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說」拍一部超越前作的科幻電影有多難?

前言

今年的十月是歐美電影在大陸市場非常疲軟的一個月,因爲這個月裏實在找不出一部既賣座又有口碑的美國大片,加上從上個月底一直熱映的兩部不錯的國產佳作,一部由張藝謀執導的《影》和一部由發哥主演的《無雙》都成爲了整個十月最具討論性的熱點之一。而唯一一部可以提起人們興趣的西方科幻電影《鐵血戰士》卻令無數粉絲與觀衆大失所望,對其吐槽不斷的自媒體實在是數不勝數,這部由《鋼鐵俠3》的導演執導的鐵血戰士重啓之作非但沒有達到之前兩部鐵血戰士的標準水平,甚至突破了許多無腦科幻片的下限,當然鍋不能全由導演背,不過這部重啓之作可能會成爲史上最爛的一部鐵血戰士。


神奇四俠2海報

失敗的續作代表——神奇四俠(重啓)

其實對於一部經典IP電影而言,拍續集和重啓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類似搞砸了例子也比比皆是,諸如神奇四俠的第二部,還有後來又重啓的新神奇四俠,都是非常教科書式的錯誤典範。而在這重重壓力的同時,續集要想保持住前作的口碑已是十分困難,能夠不把IP做死,拍出一部還能及格的電影也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畢竟不是每個導演都是諾蘭和卡梅隆這樣的天才。

ps:我覺得舊版的神奇四俠2其實拍的還湊合,不過重啓的神奇四俠我個人是接受不能...


鐵人2劇照

及格的續作代表——鋼鐵俠2

鋼鐵俠2本身並不算是一部爛片,但除了作爲復聯的鋪墊之作外也着實沒有什麼特色在裏面,而鐵人1以一個路人觀影的角度來看,其實也並不算多麼優秀,但作爲MCU的開山之作,鐵人1表現出了許多足夠新穎的地方,如打破了一貫做事不留名的“神祕英雄”的形象,亦或是製造了一個玩世不恭、花花公子般不太正經的非主流英雄。

而顯然這幾套牌在整個鐵人系列中好像一口氣全打在了該系列的第一部作品上一樣,讓後來的鐵人2顯得好像沒有什麼牌可打了似的,以至於各大影評平臺對該做評價都不是很高,除了靠工業流水線製作的還不錯的視覺特效、演員的出色演技、還有漫威的IP招牌撐起的電影票房,這部影片實在沒有多少可圈可點的地方,完全淪爲了MCU系列電影的過渡之作,而電影中龍頭蛇尾的故事劇情、不夠強大的最終反派 使得這個電影的高潮,哦不,根本就沒有高潮BOSS戰的劇情觀感就像是那句廣告詞:“開始了嗎?已經結束了!”那樣的感覺,就像你剛打開AV還沒解下腰帶裏面的男優就已經完事了......綜上所述,鐵人2作爲MCU早期階段中的過渡作品,在影片質量上姑且可以算作一部合格的超級英雄電影,它成功的完成了作爲MCU過渡之作應有的承上啓下的作用(美國隊長的盾、寇森去找雷神的錘子、黑寡婦和弗瑞的正式出現),但是距離佳作卻無奈的還有着很大一段距離(劇情比較弱)。

——但是說到續作,其實也不是沒有十分成功的系列電影


美隊2劇照

成功的續作代表——美國隊長2

在漫威電影宇宙第三階段的尾聲之際,到目前爲止漫威請了許多導演共拍攝了20部漫威電影(截止到蟻人2),而其中口碑與質量最高的當屬復聯的先導者之一——美國隊長的個人系列電影。

美國隊長的第一部電影“復仇者先鋒”在質量上其實與鐵人2並無太大差別,對於漫威整個第一階段而言,美隊1同樣也只是充當了整個MCU的過渡之作,而真正使美國隊長這個系列鳳凰翻身的,是他的第二部作品“美國隊長2:冬日戰士”。實話說,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內心其實毫無波瀾,而當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給我的感覺就是這部電影已經遠遠超出了漫威電影的平均水平,無論是拳拳到肉動作戲碼還是豐富變幻的故事劇情,讓整個美隊系列忽然間上升了好幾個檔次,前作正邪對立的簡單設定被果斷扔掉,取而代之的是複雜的人性探討與諜影重重的懸疑情節,而作爲一位年近百歲的“過時之人”,史蒂夫在陌生的21世紀裏孤獨的探尋着自己存在的意義,曾經的摯友(吧唧)不幸離開,錯過的摯愛(佩吉)垂垂老去,戰爭的創傷,和平的迷茫,讓這個曾經的二戰英雄顯得有些防不勝防。這些都讓本片有了令人唏噓和思考的餘地,極大的提升了現實意義和影片的厚重感。

而令人更加欣喜的是,在精彩的第二部電影之後,美國隊長的第三部電影也同樣十分精彩,同樣完好的保存下了前作該有的優點,在此之上更是將格局大大擴展,甚至有人將美隊3稱之爲復聯2.5!足可見該片的導演(羅素兄弟)對於劇情情節的把控,完美的將“個人電影”與“宇宙電影”的關聯處理的恰到好處。


最成功的科幻續作——終結者2

如果你是一個出生在上個世紀(80、90後)的科幻愛好者,我想你一定不會不知道這部堪稱科幻電影教科書級別的經典科幻電影——《終結者2》,關於這部影片的影響有多大,我想這個問題可能會暴露出不少B站用戶的年紀,因爲它能涉及到的借鑑之作真的數不勝數,就連大名鼎鼎的星爺都對這部作品萬般追捧與喜愛。

真的是爲數不多公認的超越了前作的劃時代的科幻作品,也是歷史上第一部投資超過1億美元的電影,用史無前例來形容它真的一點都不過分,在那個特效還沒遍地開花的年代,他曾是不少科幻電影導演的啓蒙之作,也是許多80 90後們的童年回憶。

它的人設飽滿:年輕勇敢的約翰康納、獨立堅強的母親薩拉、冷酷可靠的T-800、恐怖強悍的T-1000;它的劇情緊湊,反派從不跟你多BB,殺人乾脆利落,追殺主角絲毫不拖泥帶水;它的特效即使放到現在也一點不弱,甩隔壁3D大作爵跡200條街毫無壓力;它的內核和深度充實,對人性的解讀和審判非常到位,在文戲和特效的拿捏中恰到好處,使觀影人羣當中,路人觀衆不會因它的文戲而感到費腦與無聊,喜好探討的影迷也不會因爲它滿天的爆炸與特效而將其歸爲爆米花電影;它的臺詞考究,既不煽情也不蒼白,有的充滿哲理的同時,有的朗朗上口,尤其是那句經典的slogan——“I‘ll be back!”。在那個電影工業還不怎麼發達20世紀末,作爲一部軟硬結合的十分完美的科幻電影,終結者2是絕對一部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經典之作。


如何拍出一部優質的科幻電影?

比起星際穿越、火星救援、阿凡達、普羅米修斯等相對比較硬核的科幻作品而言,漫威的科幻電影顯得“爆米花”了許多,其實漫威的成功,一方面是來自龐大的漫畫粉絲基礎,一方面則是來源於它豐富的架構設定,在漫威裏你能看到魔法與科技的碰撞,能看到神明與外星人拳打腳踢,它(漫威)滿足了我們幼時一遍讀着哈利波特一遍看着西遊記或奧特曼時,那種想讓魔法師大戰外星人的那種“橫跨世界觀”式的“人物大亂鬥”而這在之前的科幻電影中,是很難見到的,因爲這樣的題材,是很難找到一個相對流暢的邏輯存在,而漫威系列的電影很大程度上是不需要考慮是否符合現實存在與前後邏輯的,不管在物理學還是什麼學上出現了不合理的地方,沒關係啊,只要看的爽就行啊!

對於漫威電影,著名的好萊塢導演卡梅隆這樣說到:“我希望我們能很快對“復仇者聯盟”感到厭倦,並不是說我不喜歡這些電影。只是除了雄性激素過高、沒有家庭的男人們花兩個小時拼死冒險順便摧毀城市之外,科幻電影還有其他故事可以說。”

其實說了這麼多,無外乎兩個意思:漫威以一個不完全的科幻電影的身份進入了科幻電影的市場,而在幾個階段的宇宙電影之後,也終將會以一個完全的科幻電影的身份離開科幻電影的市場。因爲漫威電影最開始確實是以一個軟科幻的電影類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而在其後來的發展中,開始向着多元素的方向發展,科幻由主要元素逐漸轉變成了輔助元素,設定也越來越隨心隨欲,不再嚴謹。因此,科幻電影的未來之路,絕對不會是像漫威這樣走,倒不是說漫威以後會江郎才盡,而是漫威的發展道路,只適合漫威自己走,並不適合其他的科幻系列電影。

儘管漫威電影的套路十分優秀,但是像《異形》、《終結者》、《星際穿越》這種“純正”的科幻電影,還是要自己去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稍有不慎,好點的下場就是終結者5和金剛的重啓,侮辱觀衆智商也侮辱自己智商的那就是最近重啓的鐵血戰士了。


雨滴說:

前段時間有個梗講真的一點不錯:人類的本質就是復讀機。

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獲得成功,人們便會爭相的去模仿,去不斷重複這個商業模式,直到這個模式被做爛,做死,人們纔會去尋找新的商業模式,然後再次模仿,再次做爛,再次創造......

哪個程序員編寫了一個新的“輪子”,哪個設計師構建了一套新的“模板”,哪個音樂家譜寫了一首新的“旋律”......緊接着便是大多數的碼農去使用這個新輪子,大多數的設計師去學習或套用這套模板,大多數的音樂裁縫去填翻和改編這首曲調,結果就是大多數人都做了這個世界的復讀機,甚至以此獲得比原創者更多的利益,以至於真正的原創者越來越少,大家你抄我我抄你,於是“造輪子”的越來越少,“踩輪子”的越來越多(這裏指的不是程序員行業)


大到人類文明,中到事業創新,小到媒體娛樂,創造者的代價總是那樣的高昂,也正是因爲有他們的存在,人類文明才能進化和發展到今天的樣子。

作爲一個連V都沒有的小自媒體可能一生都不會有機會接觸電影製作這樣龐大的工業流程,但是對於自媒體而言,那些願意花數小時甚至數十小時的時間去製作踩點混剪,亦或是花好幾天來打磨一個高質量的電影解說文案的創作者們,其實也同樣值得我們去尊重,去支持,去鼓勵,是因爲有他們的存在,纔會讓更多的人願意去嘗試,願意去創作,願意去學習,纔會讓我們有一個美好的分享平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