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員工看摩托羅拉裂變

一位員工看摩托羅拉裂變
來源: 網易科技報道 · 郭建龍

 

如同流行病一般,一陣感傷的情緒在望京科技園內肆虐。去年是6號選手遭殃,今年是1號選手分裂。

 

北京東北角的望京科技園聚集着一大批國際通信巨頭,園區內,望京東路1號是摩托羅拉高聳的塔樓,而隔着一大片空地相望的就是6號、北電那方盒子一般的樓羣。

 

一年前,陳飛和同事們親眼看着對面樓上北電的logo消失了。由於北電進入了破產程序,樓主迫不及待地將主樓又租給了施奈德。那時候,陳飛感慨萬分,又帶點幸災樂禍的心情談論着一家百年老店的倒下。

 

北電的員工也一批批散去,只留下了少數龜縮在原大樓的一個角落裏,體會着秋扇見棄的悲涼。

 

然而一年後,陳飛還沒有忘記北電的憂傷,就輪到他自己頭上了:1月4日,摩托羅拉正式分家,從技術上講,那個原來的摩托羅拉已經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兩個新的、名字裏帶着摩托羅拉字樣的企業。

 

他所棲身的那座高大的塔樓雖然仍然掛着摩托羅拉的logo,卻已經分成了三家:一家叫做MSI(解決方案公司),一家叫MMI(移動公司控股),除了上面兩家之外,最後一部分則是賣出去的網絡業務。而令人感到噎得慌的是,買主諾基亞西門子並沒有把這部分員工從北京摩托羅拉大樓裏遷走,他們還在就地辦公。這羣已經換了爹孃的孩子仍然在樓裏晃盪,吃飯時擡頭不見低頭見,如同不肯離窩的啃老族,顯得很彆扭。

 

但畢竟,這次的感傷和不舒服都只是心理上的,畢竟,摩托羅拉在分裂的同時還在恢復着元氣,畢竟這次沒有裁員。

 

與此同時,在全國的各個地方,摩托羅拉衆多的員工們也都和陳飛一樣體會着離情別意,他們由於工作的不同,被分到了三家公司之中,命運賦予他們一個新的僱主和新的命運,共同見證着這個曾經龐然大物的新生。

 

中國式分家

拆夥的程序並非從現在開始。

 

雖然1月4日,摩托羅拉的兩家公司才從股市上正式分開,但實際上,陳飛和他的同事們在2010年夏天就已經重新簽訂了合同。摩托羅拉的合同很人性化,陳飛拿到了長期合同。由於做手機業務,他被分在了MMI之中。

 

實際上這次的裂變對他的影響不大。對員工們真正影響大的是2008年底開始的那次裁員,那時由於經濟危機的原因,也由於手機部門接連虧損,陳飛所在的手機部成了裁員的重災區。新老闆看上了Android平臺,把摩托羅拉原來自己的平臺一一砍掉,於是最慘的是那些做java平臺的員工,甚至有的整個部門被砍掉了,員工們或者被併入其他部門,或者離職。

 

有時候,人的命運是由偶然事件決定的,比如,陳飛恰好在那次裁員的半年前介入了Android,所以肯定裁不到他。而有的人只不過因爲進入公司時被分配到了其他部門,連選擇權都沒有就被裁掉了。

 

經過了上次裁員的陳飛感到所謂的分裂是小菜一碟,畢竟分家並沒有裁員,真正大的是對心理的影響,而不是實際的。

 

2010年末,新的大樓使用方案已經下達。在原來的樓內,三家公司(原本是一家)的地盤錯綜複雜交織在一起。

 

主樓大部分歸MMI使用,但MSI卻又佔據了第三層和第六層。

 

至於其他樓則大部分劃給了諾基亞西門子,但又零星點綴着兩家摩托羅拉的身影。原來四處通用的門禁系統也有了改變,以至於有的區域陳飛已經進不去了。

 

摩托羅拉是在中國鋪得最開的通信巨頭,其研發點遍佈全國各地,這次分裂的影響範圍自然也是全國性的。

 

在各地的消息也早已傳到了北京總部。陳飛把道聽途說彙集起來,就得到了各地摩托羅拉的命運:

南京的研發中心屬於MMI,成都屬於MSI,杭州有可能歸了諾西,但也許有一部分是MMI的,上海以前是研究院,後來取消劃歸了手機部,因此,也可能會劃歸MMI。至於天津的情況,由於是工廠和供應鏈,因此情況可能會和北京一樣複雜,要三家公司分割。

 

就這樣,統一的摩托羅拉不存在了。在其巨大的屍體上成長起來的是幾家規模略小的公司。也許喜歡變動的美國人對此習以爲常,畢竟,摩托羅拉幾年前就玩過一次類似的遊戲,把芯片部門拆掉成立了飛思卡爾公司。但對於喜歡大一統的中國人而言,卻意味着分裂,是個貶義詞。

 

一個得現在,一個賭未來

不過,摩托羅拉的分裂又和北電有所不同,北電以徹底的分崩離析作爲結束,而摩托羅拉在分裂中卻並沒有再進一步傷筋動骨。

 

以兩個公司的業務而言。MSI得到了現在,而MMI押向了未來。

 

MSI拿到了兩塊賺錢的業務。一塊是對講機,一塊是symbol。對於中國人而言,摩托羅拉就意味着手機和通信,很少注意到這兩塊。但實際上,在對講機領域摩托羅拉幾乎處於壟斷的地位,國內的首都機場、香港和北京的交警都在使用它的設備,不管公共通信網多麼發達,但在一些需要安全、及時通話的領域,仍然離不開對講機。在北京奧運時期,摩托羅拉一直希望媒體能夠報道它們的對講機在奧運中的應用,但中國的媒體對此不感興趣,反而專門盯着它裁員、虧損等等的負面消息。可見國人對於它的主要業務之一毫無感覺。

 

Symbol來自於幾年前的收購,是零售和物流行業使用的手持掃描設備。

 

這兩塊業務屬於現金牛業務,即便前幾年摩托羅拉整個虧損,這兩塊業務仍然是賺錢的。

 

至於MMI,它的機頂盒業務也是賺錢的,但真正有未來的業務卻是手機。前兩年,手機部的鉅虧曾經讓摩托羅拉灰頭土臉,不過現在,隨着押寶Android成功,加上平板電腦的推出,將有可能讓MMI回到手機銷量的前列,因此MMI的成長性可能會很大,但風險也很大。

 

除了這些主流業務之外,還有一塊業務叫iDen。談起通信制式,國人只知道CDMA、GSM等,卻很少聽說iDen,這是摩托羅拉研製的一種專有網絡,以鏈接快速著稱。曾經給摩托羅拉帶去過不少利潤,但iDen只是2G網絡,在與高通競爭中敗下陣來,在三年內,iDen網絡的主要部署上Sprint將關閉iDen網,使得這項技術成爲了夕陽技術。

 

在摩托羅拉把網絡部門賣給諾基亞西門子時,諾西的人死活不要iDen這一塊,於是摩托羅拉只好自己留着,這次拆分時,iDen網絡部分劃給MSI,手機部分劃給MMI,繼續維持着等待它的死期來臨。

 

陳飛作爲MMI主要方向的開發人員,協助開發Android手機。他時刻關注着公司產品在市面上的反響。在大洋彼岸一年一度的盛會CES展覽上,摩托羅拉推出了一系列重量級產品,如平臺電腦,手機插座等,其中就有陳飛等人的貢獻。

 

摩托羅拉是聘用中國開發人員最深的外資企業,與諾基亞、愛立信等仍主要把中國當做銷售基地相比,摩托羅拉對中國的貢獻要大得多,曾經被比作中國通信技術的黃埔軍校,也正因爲此,陳飛這樣的技術人員對於這個曾經龐然大物的感情更深,人們也更加尊重這個企業,他的問題也才更引人關注。

 

技術復興

最後一節將討論陳飛所在的MMI的技術路線。

 

2008年底,上任不久的掌管手機業務的CEO Sanjay Jha宣佈裁員和進行業務整理,當時國內把重點放在了它的裁員上,很少關心業務整理。以至於一位提前覺察到革新氣息的記者向編輯報稿子時,編輯回答:什麼新戰略?大家不感興趣,只有你打聽出來裁員情況纔是重要新聞,否則就是小事一樁。

 

在當時的國內人士看來,摩托羅拉只不過是一頭將死的巨獸,大家應該關注的是它死亡的過程,並且勾引出讀者嗜血的快感。但摩托羅拉卻並沒有認栽,緩了緩勁兒,又冒出個第二春。如今看來,摩托羅拉革新纔是當時更重要的新聞。

 

下一個問題是:Sanjay Jha做了哪些改變?

1,擁抱智能手機,擁抱Android。

在他最初制定的戰略裏,砍掉了幾乎所有自有操作系統,在智能機方面只做Android和Win Mobile。但到了2009年下半年,摩托羅拉又毅然放棄了Win Mobile,更是在Android上頻頻發力。正是由於這樣的專注,才使得它逐漸走出了困境。

但專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意味着多元化。於是就有了:

2,芯片主流化。

Sanjay Jha最初裁減了零亂的供應鏈,把芯片訂單交給了TI和高通,他曾經是高通的頭兒,轉任摩托羅拉CEO後自然加強了和高通的聯繫。需要說明的是,飛思卡爾曾經是摩托羅拉的芯片部門,後來分裂出去成立了獨立的公司,但兩公司之間一直保持着業務的合作關係。Sanjay Jha上任後斬斷了這種聯繫,一切以業務爲導向,因爲飛思卡爾技術不好,就停止使用它的芯片。

3,追技術最前沿。

但芯片主流化又和多元並存。在手機CPU領域,NviDIA 2008年突然冒了出來,推出了手機CPU,nviDIA在顯卡方面優勢明顯,其CPU對於多媒體支持特別強大。摩托羅拉也沒有固守在當初制定的戰略,而是迅速出擊,採用nviDIA的芯片tegra 2研發了號稱史上最強大的手機,甚至推出了一系列的產品。

4G快來了,比較成熟的4G標準是LTE和WiMax。由於WCDMA和CDMA2000均選取了LTE作爲演進路線,摩托羅拉押寶LTE自然無可厚非。但與此同時,它並未放棄對WiMax的支持,並且一直在研發WiMax智能手機,所用的操作系統也是Android。

“Sanjay重視芯片是對的,他是一個技術流。”陳飛說。在Sanjay Jha的領導下,摩托羅拉部分恢復了當年的氣質:走在產業的最前端,做最酷的產品。雖然它的產品還沒有iPhone那樣的關注度和流行程度,但通過兩年的努力,已經再次創出了口碑。

“當然,摩托羅拉還有着不確定性。”陳飛最後總結說。

 

這種不確定性來自兩方面,一是摩托羅拉的惰性。長久以來,摩托羅拉總是以技術底蘊深厚,設計精良著稱,但它的設計速度實在慢得可怕。當年它推出了不少精品手機,卻被總是生產方頭方腦千篇一律的手機的諾基亞打敗了。Sanjay Jha來了之後將速度提了上來,但一旦懈怠,由於組織效率的緩慢,是否又會落後?現在還不確定。


二是競爭對手的壓力,與人們認爲的相反,陳飛認爲,這種競爭壓力並非來自於傳統的手機巨頭如諾基亞、三星、LG,摩托羅拉已經用技術和這些手機廠商做出了區隔,摩托羅拉真正的對手還是蘋果,以及來自臺灣的HTC,前者代表了未來的消費觀念,而HTC代表了沒有包袱的新生代企業,反而是那些通信巨頭們因爲歷史包袱太重,想要學會智能機的規則還需要花時間,當它們覺醒的時候,可能已經晚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