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是一個發現自己過程

大家好,歡迎來到微極簡家族,每天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今天是2019年1月3日,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砰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


這是一本關於整理的書,是專爲“想要整理,卻還沒整理完的人”準備的,它會告訴你“完全徹底的整理方法”。作者進一步闡釋了“怦然心動”的意義,更詳細地講解了“心動整理法”的要義,教你如何做出“心動選擇”,清除家中不必要的雜物。並具體針對客廳、廚房、衛生間、壁櫥等場所講解了詳細的整理方法。領悟整理時一個發現自己的過程,在整理中喜歡上自己,通過整理清除負能量,給我們帶來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本書作者近藤麻理惠,5歲開始整理,19歲成立了整理諮詢公司,30歲當媽媽的時候整理課程開到了海外,還被評選爲“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近藤麻理惠在書中告訴我們:

001 整理是面向自己的行爲,打掃是面向自然的行爲。

“打掃”和“整理”是一對容易混淆的近義詞,但其實這兩個詞完全是兩碼事。如果沒有搞清楚這一點,想要把家裏打理得井井有條、一塵不染,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首先,兩者針對對象不同,整理的對象是物品,而打掃的對象是污垢。整理是通過讓東西發揮作用或將其收納起來使房間變得整潔,而打掃則是通過清理污垢、掃除灰塵來使房間變得整潔。

家裏的東西越來越多,胡亂擺放,這100%是你自己的責任,如果不是一個勁的買東西,又不懂得如何把東西妥善放置,東西是不會堆積的這麼誇張的。而且因爲不懂得物歸原位,房間裏又變得亂糟糟的,也就是說,之所以會“不知不覺間滿屋子盡是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總之整理是可以說是一種面向自己的行爲。

與之相對的,“不知不覺間就沉積起來”的則是污垢,灰塵等污垢漸漸沉澱堆積起來,可以說是一種“自然法則”,也就是說,打掃是一種面向自然的行爲。

整體需要你判斷每個物品是否有留下來的價值,並把它放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中,所以在整理過程中,思考是必須的。而打掃就只需要動手,就算不用心也是能做到的。所以整理是一種內心的調整,打掃則是一種內心的清理。

到年底打算把家裏清掃一番的時候,請在開始大掃除前先把集中整理做一遍,如果沒有作整理就開始打掃,那麼就算打掃完了也稱不上是真正的整潔。

002 什麼是“砰然心動”。

所謂的的怦然心動並不是並不單是“令人陶醉”,“招人喜歡”“使人心跳加快”這樣一種簡單的魅力。樸素的設計傳遞出來的“安心感”,功能豐富的“便利性”,說不出的“融洽適合”以及在生活中“發揮作用”等這纔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的讓人怦然心動。

如果是因爲心動捨不得扔,但又穿不出門的衣服,那麼當做家居服穿是最好的選擇了。同時,要用讚賞的眼光重新審視那些“雖不讓人心動卻用得上”的東西,因爲,真正的必需品肯定是讓自己幸福的東西。

003把家變成美術館那樣的“心動空間”。

那些吸引人的物品,他們的魅力基本都具備三大要素,分別是物品自身的美觀程度(先天的魅力),人在物品上傾注的感情多少(後天的魅力)以及這件物品有多長的歷史和多大的磨損度(經驗值)。

對於那些缺少心動感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所缺少的主要就是色彩。理想的情況是把窗簾或牀單的顏色換成自己喜歡的,或者是在牆上掛上自己中意的畫作,然而很多時候這些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那麼更加方便的辦法是用花朵來點綴房間。

同時,與其住在沒有心動物品的光禿禿的房間裏,不如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堂堂正正的擺放出來,這樣的房間纔是最理想的居住環境。

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家裏整理出一個自己做主,放滿心動物品的“心動專屬空間”吧,如果實在是沒有專門的房間可用,那就在壁櫥的一角放上自己喜歡的藝人的照片或是賞心悅目的卡片做裝飾,效果也是一樣的。

一邊生活,一邊讓自己的身邊的東西沾染上回憶,這纔是想要的活法,獨處帶給我美好記憶的東西,遠遠比不過與重要的人相處時留下美好回憶的東西,物品就是每個人的化身,就算物品消失了,回憶卻永遠不會消退。

記住:真正的整理並不是要你否定過去的自己,而是叫你認清當下的自己。你認爲呢?期待你的留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