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開始就要玩真的

摘自李笑來《奔向你的奇點》

2011年的時候,有位剛被保送的高中生陳同學來找我,給我講他和小夥伴們辦高中生夏令營的事情。說他們幾個其實賺到錢了,可因爲沒經驗,沒控制好經費,反倒花冒了…… 而後又說,這次他們想通過免費大面積提高影響力。


四年後,陳同學坐在我的車裏跟我說,那可能是他這一輩子聽進去的最重要的建議,我當時告訴他:


千萬不要做免費的、公益的事情。你還沒到那時候。


我寫書免費公開在網上,是因爲我確實不需要指望它賺錢,更重要的是,我自信到不需要用市場衡量我自己。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是公益的,是免費的,你得到的只能是讚揚——哪怕你做得並不好。你收哪怕一分錢試試?只要你出了問題就會有人罵你,甚至不出問題的時候都有人罵你。


不會迴避商業,該收錢就收錢,不能免費、不能公益——這是爲了得到真實的反饋。


如果在你做得並不好的時候,依然得到讚揚,你最終只能被麻痹。而你不可能一輩子迴避商業的,一旦開始玩真的,你就傻了,因爲真實的世界(商業世界)全然不是你過往經歷的樣子。你被麻痹得越久,你越難以從癱瘓狀態恢復過來。


在你做的其實很好的時候,依然被罵,這其實是好事,會讓你心理上更成熟,承受能力更強——這是奔向奇點的必要條件。


在接下的四年裏,陳同學從大一到大四,每年賺一兩百萬人民幣——哦,對了,他 2015 年才本科畢業,在大四的最後一學期,他的公司拿到了一大筆風險投資……


吃不到的葡萄,最好是酸的,這樣心理上纔有安慰。中國文化裏,商人是反覆被鄙視的,爲什麼?長期以來,錢太難賺了。難賺到絕大多數人不可能賺到太多錢的地步,難到幾代人的努力都不大可能擺脫一個階層的地步。(讀讀歷史,看看現在,再想象一下下未來,總是會有收穫。)


於是,


賺到大錢的人“必然”應該是通過“不擇手段”才做到的;

“有錢的人不一定幸福”——當然最好一定不幸福;

“有錢了不起啊?”——卻忘了反過來才成立的事實:“沒有錢有什麼了不起呢?”

總之要擺出一副“視金錢如糞土”的樣子才能刷出存在感——暗地裏呢,其實恨不得“視糞土如金錢”……


時代不同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全世界都在變化。普通個體賺到能夠養活自己的錢變得容易了,而且越來越容易。對於習得了足夠知識的人更爲如此——注意,學歷本身並不保證一定真的代表知識的習得。


最誇張的反面例子是,最近的二三十年裏,混黑道早就變得很慘了。過去,混黑道是“捨身取義”的優良選擇,不就是一條賤命嗎?換得些許紙醉金迷也算無憾。現在呢?在街上做小混混賺不到什麼錢,收不到什麼保護費了(街邊店都快被互聯網弄死了),卻要冒着有 25% 的可能性明天被打傷、後天被打死的危險。販賣毒品?也早就不是好生意了,要是有機會能讓出生入死的毒販們看到那些做遊戲的、做軟色情美女直播的互聯網公司究竟有多賺錢,這些“鋌而走險”的傢伙們一定會懊惱好幾輩子。


這其實不是我的結論,Freakonomics 的作者 Steven D. Levitt 在紐約時報上寫過一篇文章,Why Drug Dealers Live With Their Moms,很值得細讀。


這其實是早已被人們觀察到的趨勢:


腦力的作用正在逐漸超越體力的作用,在腦力的作用無限被放大的同時,體力的作用正在趨近於零。


人的大腦是可塑的。


請細讀這篇文章:What Is Brain Plasticity?


你的經驗會不斷塑造你的大腦,所以,要想盡一切辦法甄別你可能會獲得的經驗。“從一開始就玩真的”,這實際上是讓你的大腦從一開始就在真實的世界裏進化。人麼,重要對自己更好一點,不是嗎?


所以,做事的時候,大多數人常常這樣欺騙自己:“我就是練練手”…… 只有少數人從一開始就想把事情做到真好。箇中雖然有天壤之別,卻還真不是一下子能看出來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