛好,編輯的家人正在看《星際旅行》的電視節目。那一節剛好講到了牽牛星座。於是,世界上第一臺微機就被命名爲“牽牛星”,全稱是“牽牛星8800(Altair 8800)”。

羅伯茲做夢也沒想到的是,全美有這麼多的電腦愛好者,人人都想擁有一臺微機。《電子科普》雜誌的報道發表後一個月,米茲公司每天都要收到200多臺“牽牛星”電腦的訂單。生產線根本來不及滿足銷售需求。有些用戶乾脆住到公司外面的荒漠上,等着自己的微機生產出來。大多數用戶只是購買基本系統。也有用戶願意出495美元,讓米茲公司生產一臺已經裝配好的系統。  

今天,羅伯茲已經離開了電腦界。他回到喬治亞的老家,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爲兒童治病。他爲自己創造了計算機領域的一個革命而自豪,但一點也不後悔放棄電腦業,放棄了成爲大富翁的機會。他覺得爲兒童治病更有意義。愛德·羅伯茲是個很幸福的人,他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1.3 IBM5150


IBM推出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1981年8月12日,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州阿蒙克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推出5150的新款電腦,“個人電腦”這個新生市場隨之誕生。IBM5150看起來像個米色的“大盒子”,售價1565美元,只有16K字節的內存,可以使用盒式錄音磁帶來下載和存儲數據,此外也可配備5.25英寸的軟件盤驅動器。


1.4 MOS Technology 6502


當一個滿臉橫肉的怪人將這個微芯片裝在電腦上,並啓動電腦時,整個宇宙都震驚了。這個怪人就是蘋果公司創始人之一——斯蒂芬·沃茲尼克,那臺電腦就是Apple I,處理器用的是由摩斯太克公司研發的8位微處理器6502。

這一處理器同時也是Apple II、the Commodore PET、BBC Micro等經典電腦以及諸如任天堂和Atari等遊戲系統的大腦。該處理器的設計者之一Chuck Peddle回憶稱,他們是在1975年的一個貿易展示會上推出這款處理器的。他稱:“我們用芯片裝滿了兩個玻璃。我和我的妻子就坐在那裏賣這些芯片。”

摩斯太克公司6502微處理器終於脫穎而出,其原因是,6502的速度並不比它的競爭對手快多少,但是它的價格便宜,每部售價爲25美元,而英特爾的8080和摩托羅拉的6800售價大約在200美元。


2 操作系統簡介

wKioL1diENHhXCNmAAG9UzW9u7I093.jpg




2.1 Unix
Unix 簡史

1965年時,貝爾實驗室(Bell Labs)加入一項由奇異電子(General Electric)和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的計劃;該計劃要建立一套多使用者、多任務、多層次(multi-user、multi- processor、multi-level)的MULTICS操作系統。直到1969年,因MULTICS計劃的工作進度太慢,該計劃就被停了下來。當時,Ken Thompson(後被稱爲Unix之父)已經有一個稱爲「星際旅行」的程序在GE-635的機器上跑,但是反應非常的慢,正巧也被他發現了一部被閒置的PDP-7(Digital的主機),Ken Thompson和Dernis Ritchie就將「星際旅行」的程序移植到PDP-7上。而這部PDP-7就此在整個計算機歷史上留下了芳名。

MULTICS 其實是"MULT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ystem"的縮寫,在1970年時,那部PDP-7卻只能支持兩個使用者,當時,Brian Kernighan 就開玩笑地戲稱他們的系統其實是:"UN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ystem",縮寫爲"UNICS",後來,大家取其諧音,就稱其爲"Unix"了。1970年可稱爲是Unix元年。

1971年,他們申請了一部PDP-11/20,申請的名義是:要發展文書處理系統。該提案被獲採納,他們也發展出了一套文書處理系統 ─ 就是現在Unix操作系統裏面文書處理系統(nroff/troff)的前身。有趣的是,沒有多久,貝爾實驗室的專利部門真的採用了這套系統作爲他們處理文件的工具,而貝爾實驗室的專利部門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爲Unix的第一個正式使用者。當時,那部PDP-11/20只有0.5MB磁盤空間。而描述這整個系統的文件被標示爲:"First Edition",版本日期是1970年11月。從此以後,Unix的版本就以系統文件的版別來稱呼。

UNIX家譜

UNIX的歷史開始於1969年ken Thompson,Dennis Ritchie(即著名的K&G,C語言的發明人)與一羣人在一部PDP-7上進行的一些工作,後來這個系統變成了UNIX。它主要的幾個版本爲:

V1(1971):第一版的UNIX,以PDP-11/20的彙編語言寫成。包括文件系統,fork、roff、ed等軟件。

V4(1973):以C語言從頭寫過,這使得UNIX修改容易,可以在幾個月內移植到新的硬件平臺上。最初C語言是爲UNIX設計的,所以C與UNIX間有緊密的關係。

V6(1975):第一個在貝爾實驗室外(尤其是大學中)廣爲流傳的UNIX版本。這也是UNIX分支的起點與廣受歡迎的開始。1.xBSD (PDP-II)就是由這個版本衍生出來的。

V7(1979):在許多UNIX玩家的心目中,這是“最後一個真正的UNIX,”這個版本包括一個完整的K&RC編譯器,Bourne shell。V7移植到VAX機器後稱爲32V。

目前開發UNIX(System V)的公司是Unix System Laboratories (USL)。USL本爲AT&T所有,1993年初被Novell收購。Novell於1993年末將UNIX這個註冊商標轉讓給X/Open組織。

目前爲止,UNIX有兩大流派:那就是AT&T發佈的UNIX操作系統System V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發佈的UNIX版BSD(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SVR4是兩大流派融合後的產物。1991年底,與System V針鋒相對的開放軟件基金會(Open Software Foundation)推出了OSF/1。
現在幾種主要的UNIX版本

◆AIX:IBM的UNIX,是根據SVR2(最近已經出到SVR3.2)以及一部分BSD延伸而來,加上各種硬件的支持。具備特有的系統管理(SMIT)。

◆386BSD:Jolitz從Net/2 software移植過來的。支持Posix,32位。

◆FreeBSD:1.x從386BSD 0.1而來,FreeBSD 2.x版是用4.4BSD lite改寫。

◆HP-UX(HP):舊系統是從S III(SVRx)發展面來,現在是由SVR2(4.2BSD)發展而來,目前是10.x版。

◆Linux(x86):遵從POSIX,SYSV及BSD的擴展,這一點從上頁表中即可看出。

◆OSF/1(DEC):DEC對OSF/1的移植。

◆SCO UNIX(x86):SVR3.2,目前影響較大的PC UNIX。

◆SunOS(680x0,Sparc,i386):根據4.3BSD,包含許多來自System V的東西。Sun的主要成果在於:NFS,OpenLook GUI標準,後來演變爲Solaris 。這也是目前最著名的UNIX版本之一。

◆Ultrix(DEC):根據4.2BSD再加上許多4.3BSD的東西。

◆Xenix(x86):Intel硬件平臺上的UNIX,以SVR2爲基礎,由微軟推出。在中國使用較廣泛。

黑暗史
Unix與Linux,SCO與IBM、微軟,他們是怎樣糾結在一起,形成一團解不開的亂麻?

風起Unix

1969年“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貝爾實驗室中一個叫Ken Thompson的年輕人爲了一圓翱遊太空的夢想,在當時的Multics系統上寫了一個叫《星際之旅》的遊戲。但當時大型機的機時費很貴,每玩一次公司就要爲此支付75美金,於是Thompson打起了小型機PDP-7的主意。但當時的PDP-7只有一個簡陋的運行時系統,不支持多用戶,爲了能雙人對戰,Thompson找來Dennis Ritchie一起開發新的作系統。

他們只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用彙編語言寫出了作系統的原型。“你寫的系統太差勁,乾脆就叫Unics算了。”60年代末的一天,貝爾實驗室的一位同事對肯·湯普生這樣說。同事布萊恩·科爾尼幹 Brian W. Kernighan看到後,戲稱這個系統爲Unics②。Unix這個名字典出於此。

在英文裏,Unics發音與Eunuchs一樣,而後者的意思是“太監”。湯普生接下同事的嘲弄,稍作修改,把自己研發的系統叫做Unix。

1971年,Unix已經能夠支持兩名用戶在PDP-11上玩《星際之旅》了,但因爲當時的Unix是用彙編語言寫的,無法移植到其他機器上,所以他們決定用高級語言重寫Unix,可當時的高級語言無論從運行效率還是功能上都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Thompson先是在BCPL的基礎上萃取出了B語言,Ritchie又在B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設計,這纔有了今天大名鼎鼎的C語言。

60年代的計算機雖然已不是龐然大物了,但體積仍然不小,而且愛出故障。湯普生回憶:“計算讓人着迷,電子也讓人着迷,只是不太乾淨,很髒,因爲經常有東西被燒壞。”

操作這些又慢、又笨的大傢伙需要專業的計算機程序員,爲了提高效率,急需新系統。在這種背景下,湯普生和丹尼斯·利奇研發了Unix操作系統。此時,喬布斯和蓋茨還在中學裏搞惡作劇,PC和微軟操作系統要在10年後才初露端倪。

Unix兩位創始人和貝爾實驗室也沒把這套操作系統太當回事,只是在內部使用,後來大學、研究機構也可以免費使用,而且還提供給他們源代碼,因此Unix源代碼被廣爲擴散。

在這段時間裏,它沒有像後來的商業軟件那樣急功近利,留下一堆窟窿和補丁,因此,Unix在誕生後的10年裏“養在深閨人未識”,在實驗室進行着充分的使用和論證,這也是它後來在要求穩定性、安全性較高的企業級客戶中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

到了1980年,Unix開始走出實驗室,有數以千計的技術高手想把Unix裝在家裏的機器上。

此時,後知後覺的貝爾實驗室開始認識到Unix的價值,但由於源代碼早已外散,無法將其攏起來進行精細的商業開發,於是乾脆採取對外授權的模式,研究機構使用免費,企業使用要交授權費,這有些金礦當做銅礦賣的味道。一位貝爾高級主管曾感慨:“Unix是繼晶體管以後的第二個最重要發明。”但貝爾實驗室錯失商業發展機遇。

“幸運的時機好比市場上的交易,只要你稍有延誤,它就掉價了。”培根在《論時機》中這樣寫到。

當時有多家大學、研究機構和公司獲得了Unix授權,並由此開始了各自不同的版本演化之路。1993年,擁有貝爾實驗室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將自己所擁有的Unix權利賣給Novell,後者成爲接受Unix衣鉢的合法繼承人。當然此時的IBM、DEC、HP和Sun因爲早年的授權緣故,有權繼續進行各自的Unix版本的研發。

1995年,Novell又將Unix相關資產賣給SCO。和兩年前AT&T把Unix賣給Novell一把清的局面有所不同,SCO當時沒有足夠的現金一次性付清,因此Novell初期只是把Unix源代碼交給了SCO,對於Unix著作權的歸屬協議存在着語焉不詳和模棱兩可的地方。

花了錢的SCO宣傳自己是Unix正宗傳人,Novell當時視Unix爲雞肋,沒有異議,而且此時SCO沒有對別的獲得過Unix授權的廠商置喙,於是大家進入了一段相安無事的時期。

微軟的進進出出

八十年代末,有人問比爾·蓋茨怎麼看待Unix與微軟構成的競爭,他笑着問道:“哪個Unix?”

微軟與Unix的關係源遠流長,並對SCO的演變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1979年,微軟從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獲得授權,爲Intel處理器所開發一種Unix操作系統,由於它購買的授權無法直接讓該操作系統以“Unix”爲名,於是該系統命名爲Xenix,可用在個人電腦及微型計算機上使用。微軟並不直接把Xenix銷售給終端客戶,而是以OEM的形式再授權給Intel、Tandy、施樂Altos及SCO公司。

對於微軟來說,由於需要從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獲得授權,因而這是一種自己難以把握其未來發展命運的操作系統,而且當時其他廠商不同的版本在攪渾這個市場,所以,蓋茨在尋找機會退出這個領域。當微軟和IBM達成開發OS/2操作系統的協議後,蓋茨便失去了推廣Xenix的興趣。

多年後的歷史資料揭祕顯示,微軟當時腳踩多條船,除和IBM聯手開發OS/2操作系統外,微軟還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着Windows 3.0系統的研發。微軟不可能在三條線上同時投入精力,於是決定捨棄Xenix操作系統。

“賽車和做人一樣,有時候要停,有時候要衝。”這是電視劇《極速傳說》中的一句臺詞。

1987年,微軟與SCO達成了一項協議,以持有後者股票25%的條件轉讓了Xenix的所有權。從微軟接盤的SCO,將這種操作系統以最快速度移植到386電腦,成爲首款支持Intel386芯片的操作系統,抓住了市場的先機。

當時的市場格局是這樣,小型機加五花八門的Unix操作系統把持了高端的企業級用戶市場,其中的代表廠商是IBM、DEC、惠普、SUN、SGI等;Intel芯片加微軟操作系統,正在全面控制個人電腦市場,其中的代表廠商包括康柏、AST、佰德等。小型機加Unix操作系統的陣營鄙視Intel芯片加微軟操作系統形成的Wintel聯盟,前者認爲後者簡陋,而後者則認爲前者是老化頑固。

SCO此時扮演的角色有點像“蝙蝠”,非鳥非獸,它的運營模式是Intel芯片加Unix操作系統,在兩大陣營間翩翩飛。隨着裝有Intel芯片電腦的攻城略地,SCO也跟着分到一杯羹。80年代末,有媒體稱Xenix爲“可能是傳播最廣的UNIX操作系統”。

SCO進入了其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當然這段時間,Unix的發展也進入了黃金期。1984年9月《財富》雜誌稱,全球範圍內750所大學中80%的計算機領域的教授是Unix用戶,因此當時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學生都接觸過Unix,他們畢業後成爲IT領域的骨幹。

蓋茨拋棄了Unix,但沒打算拋棄這塊豐饒的市場,而且SCO的成功也刺激了他:自己扔掉的一塊雞肋竟然成了這個小跟班的肥美牛排。換誰不流口水啊?有句諺語是“別讓口饞的人看見你的大碗”。

Unix有個致命缺陷:從來就沒有通用版存在。多年以來,由於早期混亂的授權,五花八門、不同版本的Unix遍地開花,所以爲其中一個版本寫的應用程序,常常要修改後才能運用到另一個上,這對於專業的程序員來說也許不是太大問題,但對技術實力較弱的用戶來說,則平添了許多麻煩。

從Unix脫身而出的蓋茨深知其支離破碎的弱點,他下令微軟打造一款“可移植的”的操作系統——“Unix殺手”。這就是微軟的Windows NT,包括SCO在內的Unix陣營將感受到它帶來的巨大壓力。

歌手鮑勃·迪倫在《時代在轉變》一詩中寫到:“動筆預言世事的作家與評論家們,張大你們的雙眼,機會不會再來第二遍,輪盤還在旋轉,先別言之過先,看不出來誰會被選,因爲目前的輸家未來會領先,因爲時代正在改變。”

強悍對手逆襲

“我不會用狗屎去污染(NT)”。Windows NT研發負責人大衛·卡特勒這樣高聲地嚷着,他拒絕允諾新一代的操作系統兼容已有的DOS和Windows。

原來,定下“Unix殺手”計劃後,蓋茨準備組織一個團隊來完成這項工作。“我太想要一個可移植的操作系統了,”蓋茨說,“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應該組成團隊,而在於何時能組成團隊去開發它。”

隨後機會來了,DEC的核心工程師卡特勒因在公司坐冷板凳而萌生去意。“大多數人學會如何把一件事做得很漂亮以後,便一生一直做這個,”卡特勒一個同事評價他:“卡特勒會從自己的成功中學習。下一次,他會做得更好。所以每次,他都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卡特勒全身心地投入程序開發,而冷落了兩任妻子,後來他發誓再也不會結婚,“結婚是一個錯誤,你只能犯兩次錯”。

卡特勒在程序開發上精益求精,“對可能干擾他的任何人和事,他不僅置之不理,而且還會對其進行***和詆譭”,因此,他與DEC公司高管們相處得很不愉快。

蓋茨親自拜會卡特勒,想讓他加盟微軟。初次見面,卡特勒就給蓋茨一個下馬威,直言不諱地稱微軟的代碼寫得很“爛”,認爲蓋茨當時捧在手心裏的、深以爲傲的DOS,在他的眼裏就是一個玩具。卡特勒說只有自己纔有能力開發出一個能面向未來進行網絡管理、具有高可靠性的操作系統。

此時的蓋茨已走過創業期,擁有海量的財富與強勢的權力,耳邊吹過的都是“軟件神童”的悅耳之音。不過,卡特勒的刺耳之音和輕蔑態度反而堅定了蓋茨聘請他的決心,蓋茨向對方表示將給予充分的發展空間和自由。

勵志大師戴爾·肯耐基說:“在世界上,要影響別人的惟一辦法就是談論他們的需要,並告訴他們去如何滿足這些需要。”

卡特勒到微軟之後,蓋茨儘可能地滿足他的要求,有些甚至是打破微軟慣例的。譬如卡特勒不要微軟原來的工程師參與他的團隊,他把自己在DEC工作時的團隊帶了過來,其中有些是硬件工程師,是卡特勒的好友。蓋茨原來不打算要,但卡特勒威脅不讓他們來,自己就不來。

蓋茨讓步,滿足了卡特勒所需要的一切。此前,控制慾極強的蓋茨會親自檢查微軟的大部分代碼,在他刨根揭底地窮問下,程序員有時會露出破綻,這時蓋茨會不留情面地痛斥,帶有***性言語,譬如“這是有史以來最愚蠢的代碼”會劈頭蓋臉地砸過去。但蓋茨對卡特勒的項目則放手到幾乎“放任自流”的地步。

Airbnb聯合創始人兼CEO布萊恩·切斯基說過:“你有時候必須靠邊站,如果你要插手細節,你會很痛苦。但是你要是站得遠一點,你就能看清大局。”

蓋茨識才的眼光和用人不疑的態度,最終得到了豐厚的回報,1993年,Windows NT完美亮相,成爲微軟撬動Unix市場的一把利器。卡特勒也獲得了Windows NT之父的讚譽,在微軟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羅傑福爾克在《漫談企業管理》中提到:“一個人只有處在最能發揮其才能的崗位上,他纔會幹得最好。”

蓋茨自己在這一時期說過:“對我來說,跟一夥聰明的工程師一起工作,研發出產品,然後你走出去看到人們確實在使用它們,這纔是更大的樂趣所在。”

在包括SCO在內的Unix陣營開足馬力貶低Windows NT之時,Windows NT卻在高端市場上大步前進,SCO則開始走下坡路。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在微軟與Unix陣營的對手進行車輪戰的同時,一股新的力量在生成並變得強大起來,左右了戰局的發展方向。這就是Linux。

起初蓋茨認爲Linux無足輕重,但大量的用戶不這樣認爲,他們對Linux投去青睞的目光,因爲Linux公開授權,允許用戶銷售、拷貝並且改動程序,只不過要求修改後的代碼也免費公開,這些舉措成了Linux蔓延的強大推力,並給微軟帶來了強烈的衝擊。

Linux的存在給了對微軟一直心存敵意的對手們一把雪恥的利刃,包括IBM、Oracle、Sun等業界大鱷,紛紛表示扶持Linux,並以各種方式支持Linux,向陷住微軟戰靴的泥潭灌進去更多的水。微軟一度陷入了被動的局面。但隨着Linux的發展,戰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在一個公開場合,蓋茨表示:“受到Linux蠶食的是Unix,而不是Windows。”他說:“我們確實在與Linux競爭,但轉換到Linux的Unix市場是相當可觀的。Windows和Linux將共同主導市場。”

市場分析機構Gartner也宣稱,Linux和開放源代碼會繼續發展,但它們所掠奪的是Unix而不是微軟的領地。與Unix有着千絲萬縷聯繫的Linux,竟然扮演了Unix終結者的角色?

這是因爲Unix操作系統價格比微軟的產品更高,市場份額也更少,受到Linux的衝擊也更大,靠着Unix吃飯的SCO對此感同身受。一位Linux廠商技術總監曾放話:“SCO Unix的生命週期已經結束了,系統移植是必然的。”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力一擊。進入21世紀後,日漸式微的SCO開始策劃一出震驚IT業界的大戲。

車輪訴訟大戰

“在過去的18個月,我們發現IBM把一些極其高端的企業運算技術的源代碼公開了。其中部分看上去與我們擁有知識產權的技術非常相似,違反了我們與IBM之間的協議。他們的行爲之間破壞了我們之間不公開這部分技術的協議,單方面公開了源代碼。我們有證據表明部分代碼是逐字的抄襲。”2003年5月,SCO的CEO達爾·麥克布萊德這樣說。

SCO控告IBM的Linux破壞了雙方之前簽訂的軟件代碼授權協議,聲稱IBM免費散發有知識產權的代碼,把一些Unix的代碼改頭換面後加入Linux產品中,因此要求藍色巨人賠償自己10億美元。

“初寒凍巨海,殺氣流大荒。”此舉在Linux陣營炸開了鍋,他們認爲SCO此舉爲“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最終目標是挾制整個Linux陣營。

隨後,微軟的動作讓這個局面變得混亂起來。起訴IBM後不久,SCO宣佈向微軟發放Unix技術許可,包括專利權和源代碼。就是說,微軟以花錢買購買SCO的Unix技術許可權的方式,承認了對方Unix合法傳人的地位。

布魯斯·佩倫斯稱:“對於微軟來說,購買SCO的源代碼授權幾乎沒有任何意義。花錢購買SCO公司的授權,只不過是對一種‘行賄’行爲的粉飾,順便還對未來的Linux用戶進行恫嚇。可謂一石雙鳥!很難想象微軟的前對手SCO能爲比爾·蓋茨衝鋒陷陣,但是,微軟的錢改變了一切。”

Linux陣營擔心的就是這一點,微軟此舉強化了SCO的Unix“權威地位”,增強了SCO挑戰IBM的決心。一旦SCO拿下IBM,就打開了一個收錢口袋,其他推行Linux的廠商只有乖乖納貢。

而且使用Linux的廣大商業用戶也面臨着被追索的危機,更多的潛在用戶將會對Linux望而生畏,這非常符合微軟一直針對Linux實施的心理戰戰術,讓用戶在恐懼、不確定、懷疑的狀態下對Linux敬而遠之。

考慮到歷史上微軟與SCO複雜的關係,人們懷疑二者在密謀,認爲SCO在扮演爲微軟火中取栗的角色。

2004年初,麥克布萊德警告:全球一些大公司由於使用了Linux將可能很快面臨訴訟,其中包括英國石油、西門子和富士通。就是說,SCO的訴訟風暴即將席捲全球。

藉着SCO對Linux陣營的壓力,2004年11月,微軟CEO鮑爾默在新加坡舉行的一個高級別政府論壇上表示,Linux侵犯了至少228項專利,不過他並沒有明確表示侵犯了哪些專利。他說:“對於那些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國家而言,使用Linux就意味着有一天會有人過來向你收取專利費。”

2005年1月,美國法院判決IBM交出20億行的程序代碼給SCO,消息傳出後,SCO股價暴漲20%。

SCO似乎可以動手斂錢了,然而風雲又變,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Novell公司站了出來,稱自己纔是Unix版權的合法擁有者,說自己當年沒有把Unix版權賣給SCO,SCO也只是個授權使用者,並且要對方把從微軟和Sun收到的授權許可費給吐出來。

於是,SCO又和Novell公司幹上了,開始了法庭上的互有勝負的對峙。

樹敵過多後的破產

“SCO公司在訴訟過程中樹敵過多。”業內人士溫伯格這樣表示。

連年訴訟耗盡了SCO資源,公司重點也沒有放在業務上,話又說回來,其Unix業務已日薄西山,也沒啥好繼續開展的了。

2007年8月,美國猶他州地方法院一名法官裁定,Unix操作系統的版權歸屬於Novell,而不是SCO。這意味着SCO需要向Novell支付數百萬美元的賠償。

此舉也意味着,SCO在與IBM進行的法律大戰中失去勝算。Linux陣營頭頂的烏雲也隨即散去。這年12月27日,SCO正式被納斯達克摘牌。

芥川龍之介說過:人生好比一盒火柴,嚴禁使用是愚蠢的,濫用則是危險的。


2.2 Minix


Minix原來是荷蘭阿姆斯特丹的Vrije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Andrew S. Tanenbaum教授所發展的一個類Unix操作系統。全部的程序碼共約12,000行,並置於他的著作Operat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ISBN 0-13-637331-3)的附錄裏作爲範例。Minix的系統要求在當時來說非常簡單,只要三片磁片就可以啓動。Minix原始是設計給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IBM PC和IBM PC/AT兼容電腦上執行。1.5版也有移植到以Motorola 68000系列CPU爲基礎的電腦上(如Atari ST,Amiga,和早期的Apple Macintosh)和以SPARC爲基礎的機器(如昇陽sun公司的工作站)。2.0版則只有x86架構的版本。
因爲AT&T的政策改變,在Version 7 Unix推出之後,發佈新的使用條款,將UNIX源代碼私有化,在大學中不再能使用UNIX源代碼。塔能鮑姆教授爲了能在課堂上教授學生操作系統運作的實務細節,決定在不使用任何AT&T的源代碼前提下,自行開發與UNIX兼容的操作系統,以避免版權上的爭議。他以小型UNIX(mini-UNIX)之意,將它稱爲MINIX。
全套Minix除了起動的部份以彙編語言編寫以外,其他大部份都是純粹用C語言編寫。分爲:內核、內存管理及檔案管理三部份。
與Linux的關係
如果想了解類Unix系統的內部工作情況,學生可以在他們自己的電腦上運行Minix。據報道,即使是毫無經驗的學生也能在幾個月的典型培訓課程的學習中獲得對整個系統的很好的瞭解。Minix最有名的學生用戶是Linus Torvalds,他在芬蘭的赫爾辛基大學用Minix操作平臺建立了一個新的操作系統的內核,他把它叫做Linux。
Linux是其作者受到Minix的影響而作成的(Linus Torvalds不喜歡他的386電腦上的MS-DOS操作系統,安裝了Minix,並以它爲樣本開發了原始的Linux內核)。但在設計哲學上,Linux則和Minix大相逕庭。Minix在內核設計上採用微內核的原則,但Linux則和原始的Unix相同都採用宏內核的概念。在Linux發展之初,雙方還於1992年在新聞組上有過一場精彩的理念爭論。Minix的作者和支持者認爲Linux的單內核構造是“向七十年代的大倒退”,而Linux的支持者認爲Minix本身沒有實用性。
授權方式
在授權方式上,Minix的版權宣告在早期被認爲是相當自由的,在作者Andrew S. Tanenbaum希望拿Minix作爲一個公開的教材與出版社希望保護程序碼著作財產權的平衡下,它只要求一個相當低的授權費。但因爲它並不是一個開放源碼的授權方案,所以志願工作者在以GPL方式散佈的Linux核心出現後就多轉向Linux平臺。而Unix也在柏克萊系統與AT&T達成協議後,出現了以BSD 授權散佈的FreeBSD開放平臺。Minix雖然在2000年改用BSD 授權,但這時其它的操作系統在功能上大幅超越了它,而它失去了發展成一個廣泛使用的操作系統的機會,只留下,如它的作者Andrew S. Tanenbaum,原來期望的,作爲一個開放的教材的用途。

wKiom1diD72xHFVnAAGq1YLDfE0605.jpg


2.3 GUN


GNU計劃,又稱革奴計劃,是由Richard Stallman在1983年9月27日公開發起的。它的目標是創建一套完全自由的操作系統。Richard Stallman最早是在net.unix-wizards新聞組上公佈該消息,並附帶《GNU宣言》等解釋爲何發起該計劃的文章,其中一個理由就是要“重現當年軟件界合作互助的團結精神”。爲保證GNU軟件可以自由地“使用、複製、修改和發佈”,所有GNU軟件都有一份在禁止其他人添加任何限制的情況下授權所有權利給任何人的協議條款,GNU通用公共許可證(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GPL)。即“反版權”(或稱Copyleft)概念。
歷史
1985年Richard Stallman又創立了自由軟件基金會(Free Software Foundation)來爲GNU計劃提供技術、法律以及財政支持。儘管GNU計劃大部分時候是由個人自願無償貢獻,但FSF有時還是會聘請程序員幫助編寫。當GNU計劃開始逐漸獲得成功時,一些商業公司開始介入開發和技術支持。當中最著名的就是之後被Red Hat兼併的Cygnus Solutions。
到了1990年,GNU計劃已經開發出的軟件包括了一個功能強大的文字編輯器Emacs[1]  。GCC(GNU Compiler Collection,GNU編譯器集合),是一套由 GNU 開發的編程語言編譯器。以及大部分UNIX系統GNU操作系統的內核Linux的程序庫和工具。唯一依然沒有完成的重要組件就是操作系統的內核(稱爲HURD)。
1991年Linus Torvalds編寫出了與UNIX兼容的Linux操作系統內核並在GPL條款下發布。Linux之後在網上廣泛流傳,許多程序員參與了開發與修改。1992年Linux與其他GNU軟件結合,完全自由的操作系統正式誕生。該操作系統往往被稱爲“GNU/Linux”或簡稱Linux。(儘管如此GNU計劃自己的內核Hurd依然在開發中,已經發布Beta版本。)
許多UNIX系統上也安裝了GNU軟件,因爲GNU軟件的質量比之前UNIX的軟件還要好。GNU工具還被廣泛地移植到Windows和Mac OS上。
GNU 包含3個協議條款,
GPL:GNU通用公共許可證(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LGPL:GNU較寬鬆公共許可證 (GNU Lesser General Public License), ) ,舊稱 GNU Library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NU 庫通用公共許可證);
GFDL : GNU自由文檔許可證(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的縮寫形式。
這裏指的自由,並不是價格免費,這和價格無關而是使用軟件對所有的用戶來說是自由的。
通過如下途徑實現這一目標:
1.它要求軟件以源代碼的形式發佈,並規定任何用戶能夠以源代碼的形式將軟件複製或發佈給別的用戶。
2.如果用戶的軟件使用了受 GPL 保護的任何軟件的一部分,那麼該軟件就繼承了 GPL 軟件,並因此而成爲 GPL 軟件,也就是說必須隨應用程序一起發佈源代碼。
3.GPL 並不排斥對自由軟件進行商業性質的包裝和發行,也不限制在自由軟件的基礎上打包發行其他非自由軟件。
由於GPL很難被商業軟件所應用,它要求調用它的庫的代碼也得GPL,全部開放,並且一同發佈,不能直接連接。所以後來GNU推出了LGPL許可證
在GPL與LGPL許可證保護下發布源代碼的結果很相似,對舊代碼所做的任何修改對於想知道這些代碼的人必須是公開的,唯一真正的不同之處在於私人版權代碼是否可以與開放源代碼相互連接,LGPL允許實體連接私人代碼到開放源代碼,並可以在任何形式下發布這些合成的二進制代碼。只要這些代碼是動態連接的就沒有限制。(使用動態鏈接時,即使是程序在運行中調用函數庫中的函數時,應用程序本身和函數庫也是不同的實體)
自由軟件
“自由軟件” 是權利問題,不是價格問題。要理解這個概念,自由應該是“言論自由”中的“自由”,而不是“免費啤酒”中的“免費”。
自由軟件關乎使用者運行、複製、發佈、研究、修改和改進該軟件的自由。 更精確地說,自由軟件賦予軟件使用者四種自由:
不論目的爲何,有運行該軟件的自由(自由之零)。
有研究該軟件如何運行,以及按需改寫該軟件的自由(自由之一)。取得該軟件源代碼爲達成此目的之前提。
有重新發布拷貝的自由,這樣你可以藉此來敦親睦鄰(自由之二)。
有改進該軟件,以及向公衆發佈改進的自由,這樣整個社羣都可受惠(自由之三)。取得該軟件源碼爲達成此目的之前提。

wKioL1diENGTd6jCAAFrRfFSd1A439.jpg


2.4 Linux


Linux是一套免費使用和自由傳播的類Unix操作系統,是一個基於POSIX和UNIX的多用戶、多任務、支持多線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統。它能運行主要的UNIX工具軟件、應用程序和網絡協議。它支持32位和64位硬件。Linux繼承了Unix以網絡爲核心的設計思想,是一個性能穩定的多用戶網絡操作系統。
Linux操作系統誕生於1991 年10 月5 日(這是第一次正式向外公佈時間)。Linux存在着許多不同的Linux版本,但它們都使用了Linux內核。Linux可安裝在各種計算機硬件設備中,比如手機、平板電腦、路由器、視頻遊戲控制檯、臺式計算機、大型機和超級計算機。
嚴格來講,Linux這個詞本身只表示Linux內核,但實際上人們已經習慣了用Linux來形容整個基於Linux內核,並且使用GNU 工程各種工具和數據庫的操作系統。

wKioL1diEirRN1CFAAEvFrUR4GM788.jpg

wKiom1diD72zmbJjAADyKH_HrNo330.jpg



Linux簡史

Linux 操作系統的誕生、發展和成長過程始終依賴着五個重要支柱:UNIX 操作系統、MINIX 操作系統、GNU計劃、POSIX 標準和Internet 網絡。
1981 年IBM公司推出微型計算機IBM PC。
1991年,GNU計劃已經開發出了許多工具軟件,最受期盼的GNU C編譯器已經出現,GNU的操作系統核心HURD一直處於實驗階段,沒有任何可用性,實質上也沒能開發出完整的GNU操作系統,但是GNU奠定了Linux用戶基礎和開發環境。
1991年初,林納斯·託瓦茲開始在一臺386sx兼容微機上學習minix操作系統。1991年4月,林納斯·託瓦茲開始醞釀並着手編制自己的操作系統。
1991 年4 月13 日在comp.os.minix 上發佈說自己已經成功地將bash 移植到了minix 上,而且已經愛不釋手、不能離開這個shell 軟件了。
1991年7月3日,第一個與Linux有關的消息是在comp.os.minix上發佈的(當然此時還不存在Linux這個名稱,當時林納斯·託瓦茲的腦子裏想的可能是FREAX,FREAX的英文含義是怪誕的、怪物、異想天開等)。
1991年的10月5日,林納斯·託瓦茲在comp.os.minix新聞組上發佈消息,正式向外宣佈Linux內核的誕生(Freeminix-like kernel sources for 386-AT)。
1993年,大約有100餘名程序員參與了Linux內核代碼編寫/修改工作,其中核心組由5人組成,此時Linux 0.99的代碼大約有十萬行,用戶大約有10萬左右。
1994年3月,Linux1.0發佈,代碼量17萬行,當時是按照完全自由免費的協議發佈,隨後正式採用GPL協議。
1995年1月,Bob Young創辦了RedHat(小紅帽),以GNU/Linux爲核心,集成了400多個源代碼開放的程序模塊,搞出了一種冠以品牌的Linux,即RedHat Linux,稱爲Linux"發行版",在市場上出售。這在經營模式上是一種創舉。
1996年6月,Linux 2.0內核發佈,此內核有大約40萬行代碼,並可以支持多個處理器。此時的Linux 已經進入了實用階段,全球大約有350萬人使用。
1998年2月,以Eric Raymond爲首的一批年輕的"老牛羚骨幹分子"終於認識到GNU/Linux體系的產業化道路的本質,並非是什麼自由哲學,而是市場競爭的驅動,創辦了"Open Source Intiative"(開放源代碼促進會)"復興"的大旗,在互聯網世界裏展開了一場歷史性的Linux產業化運動。
2001年1月,Linux 2.4發佈,它進一步地提升了SMP系統的擴展性,同時它也集成了很多用於支持桌面系統的特性:USB,PC卡(PCMCIA)的支持,內置的即插即用,等等功能。
2003年12月,Linux 2.6版內核發佈,相對於2.4版內核2.6在對系統的支持都有很大的變化。
2004年的第1月,SuSE嫁到了Novell,SCO繼續頂着罵名四處強行“化緣”, Asianux, MandrakeSoft也在五年中首次宣佈季度贏利。3月,SGI宣佈成功實現了Linux操作系統支持256個Itanium 2處理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