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不夠用?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幫到你

或者有人突然想到,爲什麼我的時間總是不夠用,彷彿一個不小心時間就失蹤了?到底有沒有某些方法,讓我不僅能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實現我更多的夢想,而且能過得不那麼忙忙碌碌、身心疲憊?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當然不能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它卻恰恰涉及到這兩大問題。柳比歇夫,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前蘇聯昆蟲學家,肆無忌憚地分心旁騖,並且特別探討了他那獨創的史無前例的時間管理法(他從26歲一直到82歲去世,56年如一日,堅持對個人時間進行定量管理,並定期做分析總結)。

這裏寫圖片描述

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定義

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是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對個人時間進行定量管理而得名的。這種方法建立在數學統計的基礎之上,重點是對消耗時間的記錄進行分析,使人們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時間利用狀況,並養成管理自己時間的習慣。

簡單地說,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就是要記錄時間、分析時間、消除時間浪費、重新安排自己的時間。是個人時間定量管理的方法。

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要點

⑴保持時間記錄的真實性、準確性。真實是指工作現場的記錄,而不是補記的。準確是要求記錄的誤差不大於15分鐘,否則記錄就無使用價值;

⑵切勿相信憑記憶的估計,人對時間這種抽象物質的記憶是十分不可靠的;

⑶選擇的時間記錄區段要有代表性;

⑷及時調整時間分配計劃。在檢查時間記錄時,要找出上一時段計劃時間與實耗時間的差,並以此爲根據,對下一時段的時間耗用予以重新分配;

⑸堅持就是成功。

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步驟

⑴記錄。運用各種各樣的耗時記錄卡準確地記錄時間耗費情況。工作記實表,真實準確;

⑵統計。每填完一個時間區段後,對時間耗費情況進行分類統計,看看用於開會、聽彙報、檢查工作、調查研究、走訪用戶、讀書看報等項目的時間比例有多大,並繪成圖表。

⑶分析。對照工作效果,分析時間耗費的情況,找出浪費時間的因素。浪費時間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做了不該做的工作;做了應該由別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費別人時間的工作;犯了過去犯過的錯誤;開會和處理人事關係時間過長等等。

⑷反饋。根據分析結果制訂消除浪費時間因素的計劃,並反饋於下一時段。

對多數人而言,任何事情,開始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記錄說容易也容易,但是難的是堅持。如果能堅持不懈的忠實記錄,並且通過記錄能夠十分了解了自己的時間消耗情況、浪費時間的因素,我們就相當於成功了一半。

但是,任何真正能給人帶來效益的事情,都有其難點,這個難點,將許多人阻擋在了通向——成功做成一件事——這個終極目標的門外。

柳比歇夫事件記錄法的難點就在於反饋這一步。

因爲反饋這一步,涉及到觸及我們本質的東西——改變。或者說行動力。

這麼多年,我發現自己能始終如一的堅持下來的事情除了按點吃喝拉撒睡,似乎也並沒有什麼了。

但我同時也發現,就像並沒有什麼人或物能永遠的陪伴在你身邊一樣,許多的方法論,如果能在我們最需要它的時候,支持我們走過一段路,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讓人或驚喜、或滿足、或充滿成就感的體驗和提升,那麼,等到跟它道別的時候,其實也沒什麼遺憾了,不是嗎?

所以,準備開啓我的柳比歇夫時間記錄法旅程。

我決定用6天的時間來實踐一下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法。也就是,在連續6天的時間內,每天花3分鐘記錄下自己所作的每件事情的時間消耗。柳比歇夫篤行了一生,我尚且沒有他的勇氣;但是隻堅持做6天時間,去感受一下他的感受,這我還是能做到的。我倒想知道,這個時間管理法究竟有何妙處,讓他老人家欲罷不能,讓他成爲了分心旁騖的典範。

通過消化柳比歇夫的方法,我給自己制定了幾個原則:

記錄每件事所用時間的誤差不得超過3分鐘;

每天睡前對一天中花費的時間進行統計;

不刻意讓時間管理法影響我的正常生活,它只是一個旁觀者,只負責對我正常生活事務所用的時間作如實記錄

柳比歇夫時間管理法實踐心得

可以說,這6天裏,除了如實記錄下我做每件事所用的時間之外,我的生活內容沒有什麼和往常不同的地方,照常起牀、上班、下班、吃飯、看書、睡覺…… 然而,我的的確確領悟到一些東西。

首先,我從沒有如此真切地感知過時間的尺度。因爲必須得記錄下每件事情的時間成本,我留意到了每件事的起始時間點,以及在行進過程中時間分分秒秒的流逝。從起牀到出門用了幾分鐘,接一個電話用了幾分鐘,等一趟公交車用了幾分鐘,站起來活動活動筋骨、隨即去水房沏了杯茶又是幾分鐘……我開始發覺,其實感知時間是一種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可以很自信地說:“我很清楚自己剛剛做的這件事用了多少時間,我也完全能掌控自己馬上要做的那件事需要多少時間。”這種能力所帶來的好處就是,你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時間,也知道它們的去向,由此,你產生了意義感、安全感和滿足感。你不會困惑於自己的生命都花到哪兒去了;你不會感到自己被時間的海浪推來搡去,飄搖不定;你也不會抱怨自己做某件事情的時間不夠了。

其次,我深切地感受到時間是如此的狡猾,光陰是如此的易逝。即便我似乎已經竭盡所能地將每件事的記錄時間誤差都控制在三分鐘之內,在睡前結算一天的時間時,我還是發現有至少一小時的時間“失蹤了”。也就是,一天中所做事情所花費的時間全部相加而得到的“淨支出” 比用睡前時刻減去起牀時刻所得出的“毛支出”少了至少一小時。即便是這樣費盡心機地追蹤時間,都仍然讓它溜之大吉了,足可見時間是多麼容易逝去、多麼難以捕捉。這也就難怪我們時常覺得時間不知不覺就溜走了,時常不知道某一段時間過到哪兒去了。既然如此,“搶救”時間、珍惜時間的運動就勢在必行了,否則,如果我們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那些失蹤的時間加起來就不是幾個小時,而是幾年、幾十年……

第三,在實踐時間管理法的日子裏,我居然做了比平時更多的事。這也是我最感奇妙的一點。我並沒有逼迫自己、並沒有爭分奪秒、並沒有給自己一天的工作量以更高的要求,我只是遵照自己開始定下的三個原則,老老實實地記錄下了每件事情所需的時間而已。仔細分析後我發現,是“記錄”這個動作本身提高了我的做事效率。一方面,它讓我在無意識間爲自己的每次行動設定了時間。比如,如果我打算休息20分鐘,我就絕不會休息25分鐘,而當我按照原計劃休息了20分鐘後,我就已經感到滿足了。另一方面,它讓我用更整塊的時間集中去做一件事。比如,我本來會在做這件事時想到那件,於是就把這件丟在一旁,而那件沒做一會兒,我又轉而去做另一件了;可是有了時間管理法,我必須明確地記錄下每件事情的時間,爲了不增加記錄和計算時間的麻煩,我不再那麼頻繁地在事情之間轉換,而是在做完這一件之後再做下一件;在做的過程中,我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在用一段時間來完成一個任務,並且這個任務的所需時間不是無限的,而是特定的,它將被記錄下來。有時候,我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超前完成了任務,竟然贏得了更多的休閒時間,於是我把這部分時間利用起來做了額外的事。由此,我不僅超額完成了計劃,而且因爲爭取到了額外的時間而感到自信和滿足。

總結

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法帶給我的思考、行動和驚喜就是如此。而且,確實給我們缺乏時間,不能好好管理自己時間的人引起靈魂共鳴,當你嘗試過時間記錄法後,你會發現,生活會如此的不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