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招防頸椎間盤突出

勿做長期低頭族

都市人經常機不離手,不知不覺成爲低頭族,加上大多數要長時間案頭工作,日積月累,可會有頸椎間盤突出的後患......

一向工作至上的80後陳小姐,每日返工都埋首於電腦鍵盤上工作,放工後,她習慣玩電話來輕鬆一下,有時一玩就個多兩個小時。數個月前,她有手麻痹的症狀,初不以爲意,漸漸並伴隨嚴重的頭痛,影響工作效率,她只好接受檢查,結果被發現有一節的頸椎間盤突出。

什麼是椎間盤突出?

正常的脊骨,頸椎位置成一個S 形向前,胸椎向後,腰椎向前。「正常的脊骨應該彎線,有個天然的弧度對抗地心吸力以作爲卸力系統,亦由於這個天然的弧度,每一節骨之間由軟骨連接,軟骨中間包含70% 的水份,爲關節提供吸震功能。」

每一節骨中間都有一些神經線,頸的神經線延伸手部,有些會在頭部。現時,大部分都市人有俗稱電腦頸的問題,即指頸的弧度前傾,頭的重心向前,最低頸椎位置的軟骨承受較多壓力,漸漸地將軟骨夾扁,一段時間後,骨與骨之間發生摩擦,骨頭邊緣被磨尖,形成退化或骨刺。軟骨含水分和氣體,每當受壓、受『Chok』,軟骨向外『唧』了出來,稱爲椎間盤突出,使旁邊的神經線受壓。

爲何頸椎間盤突出愈來愈普遍?

天氣寒冷,人不其然會縮起膊頭爲頸部保暖,頭自自然然前傾,長此下去,關節承受的壓力增加,肌肉亦長期處於收緊的狀態,頸肌肉長期收縮,造成抽筋,每每做一些快速的動作,如打噴嚏、搬重物等,好容易拉傷附近的肌肉和韌帶,引發椎間盤突出。

事實上,由姿勢問題引起的椎間盤突出,早期徵狀只不過是肌肉繃緊,嚴重時頭部向左右轉動的活動幅度減低,正常人頭部可以旋轉180 度,但長期做低頭族,關節受壓,旋轉幅度便減低。其次是每當向上望時變得困難,頸椎後面的肌肉帶點腫,用手會摸到後頸椎骨部突起,這正是頸椎弧度變直及軟骨受壓的結果。「由於軟骨受壓的幾節延伸至手部,故早期的症狀會有手麻痹,早上起牀時手活動能力較差,如無法提高,手麻痹持續,肌肉會萎縮,兩手臂不一。」除了頸痛、手麻痹外,還會有頭痛,又由於痛會令人緊張、睡眠質素下降,有些或引起高血壓、頭暈、耳鳴。

4招防頸椎間盤突出

轉換姿勢:寒背姿勢、經常低頭玩電話,造成脊骨弧度不自然,建議每20 分鐘左右把頭擡起來轉動頭部,或乘機改變使用手機的姿勢,如用另一隻手用電話,都有助減輕頸部承受的壓力。

多做拉筋:維持同一坐姿半小時後,便要改變姿勢,站起來或離開座位,做些伸展動作放鬆肌肉和關節。

補充水分:身體水分不足,導致椎間盤缺水,容易出現關節毛病。加上軟骨的水份有吸震作用,水份不足吸震能力下降,自然容易拉傷,因此要飲足夠的水。

注意枕頭:伏臥會令頸肌肉容易拉扯,面部受壓時亦會增加頸椎間盤的壓力,仰臥或側臥可避免頸椎間盤受壓。

伸展小動作

手指放在下巴輕力向後推,幫助放鬆上頸肌肉,改善頭部前傾的問題。

頭緩緩拉向右方,還原後再拉向左方,伸展肩頸肌肉。

挺起胸膛,雙手屈曲向後拉,伸展胸肌和鍛鍊背肌,預防寒背。

很多人把中風與頸椎間盤突出混淆,其實頸椎間盤突出的問題,頸位置有痛,頸活動幅度受影響,手麻痹增加,但中風患者,頸部的轉動不會造成麻痹和痛。當然,中風是嚴重疾病,有懷疑要立即求醫,由醫生判斷。「有一點要留意,年紀大,患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管較硬及較窄,如欲透過按摩改善頸緊膊痛問題,血管被按壓後有機會引發中風,所以不要隨意被人按摩頸部。

我是坐診中醫師,每天分享中醫健康養生知識,歡迎關注、轉發、點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