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纏身易卡痰、臉油膩, 吃對食物都退散!

話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氣」可說是現代人健康大敵之一,許多疾病都是由體內溼氣太重引起。在《華人健康網》5914呼叫醫師中,有網友提問:「體內溼氣太重該怎麼辦?」人體經過秋涼、冬寒、春溼,體內不免累積許多溼氣,該怎麼去除?讓中醫師爲您解答。

溼氣困滯部位有差別,6大症狀詳解析

當體內溼氣過重時,中醫稱爲「溼邪」,溼邪容易導致氣血不暢通,除了會讓人覺得身體沉重、沒精神、睏倦沒力、頭部昏沉,或是頭臉部比較油膩、卡痰外,當溼氣困滯在不同的地方,也會產生相應的不適症狀。

1.溼在四肢:容易感覺四肢沉重。

2.溼在腸胃:腸胃容易悶脹、比較沒有食慾,大便稀稀糊糊或比較黏膩,容易黏在馬桶上衝不掉,有些人甚至會出現腹瀉的症狀。

3.溼在關節:關節寒溼容易腫脹、疼痛,處在潮溼環境時會更加不舒服,因此有些人的關節像氣象臺一樣,下雨天會特別疼痛不適。

4.溼在皮膚:當溼氣困滯於皮膚,皮膚容易浮腫或誘發皮膚疾病,如許多人夏天容易出現溼疹、汗皰疹等皮膚問題。

5.溼在女性:女性若體內溼氣重,容易產生像是白帶多等婦科問題。

6.痰溼:當體內的溼轉成更濃稠的痰溼,這些人會常覺得口中有痰,一直想清喉嚨。痰溼過重時形成痰溼體質,也容易造成肥胖。

體內溼氣重時,不一定每個症狀會都出現,一般有出現上述2~3種症狀就有可能是溼氣問題。中醫會結合舌診與脈象診斷體內溼氣,溼重時舌苔表現多數會比較厚,依溼氣程度的不同,舌苔的厚度也會有所不同。

體內溼氣怎麼來?3大原因全解析

體內溼氣重引發的症狀如此多,不過這些體內的溼氣,究竟是從哪裏來的呢?中醫師葉濡端表示,溼氣的累積的原因, 一般可分成以下3個層面瞭解:

原因一:飲食習慣:飲食上的不當很容易造成水溼的累積

(1)不良飲食習慣:飲食不節制、暴飲暴食,或是飲食常過飽或過飢,長期下來容易損傷脾胃功能,當脾胃虛損無法正常代謝,體內就會累積多餘的水溼。

(2)過度寒涼飲食:喜歡吃生冷寒涼飲食,像是夏天喝太多冷飲、冰涼瓜果、生菜,也會損傷脾胃陽氣,導致體內寒溼。

(3)喜歡吃油膩、甜食、重口味等肥甘厚味的食物:通常油膩、不好消化、太甜的食物,都容易造成腸胃負擔、阻礙腸胃功能,使人體產生痰溼。此外,愛吃過鹹、重口味的食物,也容易使水溼淤積在體內,導致水腫等問題。

日常飲食中利溼食物如:綠豆、紅豆、薏仁、蓮藕、冬瓜等

改善方式:

(1)適當食用利溼食物:利溼就是讓溼氣從小便排除,日常飲食中利溼食物如:綠豆、紅豆、薏仁、蓮藕、冬瓜等;中藥材如車前子、車前草、白茅根、荷葉等,可煮成茶飲飲用。

(2)食用辛溫食物:辛溫食物、藥材可以幫助發汗,藉此排除多餘的溼氣,食物可加些生薑,或是喝一些生薑茶、肉桂茶;中藥材藿香也是常用的化溼藥。

不過,辛溫食物對體內溼熱的人較不適合,溼熱體質的人容易口乾、口苦、大便黏、舌紅、舌苔黃等,這時就要用清利溼熱的方式除溼,可以吃一些薏仁湯、冬瓜湯,或是玉米鬚茶、白茅根茶等。

(3)調理脾胃的食物、藥材:可以改善脾胃虛弱造成的溼氣,像是芡實、茯苓、山藥,或是大家常聽到的四神湯,就有助健運脾胃又去除溼氣。

原因二:生活習慣:現代人很多都少運動,少運動容易累積溼氣,長期缺乏運動或是過度操勞、休息不足,容易產生氣虛體質,影響身體代謝溼氣的能力。

改善方式:

(1)多做運動:透過運動適當流汗,有助排除體內溼氣,再加上運動能提氣,提升體內陽氣也有助排溼。

(2)適當的SPA、三溫暖: SPA、三溫暖也能排除體內溼氣,但切記避免在溫泉中泡太久,過度發汗也會傷體內津液,有心血管病史者不宜。

(3)穴位按摩:平時也可多按摩一些穴位,幫助除溼,如陰陵泉穴可健脾利溼,豐隆穴可除痰溼。

環境的潮溼,例如下雨天淋雨,梅雨季節環境潮溼,或有的人的居住環境潮溼,外溼容易入侵人體。

原因三:環境:中醫講溼氣的產生,分內溼跟外溼,外溼就是指外在的溼邪侵犯人體,例如下雨天淋雨、梅雨季節環境潮溼,或是居住環境過於潮溼。中醫認爲外在環境潮溼會使人體產生溼氣,甚至還會跟體內的溼氣糾結,產生更多病症。臨牀上也曾遇過長期工作需出入冷凍冰庫的患者,因此而產生寒溼病證。

改善方式:避免生活環境太潮溼、定期除溼,保持被褥乾爽、定期曝曬;另外睡冷地板,容易傷體內陽氣,加重寒溼。

水溼代謝與脾、腎、三焦有關脾腎調理好助祛溼利水

中醫理論裏,水溼的代謝與脾、腎、三焦的功能有關,因此體內溼氣過重時,可藉由中醫診斷是否有上述臟腑的功能異常,來辨證治療,調理脾腎等臟腑功能,並配合祛溼利水等用藥,可以得到根本的治療。

我是坐診中醫師,每天分享中醫健康養生知識,歡迎關注、轉發、點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