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人工智能擬人化

人工智能擬人化發展,是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必然的發展趨勢。而這個發展趨勢的技術基礎,是信息處理速度的提高,信息存儲容量的增大,以及代碼編寫的半自動化程式的產生。

要談論人工智能擬人化,首先第一步,要了解人;其次,才能談論如何模仿人(擬人)。

人是一個什麼樣的機器?

首先,獨立個人的初始化程式,來源於基因的遺傳。這個初始化程式,具備多種固定編碼,和一個同樣的具有生成新程式的編碼功能,也就是說,一個用來寫入新的代碼的功能。

1、簡單認知:初始化程式的起始編碼——簡單等式鏈接。

一個現代新生幼兒,剛出生,就在外界的不斷刺激下,學習簡單等式鏈接。

初始化程式中的一個固定功能,是將看到事物反映到腦海中形成具象,這個具象本身包含顏色、形狀等信息,簡單點說,就是眼睛中看到的事物在頭腦中呈現的結果。

當一個新生兒,在無數次看到自己的母親,耳邊聽到的最多的詞語就是母親時,簡單等式鏈接編碼,會通過試錯重複將【eye(媽媽的具象)=ear(聽到的“媽媽”這個詞的聲音)】鏈接起來。

這個過程看起來就是兩個函數的等效,但實踐起來,需要高頻度的試錯帶入和重複帶入。

或許當一個孩子將【eye(媽媽的具象)=ear(聽到的“愛你”這個詞的聲音)】先行鏈接後,當他發現,“愛你”這個詞由另外一個長相的人頻繁發出時,他會對鏈接的準確度產生懷疑。

當然,初始鏈接不單單是一個等式的鏈接。

當【eye(a)=ear(b);eye(a)=ear(c);eye(a)=ear(d)…//eye(e)=ear(b);eye(e)=ear(c);eye(e)=ear(d)…//eye(f)=ear(w);eye(f)=ear(y);eye(f)=ear(z)…//...】發生時,

人腦具備的快速運算能力和多次程序迭代運算能力,使高頻次的試錯程式重複運行,會逐漸將不合理的等式篩除掉,留下的等式會逐漸向真正的【eye(媽媽的具象)=ear(聽到的“媽媽”這個詞的聲音)】靠攏。

這個初始化程式最終會形成【eye(a)=ear(b)//eye(e)=ear(q);//eye(f)=ear(z);//…】的固定化程式。

這個程式,反映了人的知覺體驗鏈接,將看到的和聽到的鏈接。除此之外,人的成長過程中,聽和觸覺的鏈接,聽和味覺的鏈接都是如此。

而聽和說,一個作爲人的輸入,一個作爲人的輸出,在人的幼兒時期,具有絕對的等效。

人們常說,孩子的心靈裏,非黑即白,非對即錯,就是因爲在成長的最初階段,高頻次的試錯和重複程式運行最多的是簡單等式鏈接。

說的容易,可形成等式的過程並不容易。5、6個月的孩子,多半能將【eye(媽媽的具象)=ear(聽到的“媽媽”這個詞的聲音)】留存下來,卻很難在父母無數次的教導“紅色”、“藍色”時,用等式確定下來。

因爲,此時的鏈接,已不再是簡單初始鏈接,具備了新的複雜鏈接,即抽象的提取。

2、抽象認知:初始化程式的起始編碼——複雜等式鏈接。

氣球是紅色的,鞋子是紅色的,牀單是紅色的…

“紅色”的聽覺和不同的具象鏈接了,怎麼辦,怎麼辦?

首先,當一個孩子能建立【eye(氣球的具象)=ear(“氣球”這個詞的聲音)//eye(鞋子的具象)=ear(“鞋子”這個詞的聲音);//eye(牀單的具象)=ear(“牀單”這個詞的聲音)】的簡單等式鏈接後,

那麼別怕,人類的基因中帶有複雜等式鏈接功能。【eye(氣球(形狀、顏色、性能...))=ear(紅色);Or eye(鞋子(形狀、顏色、性能...))=ear(紅色);Or eye(牀單(形狀、顏色、性能...))=ear(紅色);Or …】>>eye(顏色)=ear(紅色)。

以上這個複雜等式鏈接,在上述表示中僅以“>>”符號代替,但在實踐中,仍然經歷了高頻次的試錯和重複程式運行。

上述這個複雜等式鏈接這個程式,讓人具備了具象認識和抽象認識。不斷的反覆,不斷的迭代,不斷的刪除錯誤對應,最終將結果迴歸爲大衆都接受的某個抽象認知。

到此爲止,不管是簡單等式鏈接還是複雜等式鏈接,所產生的對應都是單一的,被大衆反覆相互印證的結果。

3、複雜認知:半自動化編碼功能

在兒童成長期間,會形成多種固定的有關規則的認知。

比如,吃飯不可以說話;有小朋友欺負自己要給父母說。這些能教給孩子的容易理解的規則是具象規則。

以前看到一個笑話,老師要求,上課時不可以說話,結果老師的衣服被爐火燃燒了,老師後來很生氣,說,你們怎麼不告訴我?小朋友說,是你不讓我們說話的!

這裏,【 {上課時不可以說話}=DO {上課} and DONOT[說話]】。

但是在真實世界裏,會有小朋友接收到遇到緊急事件要打破規則的教育【{有危險要求助}=if {危險} DO{求助}】。

這時,如果小明說,老師你的衣服着火了,他的程式是這樣的。

【 {上課時不可以說話}and {老師衣服着火}=if {老師衣服沒有着火} DO {上課} and DONOT[說話];if {老師衣服着火} DO{求助}】。

半自動化編碼,是說,當一個規則從外部環境(人的教導)吸收後,會變成行爲模式的一部分,成爲被套用的編碼。

可以想象,當那個笑話中的孩子們被老師教訓後,會產生和小明一樣的選擇編碼。【 {上課時不可以說話}and {老師衣服着火}=if {老師衣服沒有着火} DO {上課} and DONOT[說話];if {老師衣服着火} DO{求助}】。

這時,可以看出,選擇機能開始在人的行爲中體現,而選擇的條件,是來自成長中的固定規則,這種固定規則開始在各種情境下反覆使用、練習,當運用得當,這種規則意識就會加強,當運用不得當,這種規則意識就會減弱,同時,新的規則意識開始加強。

【RULE1:=RULE(goodresult-badresult);RULE2:=RULE(goodresult-badresult);RULE3:=RULE(goodresult-badresult)】

這種反覆迭代、反覆試錯,使得人的心境和規則的運用隨着環境的變化不斷變化。

這裏插入一點,厲害的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將各種規則提取(抽象)成相關原則。

【{吃飯不可以說話}】>>【{做事要禮貌}】;

【{有小朋友欺負自己要給父母說}】>>【{有解決不了的事情要向可依靠的人求助}】。

4、選擇困難症——隨機漫步的傻瓜

當不同原則相互衝突時,人怎麼運用不同的原則來做選擇?

【if RULE1>RULE2,DO a(RULE1),IF RULE1RULENURULEN+1URULEN+2...,DO a(RULE1,RULE2,RULE3,...)】

如果你也認爲我上面寫的判斷方式是最優的選擇,就像許多就業指導家、學習領域的專家,在選擇方面,給出許多涵蓋全面的計算公式。《精進》書中,有關選擇太多怎麼辦一章,給了令人歎爲觀止但又概括全面的維度分析法。

但實際上,人腦的cpu計算能力比起計算機差好多,這也是爲何人工智能在規則競賽領域多次打擊人類的信心。

人腦在選擇上,對於難以直接衡量優劣的選擇上,要麼藉助類似的公式來保持理性,要麼,直接在腦袋裏做出判斷,這種判斷,多半是【DO rand()】。

當然,人會爲自己的選擇生成多種理由。但理由,只是理由生成器給的結果罷了。

5、選擇結果生成庫

對於沒有發生的事,人總是幻想有無數種可能性,但正是沒有發生,讓人產生了這種錯覺。而人真正的選擇,無非是幾種常見選擇中的明顯優勢選擇或是一個人的隨機選擇。人類假設自己擁有一個無限大的選擇結果生成庫,但其實,這個選擇庫中的選擇遠沒有人自己想象的多。

在人可見的選擇上,用常見的幾種規則進行評價,評價不出來的,隨機選擇一下。人腦控制不外乎這些。

至於結果,老天會告訴答案。賈躍亭也曾輝煌過,何來最優解?不過也是簡單機器罷了。

6、神祕的獎懲制度

真正神祕的,是人類生理上的獎懲。規則的加強和減弱依賴的就是生理的獎懲。人工智能擬人化,最難的就是如何設定評價體系來加強和減弱規則,而如何給機器獎懲,不知道科學家有沒有找到答案。有了答案,機器就不會是人類的威脅,沒有答案,或許機器的發展就依然是人類的擔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