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深度思考

前段時間一直在研究快速閱讀,試圖以最快的速度讀完一本書。參照“王者速讀法”,專門寫過一篇快速閱讀的文章。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後,基本上能在兩小時以內把一本250頁的書讀完,並將讀書的數量提了上去。

所謂的速讀,就是指在最短的時間裏,快速理清書本結構,抓住作者思想,找出書中的重點並提取出來,將作者的觀點和自己的理解進行闡述。對於我來說,速讀的效果還不錯的,至少擴展了知識的寬度,獲取了足夠多的信息。

至於一些經典的書籍,我一直是主張去精讀的,不但要讀,最好能背,只有背下來的東西纔是你自己的,有人可能會問,現在科技這麼發過,經典書籍不是×××嗎?沒錯,有了手機和網絡,的確隨時可以查看到想要的信息,但那並不能說是你的,正如網上有很多美女的圖片,可她們與你半毛錢關係都沒有。進一步說,即使娶進門,也不一定是你的,還要去維繫兩人的關係。這就對於經典書籍,還需要去經常溫習的,不斷地玩味,都會有不同的收穫。

吃快餐式的快速閱讀,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不會花時間去認真揣摩,讀一本書,其實都是直奔乾貨去的,讀完後也就類似於整理出了本書的清單,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一個單獨地個體,沒有將它們昇華成知識晶體,更沒有將相關的知識串聯起來,融會貫通思考,所以自我感覺讀了不少書,獲得了不少的知識,可就是用不上。

歸根結底,還是深度思考不夠,沒有打通任督二脈,做到觸類旁通、活學活用。

那麼如何進行深度思考呢?

慢下來,少即是多。
現在有很多關於快速閱讀的微課程,都是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一本書讀完,並提供了大量的工具和方法。其實,讀書和其它事情一樣,都是精工出細活,有些內容就是要投入很多時間去消化的,就像上來一道名菜,你只把表面那一層吃完,然後就將菜倒了,其實這不得不說是極大的浪費。

在前期去衝量是沒有問題的,但當達到了一定的量,並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後,就要慢下來,去做減法,同類型的很多書,作者的觀點也難免有相似之處,一味的走量,不去將書拆解來讀,無法將書中更多有價值的東西提取出來,未免有些太可惜。

天下已有書籍已經很多,而且還在每時每刻產生,一個人再用力,窮其一生也只能獲得那麼一點點知識,與其貪多嚼不爛,還不如將速度慢下來,紮紮實實搞懂搞透。將知識充分萃取出來,煉成知識晶體,然後應用起來,將會受益無窮。

靜下來,窺視內心。

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跟風,看見別人開了一家餐館,做的風生水起,就想去試一下,以爲自己就一定能做成功。其實真的未必,任何的成功都沒有那麼簡單,都必定在背後做了大量的工作,所謂的一炮而紅,都是厚積薄發——成功並非偶然。

人的一生中會偶到很多人,其中有你喜歡的人,也有喜歡你的人,但是他們一般都不是一個人。

毋庸置疑,和一個自己喜歡也喜歡自己的人在一起,更有可能幸福;做自己的喜歡的事,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很多人爲了生存,或爲了財務自由,他們還是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並且儘可能將工作做得最好,而後將多餘時間和精力用於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就是現在流行的“斜槓青年”。 這樣一來,他們既兼顧了愛好,又維持了生計,我們稱之爲“麴錢救國”。當某天愛好能夠帶來滿足生活的收入之後,再從不喜歡的工作中抽取出來,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很多人這樣做了,並且做得很成功。

做自己喜歡的事,纔有可能做得最好。

深挖掘,抓住本質。

事物都有其本質。但是本質和真理一樣,都躲得很遠的,還披着頗具迷惑的僞裝,真的很難抓住他們。可如果沒有抓住要害,沒有Get到那個點,再多的努力,也可能是勞而無功,有時候甚至是天壤之別。

有些人看起來很努力,可那只是低水平的勤奮而已。

越有價值東西,獲取的難度就越大,這個難度就是試金石,挖掘的過程充滿了艱辛,但是回報也必將是豐厚的。

能夠瞬間抓住事物的本質,並能快速找到解決辦法,這些纔是終極智慧。

不斷地反思,經常去做一些分享,持續地刻意練習,深度思考是完全能成爲一種習慣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