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真的適合你嗎?

雲,真的適合你嗎?

雲,一個歷經多年炒作,正逐漸降溫落地,定義卻仍未統一的IT熱點技術。展開討論以前,讓我們首先明確下面討論的範圍不包括“雲電視”、“雲盤”“桌面雲”等。並不是說他們就不是雲,而是說他們與企業應用相關的IaaS(基礎架構雲)、PaaS(平臺雲)、SaaS(軟件雲)等特點不同,我們沒有辦法泛泛而談。下面我們討論的主要是IaaS,有些特點在PaaSSaaS上也雷同。在另一個維度上看,雲又分爲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雲。這是在雲的擁有者角度來看的,下面討論中會分別展開。

 

雲到底有什麼用?兩個字,省錢。爲用戶節約TCO(整體擁有成本)。TCOTCA(首次獲得成本)相比考慮了運維人員、機房、耗電、授權費用等長期使用所需的成本。那麼我們部署雲真的能省錢嗎?未必。下面我們先分析一下雲的基礎,虛擬化技術對TCO的影響。

 

雲是以虛擬化技術爲基礎的。虛擬化技術使我們有條件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減少機房空間需求,降低管理成本,節約軟件授權費用。關於虛擬化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方面,一般的說法是:傳統架構下爲了滿足高峯期的性能需求,長期來看資源平均使用率一般爲5%-20%。在充分採用虛擬化技術整合多個應用下,整體使用率有望達到60%。這實際上是通過錯峯來實現的。當應用系統較多,且高峯期不同時,虛擬化技術的動態共享特性有可能幫助用戶達成這樣的目標。通過整合共享來提高資源利用率是一個前提。其他方面,如降低能耗、減少機房空間、耗電等都是在這個前提實現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

 

對於私有云和混合雲(混合雲,可以理解爲私有云與公有云相結合的方案)來講,用戶需要規劃好虛擬化整合方案。瞭解有哪些應用將要部署在雲上,這些應用系統對性能、高可用、可擴展性等方面的需求如何。還要分析這些應用錯峯的可能性。

 

雲與虛擬化解決方案的主要區別是:自動化和自服務特性。也就是說,不斷有新應用部署到雲中,原有應用基於生命週期管理有些會終止使用,這樣的應用場景才能發揮出雲自動部署新應用和自服務功能的優勢。否則用到虛擬化就好了。

 

那麼在不斷增加和減少應用系統數量的情況下,如何能規劃好這些應用對性能、高可用、可擴展性等方面的需求呢?如何瞭解這些應用錯峯的可能性呢?這的確是非常困難和棘手的。這也是爲什麼私有云在開始時主要應用在大量測試開發系統環境下的原因吧。因爲測試系統和開發系統一般對性能、高可用、可擴展性等方面的要求不高,而且應用錯峯性非常好,所以在大量這類應用系統的需求下,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較容易規劃和實現。

 

那麼對於測試系統和開發系統以外的應用呢?雲還能否發揮優勢呢?這就需要對應用系統的數量和特點深入的調研和分析了。如果規劃所需信息難以全面和深入的話,一個基本的建議是,先虛擬化,再上私有云。

 

對於公有云來講,用戶無需關心資源的利用率,這是提供雲服務的運營商爲了盈利而需要考慮的。用戶無需建機房,不用購買設備,同時減少了運維基礎架構的工作,這都是極大的節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種變“買”爲“租”的方式,在長期來講未必省錢。也許我們可以用買車和租車的不同來比較。可是我們不能忽略IT基礎架構的黏性。不僅是公有云,大多數IT技術都有黏性。當你決定遷移到某個技術架構上時,通常會有相關的導入技術提供給你,幫助你遷入。但是如果你決定離開,那麼在遷出時不要奢望有成熟配套的技術工具了。這不是綁架,僅僅是因爲沒有商業投入到這些遷出技術的開發上。無利不起早嘛。現在各服務商的公有云在遷出上都會有這樣的問題,而且很大。所以用戶需要在“買”和“租”之間做一個抉擇。正因爲這樣,混合雲成爲某些用戶的選擇。當然,混合雲也有混合雲的問題,“1+1”未必等於“2”,有時甚至小於“1”。那麼如何來抉擇呢?讓我們從瞭解自身需求開始,從深入分析開始,相信好的規劃可以幫助我們走上一條最適合我們的IT之路。

 wKioL1PMlmOTYVbjAAEQ5--XM_g159.jpg

 掃一掃,關注微信公衆號“榮歆IT諮詢”,享免費服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