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S去中心化的社會實驗和MATRIX的去中心化實踐對比

EOS的主網上線後,由BM提出的“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實現無政府狀態自治的社會實驗”已經正式開始。

BM曾在多個場合闡述自己的理念,他希望能找到一個保護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由市場。這個市場的形態是某種社區治理體系,其中沒有什麼過於強大的個體,規則是穩定、可預期的。

BM還認爲比特幣、以太坊或EOS都需要建立一個可糾正未授權交易的系統,以防止主觀化或者模棱兩可的情況。但他並不認同比特幣那樣的“鏈上弱中心”的監管模式,這種模式下由社區信任的個體組成管理小組;他也不認可“鏈上監管”模式,由持幣用戶投票進行事務決策,他覺得“一幣一票”實際會造成財閥統治。

他認爲之前的區塊鏈項目,無論是基於POW還是POS共識機制,都無法滿足性能需求, 且“代碼即法律”的理想也不大可能實現。尤其考慮到人治、影子政府和礦池中心化等共識機制缺陷帶來的漏洞時問題就更爲突出了。

於是我們看到,EOS的解決方案是要求社區組織建立一套規則,其不同於其它區塊鏈平臺的中心化管理體制,並使用區塊鏈技術來執行客觀、可認證的合約;同時引入仲裁員來主觀評估非確定性的合約。

這個思路反映到共識機制的設計上,就是EOS的超級節點、石墨烯技術等等。不得不承認這種創新設計在吸引社區資源上有着很好的放大效應。EOS試圖通過數字化的監管來解決人們的問題,這種監管體制包括憲法(block.one)、行政(超級節點)和司法(核心仲裁論壇)等部門,結合鏈上和鏈下監管,來找一個去中心化的平衡點。

然而EOS呈現出來的並不像BM設想的那樣是“去中心化”的治理方式。上線不到一個月,已經有很多挑戰衝擊着這一理念,例如:

  1. 最近核心仲裁論壇發佈“緊急措施保護令”,要求超級節點禁止處理27個不同錢包地址的交易,但未說明原因。此前,超級節點也一致決定封鎖7個涉嫌盜竊行爲的賬戶。這種措施可能會頻繁應用,也沒有預告。那麼誰能說這種信任裁決的結果是絕對正確的呢?

  2. 超級節點是整個機制中的關鍵環節,但選舉超級節點的流程卻存在許多明顯的問題。例如交易所藉助自己大量的用戶構成的龐大票倉來投票或送票,但當選後卻對參與EOS的治理毫無興趣。投票過程明顯是中心化的。Bitfinex獲得的過半選票來自於4個投票聯盟,而EOS紐約的過半得票僅僅來自於20位投票者。

  3. 還有消息指出至少幾十個超級節點假裝在使用自有服務器來生產區塊,但實際上仍在使用谷歌、阿里巴巴、亞馬遜等公司的雲服務;這與去中心化的設計背道而馳,也增加了EOS被對手絞殺的風險。

反對者認爲,這些問題意味着EOS根本不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仲裁論壇和超級節點的權力過大;共識機制的設計基於“人性本善”的假設,現實中這一假設很難成立。EOS的競爭對手,人稱V神的評論認爲,EOS的21個超級節點並不是21個不同的實體,它們之間的關係盤根錯節,導致財閥統治。

起碼到目前爲止,EOS既沒有展現出穩定的算力支持,也沒有保護“公平”這一區塊鏈最重要優勢的有效手段。

但如果我們跳出這些項目進一步思考:難道區塊鏈真的無法平衡性能和安全?一定需要事後可逆轉交易的人治規則?完全的去中心化是僞命題嗎?

按照技術發展的規律,這些問題的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隨着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我們可以確信這些問題會逐漸迎刃而解。但新的問題是,能不能加速解決這些問題的進程?

我們相信,區塊鏈這種基於互聯網而生的事物,如果用互聯網最先進的生產力賦能,輔之可以充分釋放其效能的共識機制設計,一定能大大緩解現有很多項目在不可能三角中的掙扎。

MATRIX的共識機制設計可能給出了一個最優解。它是一系列先進生產力技術的深度融合:AI、區塊鏈代表的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以及之前區塊鏈共識機制設計的優點集大成。

該項目包括:基礎主鏈、人工智能、安全防禦、系統應用,和對用戶與開發者同樣友好的區塊鏈操作系統。不同於那些主要爲AI行業服務的AI區塊鏈項目,MATRIX實實在在將AI的能力應用到了區塊鏈自身的各個層面,MATRIX強大的核心團隊則爲這一項目的落地實踐提供了有力保障。

團隊裏有很多學者,諸如:美國一流的人工智能教授,在國際大賽兩次登頂,也曾爲高鐵設計人工智能預警安全方案;一位頂級的芯片設計專家,主導設計過中國首款WIFI芯片,還設計了遼寧號航母的通信調度系統;一位頂級的礦機和芯片科學家,負責過美國性能最高的DSP處理器的數字加速協處理器,還是三星半導體和AMD重要項目負責人。

MATRIX的共識機制是基於自身團隊的技術基礎設計而成的。簡單來說,這個機制是是在AI的幫助下,逐級產生的“超級節點+POW”機制,兼顧了去中心化、性能和安全性。

1) 去中心化方面,該機制通過人工智能聚類算法隨機產生32個超級節點,其中21個隨機成爲挖礦節點,另外11個作爲監督節點。

具體實現是:滿足系統要求的硬件指標的節點可成爲主節點,同時使用1萬個MAN代幣就可參與超級節點的競選;一小時的選舉間隔讓每個底層主節點都有機會成爲超級節點,參與挖礦和監督工作。

主節點由人工智能的聚類算法分爲32組。每個組內,由主節點的計算結果隨機產生出1個超級節點。這樣既具有一定的隨機性,每個選舉週期都更換分組,避免像EOS的財閥統治和串通;又儘量讓更匹配相近的節點成爲同組,在超級節點不能提供全部算力而進行逐級分發時,下級節點可以更好的處理同一任務。

負責挖礦的超級節點並非像EOS依次打包交易,而是使用隨機且公平的POW機制進行算力競爭。監督節點的投票可以做出最終的區塊生成調整和監督,但正常情況下,這些監督節點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也不會發起有着固定成員的仲裁委員會。

2) 性能方面,MATRIX目前已經可以實現1000~2000TPS,實驗室環境下能實現5萬TPS。目前VISA的性能是2.5萬TPS左右,所以5萬的TPS足夠滿足落地應用的需求。理論上可以到達百萬TPS級別,但受制於現實中的帶寬瓶頸所有項目都無法實現這一目標,所以很難將這些結果與其它項目橫向比較。

MATRIX是基於人工智能的Hyper Pow共識機制達成高併發的效果,整體架構是路由器模式。

image


需要的算力可以逐級分發,既保證了算力的穩定輸出,也避免了超級節點可能存在的性能不足或腐敗等問題,像EOS這樣的系統需要強大的超級節點來保證性能,所以難以避免此類問題。

3)安全性方面,首先MATRIX具備黑暗守護機制,每個節點都可以監督超級節點(包括挖坑和監督節點)。這是類似於“朝陽羣衆”的設計,利用民間監管來對抗腐敗被認爲非常有效。一旦發現有超級節點作惡,底層節點就可以舉報,並由通過全網共識機制判斷舉報的可靠性。如果舉報屬實,舉報節點還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

另外,還有基於人工智能的形式驗證技術,可以理解爲區塊鏈的殺毒軟件。在智能合約的形成過程中,該技術會主動去發現代碼與合約漏洞。同時還能生成對抗網絡,通過不斷的自我攻擊來發現是否存在系統漏洞。

4)作爲激勵,主節點參與競選抵押的代幣還可以享受到3%年化的利息。負責挖坑的超級節點會享有大量的挖坑獎勵和少量參與獎勵;負責監督的節點也會獲得等量參與獎勵。當挖坑節點提供不了的算力由本組內下級節點支持時,出力的底層節點也會分享到相應的獎勵。

MATRIX本身在軟硬件的結合、人工智能的利用和輸送、區塊鏈應用的開發和扶持等方面還有很多精妙的設計。僅從共識機制這一點,已經能看出它是切實將人工智能融入到區塊鏈網絡系統內,去彌補去中心化和性能間平衡的問題。雖然整個項目還未達到盡善盡美的狀態,但這代表了正確的方向和趨勢,值得關注它的進一步發展。

查看英文原文:[https://medium.com/@matrixainetwork/eoss-decentralized-social-experiments-and-matrix-s-decentralized-practices-a53d9f05667f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