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的演變(二)

書接上文,老唐的第四篇涉及的知識比較多,有點燒腦,所以消化吸收花了點時間。現在我們先從第三篇開始講起。

第三篇:【重磅】從格雷厄姆體系分叉後的巴菲特選股祕訣

文中指出巴菲特致力於尋找,每年只需少量再投入就能維持正常運行,併產生穩定利潤的企業。只有這樣,企業產生的利潤才能變爲實實在在的現金。

如何才能找到這種企業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順着ROE(淨資產回報率)指標去尋找。巴菲特說:“我選擇的公司都是淨資產回報率超過20%的企業。”當然並不是讓大家看見ROE大於20%的股票就買入,這只是好股票的標準之一並不是唯一標準。

找到巴菲特口中的好企業,關鍵是在研究企業時解決三個問題:

①這家公司銷售什麼商品或服務獲取利潤?

②它的客戶爲何從它這裏購買,而不選其他機構的商品或者服務?

③資本的天性是逐利。爲什麼其他資本沒有提供更高性價比的商品或服務,搶佔它的市場份額或利潤空間? ——更高性價比,即可以是同樣質/數量+更低售價,也可以是同樣售價+更高質/數量。

其實以上就是判斷企業是否具有“護城河”的過程。你一旦有底氣答完這三題,那就基本瞭解了該企業的盈利源泉。是馬是驢心中有數。

第四篇【解密】不談玄之又玄的“道”,老唐一文說清估值“術”

第四篇是作者老唐的個人投資總結。首先他是一個堅定的價值投資者,堅持分析企業、瞭解其內在價值的投資道路。認同巴菲特所說的估值原則:任何股票、債券或企業的價值,都取決於將資產剩餘年限自由現金流以一個適當的利率加以折現後所得到的數值,它是評估某項生意或者某項投資是否具有吸引力的唯一合理方法。

不過作者認爲在計算自由現金流的折現之前,還要經過一個判斷企業“成色”的過程,總結爲如下流程圖:

自由現金流定義:

只有經過一系列考察,確定該企業是在自己能力圈內後,才能着手計算自由現金流的折現。因爲在能力圈外的企業,根本就不是你的菜,還是不要浪費時間較好。

他個人的估算公式很簡單:

如果三年後的自由現金流:x,無風險收益率:y(可以參照國債的收益率),折現率:z。

企業估值爲:x/(z-y),爲了抵消估算誤差,還要預留安全邊際,所以再除以50%,即:x/2(z-y)。舉個有數字的列子:

你估算一家企業三年後的自由現金流爲:180W,現在市場上無風險收益率爲4%,設置折現率爲:10%,那企業的估值爲:180/2(10-4)=1500w。如果現在企業股票價值低於1500W,你就可以買入,否則就觀望別動。

公式中最關鍵也最難琢磨的是:三年後企業的自由現金流。這個數值就算是企業ceo都無法準確預估,更沒有公式可以從財務報表中計算出來,只有不斷收集企業資料,瞭解最新動態和發展計劃,才能日拱一卒接近“真相”。還要記住我們估值只需確定範圍,不求精確。追求模糊的正確,而不是精確的錯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