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風雲

互聯網時代,智能設備普及,從金融行業來說,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就能得到各種便捷的金融服務,包括消費、支付和信貸、甚至理財等金融服務。至此,在物聯網大潮下,傳統銀行服務正悄然轉變,以人工智能爲代表的創新技術,對金融業影響深遠,圍繞客戶服務創新顯然已成爲全球銀行企業的首要目標,從網點智能化升級到智能投顧,再到後端的構建了線上線下多維服務體系,推動一個全新的智慧金融時代到來。

網點智能化升級

銀行業在加大技術投入,對網店進行智能化升級,加大部署智能櫃檯,優化網點人力資源配置,同時,提升科技人才佔比。招行可視櫃員機對櫃面業務分流率高達87.64%,中行引入智能櫃檯服務,截至2018年6月31日有9927家網點已投產智能櫃檯,網點覆蓋率達 93.6%,這主要得益於2016年中行智能櫃檯在深圳試點成功,於2017年啓動全國推廣。

農行推廣新一代超級櫃檯,減少人工業務辦理和人工授權。工行大力推廣網點智能服務模式轉變,截至 2018 年6月末,已完成智能化改造網點15318 個,比上年末增加 421 個。在科技推動下,銀行業積極擁抱金融科技,極探索網點數字化轉型。

智能投顧

以人工智能爲核心的智能投顧在全球爆發,機器人替用戶理財成爲新趨勢。通過數字化平臺,提升理財金融服務效率,這一模式起源於美國,伴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日益成熟,智能投顧的規模呈現高速增長態勢,Statista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智能投顧管理資產高達2264億美元,同比增長77%,到2022年,這一規模將高達約1.4萬億美元。

以人工智能爲核心的智能投顧得到迅猛發展,美國智能投顧市場,先鋒基金高達1000億美元的規模領跑。儘管國內發展較晚,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傳統金融機構也在紛紛跟進,意識到爲用戶提供智能投顧服務的重要性,傳統機構憑藉客戶資源優勢,是智能投顧的核心力量,主導這一全新的財富管理模式。

招行、中行和農行等相繼推出相關智能投顧服務,銀行業積極探索和推進得到快速發展,物聯網高級顧問楊劍勇表示:國內第一家推出智能投顧產品的銀行是招行,旗下智能投顧摩羯智投截至2018年6月31日,累計購買規模超過116億,成爲銀行業探索智能投顧市場領先者。

招行其利用AI、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對“摩羯智投”的相關功能不斷升級和迭代,以此提升客戶體驗,包括利用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推出顧問服務機器人,提供人機對話服務。此外,中行採用採用大數據技術強化智能風控體系,推出全新的能投顧產品中銀慧投,在中期報表中披露,截至6月31日,智能投顧銷售額達到40億元。

服務

銀行業依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對核心流程、服務及產品進行改進,提升了客戶體驗,通過數字化和移動化,使得服務流程更加簡單和快捷,不僅降低銀行業的運營成本,也能提升服務效率,並結合數據分析能力,更好地量化金融風險,也能提高信息的安全。

提升大數據處理能力,例如招行在風控智能化方面,其天秤系統用於欺詐風險控制,綜合客戶設備、環境、交易對手等幾十個維度,2000多個變量,實現30毫秒內風險決策和億級數據計算能力,達到百萬分之一量級的資損水平。同時,憑藉大數據處理能力,每天天處理消息數量平均達到324億條,提供了更強大的營銷、風控和客戶服務的智能化支持能力。

還有工行基於監控雲打造完整的雲+ 端智能防控體系,爲客戶賬戶交易和資金安全提供全方位、智能化安 全防護,推進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手段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在貸款服務中,依託大數據等技術,可實現10分鐘審批,最快60秒到賬,額度最高30萬,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用戶就可以實現“幾秒鐘”得到服務和貸款。

交行在金融科技實踐中,運用AI和大數據等技術 ,推動千人千面財富管理服務創新 ,不斷提高個性化客戶服務能力 。此外, 還在智能客服 、精準營銷 、線上線下一體化 、風險監測等領域積極探索。

並啓動了系統智慧化轉型工程,以數字化 和智慧化爲核心,例如在智能風控上,交通銀行運用圖模型等數據挖掘技術 ,結合深度學習 、神經網絡等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智能化風險預測和風險綜合評價的風險監測模型,基本實現風險監測報告自動化和突發風險事件早預警 、早判斷 、早處置、有效識別各類欺詐行爲,全面保障客戶資金安全。

最後鄭州不孕不育×××:http://jbk.39.net/yiyuanzaixian/zztjyy/

移動互聯網時代,銀行經歷了由網點規模到電子智能銀行的轉變,到物聯網時代,開始邁向智慧銀行升級轉變,與科技的融合,利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通過物聯網等技術,把數據連接起來,通過數據來分析客戶,或者說感知客戶的需求,並對流程上的優化、設計、改造,爲客戶能提供更加豐富、便利、定製化的產品和服務,使“以客戶爲中心”的服務戰略得以實現,並助力普惠金融發展。

作者系物聯網高級顧問楊劍勇,網易最佳簽約作者,致力於深度解讀IoT和AI等前沿科技,基於對未來物聯網洞察和對趨勢判斷,其觀點被衆多權威媒體和知名企業引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