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我們的親眼所見並非爲真?個案研究

我們的親眼所見並非爲真?個案研究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心理學信息消費者的原則是:個案研究和見證作爲評估心理學理論和治療的證據是毫無價值的。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在一個理論,在某個人身上驗證成功了,這個人符合了,也不能代表這個理論是正確的。這時候,針對這個理論,只有這一個人的研究是毫無價值的。

因爲個案研究和見證敘述都是所謂的“孤立事件”,缺乏必要的比較性信息,不能證明某一特定的理論或療法更優越。

這在媒體心理學領域是一個慣用的套路,脫口秀節目和通俗心理學圖書中充斥着基於作者臨牀經驗的心理學理論。而且在我國,關於江湖郎中的騙術也屬於個案研究,江湖郎中總能找到一些病人願意爲他們做見證,這些病人總是發自內心地告訴別人,他們自己的確認治療中獲益匪淺。

而只有當我們收集的證據排除了其他可能的解釋時,科學才能進步。

個案研究做爲一種孤立現象,也屬於一種鮮活性例子。因爲你聽別人說的就好像是真的一樣,或者你親眼見過,所以你的行爲受到了鮮活性例子的影響,這就是鮮活性效應。

當面臨問題解決或決策情景的時候,人們會從記憶中提取與當前情景有關的信息。人們傾向於利用更容易獲得的、能夠用來解決問題或做出決策的信息。對可獲得性造成強烈影響的一個因素,就是信息的鮮活性。

有很多人,看到一個大學生畢業之後去幹“原本他做爲大學生不應該幹”的職業,所以認爲上大學無用。

尤其是前幾年的北大中文系的陸步軒畢業之後賣豬肉,新聞一爆出,引起了巨大影響,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學無用與讀書無用論在人們心中更加根深蒂固。

在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乘飛機出行的人數銳減,因爲人們害怕飛行。當然,人們還要繼續外出旅遊,而不是待在家裏。他們只是改爲其他方式出遊——大多數情況下是自駕遊,雖然統計學告訴我們自駕遊要比飛行的死亡率更高。

人們都有這樣一個傾向:即使能夠獲得更爲精確的信息,人們的判斷也常常受到某個突出例子的影響。

儘管見證證據在檢驗理論時是無用的,但心理學研究指出,由於鮮活性效應,這類證據經常被人們過分地倚重:對於更爲生動、並因此在記憶中更容易提取的證據,人們更相信這些見證證據。

對大多數人來說,見證證據就是一種格外生動和鮮活的信息,因此,人們在驗證某一個心理學主張的合理性時,會過度依賴這類證據。事實上,理論主張是否合理,是不能用見證敘述和個案研究的證據來判定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