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地址管理與子網劃分


         本書講述的是IP地址的管理技術,深入淺出地介紹的IPv6協議。內容包括IPv6的地址管理結構、網絡地址規劃、子網劃分技術、路由問題、組播協議、尋址體系和報頭結構等。本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包含大量網絡配置實例,適合從事網絡協議研究、網絡規劃的人員參考  
 
本人從網上收集的現在只有前四章
 
前      言
       這本書的重要性網際協議(IP)可以看成是傳送語間和數據的協議。不論是語音世界,還是Internet世界,IP地址管理都是網絡工程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IP地址管理也是IP領域中最豐富的內容之一。由於在IP地址管理方面設計的較好,所以Internet已經從當初3臺計算機迅速增長成成千上萬臺計算機,並高效率地用於每天的工作和娛樂。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樣,這本書討論了兩個版本的IP:IPv4和IPv6。目前的Internet使用的是IPv4(網際協議第四版本)。新的網際協議將使用IPv6(網絡協議第六版本)。本書描述了這兩種版本的地址管理策略。儘管有許多書都講述TCP/IP,但沒有一本書能夠像本書那樣深入地討論有關IP地址管理的所有問題。本書是一本綜合性的、中級水平的書籍,主要面對瞭解TCP/IP的基本概念、擁有網絡技術和管理背景的讀者、這些人迫切需要一本有關地址管理的完整手冊。地址管理在網絡世界中非常重要。錯誤的理解將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例如,對於一個大型網絡,地址管理結構設計不好很容易引起組織對整個網絡重新編號。這不僅會引起長時間的停機,而且還會在重新編址階段引起不穩定,這會花掉很多錢。而一個良好的地址管理結構是不需要花費任何代價的,僅需要認真規劃和了解問題。這也是本書的價值所在。本書的內容第1章討論的是IPv4的地址管理結構,這是本書的基礎。類別劃分和子網劃分是IPv4設計的關鍵。瞭解了IP地址,可閱讀第2章,該章講述如何爲網絡建立一個地址規劃。如果你的網絡沒有連接到Internet,或只使用了一些網絡地址轉換(NAT)設備。爲了學習,你可以使用一些私有的保留地址。私有地址將在第3章中詳細討論。如果你使用的是NAT,或想簡單地瞭解這方面的內容,請閱讀第4章,該章將較全面地講解這種技術。如果使用了際將的子網劃分技術。則大部分網絡能夠獲得較好的地址規劃。但由於網絡的數量與主機的數量比例的不平衡,有些網絡需要可變長的子網掩碼(VLSM)。第5章將討論VLSM。 IP的地址管理也是路由的基礎。第6章“路由問題”將詳細講述與地址管理有關的路由問題。與其他的LAN協議相比,IP需要更多的配置。第7章將詳細講述如何通過BOOTP和DHCP來解決這些問題。由於Internet發展速度異常迅猛,工程師們開發了一個新版本的IP協議、叫IPv6。它有一種新的IP地址管理策略。使用這種策略,IPv6能夠實現自動配置、重新編址、在主幹網上進行有效路由等。第9章和第10章將深入討論IPv6的頭結構以及地址管理結構。本書講述的是IP地址的管理技術。要更好地理解本書的內容,需要爲你的網絡分配一系列地址。附錄中將介紹地址管理和登記過程。這本書也說明IP地址管理是IP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內容。隨着Internet的發展和組織需求的變化,IP技術也將逐漸發展。新版本的IP,即IPv6的地址管理將繼續成爲網絡工程建設的重要工具。
目    錄
第1章   地址管理和子網劃分基礎 
1.1   IP地址基礎 
1.1.1   地址的分類 
1.1.2   地址分配方法 
1.1.3   示例 
1.2   子網劃分的目的 
1.3   基本的固定長度掩碼 
1.3.1   掩碼的作用 
1.3.2   掩碼的組成 
1.3.3   掩碼值的二進制表示 
1.3.4   掩碼值的十進制表示 
1.3.5   爲各種網絡建立掩碼 
1.3.6   地址和掩碼的關係 
1.3.7   保留和限制使用的地址 
1.3.8   確定在子網中地址的範圍 
1.3.9   通過一個地址和掩碼來確定子網地址 
1.3.10 解釋掩碼 
1.3.11 保留地址 
1.4   小結 
1.5   常見問題解答 
第2章   爲定長掩碼網絡建立地址管理規劃 
2.1   概述 
2.2   確定所需地址的數量 
2.2.1   查看網絡設計 
2.2.2   需要子網的數量 
2.2.3   每個子網中需要多少個IP地址 
2.3   選擇正確的掩碼 
2.4   獲得IP地址 
2.5   爲每個子網計算IP地址空間 
2.5.1   從最繁瑣的方式開始 
2.5.2   工作表 
2.5.3   子網計算器 
2.6   給設備分配地址 
2.6.1   分配子網地址 
2.6.2   分配設備地址 
2.7   爲工作建立文檔 
2.8   小結 
2.9   常見問題解答 
2.10   練習 
2.11   子網劃分表 
2.11.1   A類地址子網劃分表 
2.11.2   B類地址子網劃分表 
2.11.3   C類地址子網劃分表 
2.11.4   子網分配表 
第3章   私有地址管理和大型網絡的子網劃分 
3.1   概述 
3.2   保存地址策略 
3.3   地址管理經濟 
3.3.1   地址歸還申請 
3.3.2   公共和私有地址空間 
3.3.3   我可以使用哪些地址 
3.4   RFC 1918—私有網絡地址 
3.4.1   三個地址塊 
3.4.2   要考慮的內容 
3.4.3   使用哪個地址塊 
3.5   A類私有網絡子網劃分策略 
3.5.1   網絡 
3.5.2   策略 
3.5.3   地址分配 
3.6   小結 
3.7   常見問題解答 
3.8   練習 
第4章   網絡地址轉換 
4.1   概述 
4.2   在路由器或防火牆的後面 
4.3   NAT如何工作 
4.3.1   靜態網絡地址轉換 
4.3.2   靜態NAT是如何工作的 
4.3.3   雙NAT 
4.3.4   靜態NAT的問題 
4.3.5   示例配置 
4.3.6   動態網絡地址轉換 
4.3.7   動態NAT是如何工作的 
4.3.8   動態NAT的問題 
4.3.9   配置示例 
4.3.10   端口地址轉換 
4.3.11   PAT是如何工作的 
4.3.12   PAT帶來的問題 
4.3.13   配置示例 
4.4   使用NAT的優點 
4.5  性能問題 
4.6  代理和防火牆的能力 
4.6.1   分組過濾器 
4.6.2   代理 
4.6.3   狀態分組過濾器 
4.6.4   帶有重寫功能的狀態分組過濾器 
4.6.5   代理服務器與NAT的不同 
4.6.6   SPF的缺點 
4.7   小結 
4.8   常見問題解答 
4.9   參考信息 
第5章   變長子網掩碼 
5.1  概述 
5.2   爲什麼需要變長掩碼 
5.2.1   爲子網分配合適的大小 
5.2.2   會有更多可使用的地址嗎 
5.3   正確規劃的重要性 
5.4   建立和管理變長子網 
5.4.1   分析需要的子網數量 
5.4.2   列出每個子網以及節點的數量 
5.4.3   確定每個子網使用的掩碼 
5.4.4   根據需要爲每個子網分配地址 
5.4.5   路由協議和VLSM 
5.4.6   C類地址的VLSM問題 
5.4.7   解決C類地址分配問題 
5.4.8   基於模板的地址分配 
5.5   小結 
5.6   常見問題解答 
第6章   路由問題 
6.1   概述 
6.2   無類域間路由 
6.2.1   從幾百萬個網絡減少到幾千個網絡 
6.2.2   ISP地址分配 
6.2.3   在網絡內部使用CIDR 
6.3   連續的子網 
6.4   IGRP 
6.5   EIGRP 
6.6   RIP-1必備條件 
6.6.1   與IGRP的比較 
6.6.2   路由更新所帶來的衝擊 
6.7   RIP-2必備條件 
6.8   OSPF 
6.8.1   配置OSPF 
6.8.2   路由更新帶來的影響 
6.8.3   實現OSPF時的建議 
6.9   BGP必備條件 
6.10   IBGP和EBGP必備條件 
6.11   小結 
6.12   常見問題解答 
第7章   使用BOOTP和DHCP自動實現IP地址分配 
7.1   概述 
7.1.1   動態地址分配的作用 
7.1.2   簡要發展史 
7.2   使用這些工具進行地址管理 
7.2.1   BOOTP分組 
7.2.2   各個字段的描述和說明 
7.2.3   BOOTP處理過程細節 
7.2.4   BOOTP服務器中的數據庫 
7.2.5   DHCP是如何工作的 
7.2.6   DHCP特有選項 
7.2.7   DHCP和BOOTP之間的互操作 
7.2.8   DHCP地址範圍 
7.2.9   BOOT協議和DHCP協議的比較 
7.2.10   BOOTP是如何工作的 
7.2.11   DHCP/BOOTP選項 
7.3   BOOTP、DHCP和帶路由的網絡 
7.3.1 GIADDR的作用 
7.3.2 其他被修改的字段 
7.4   BOOTP實現過程 
7.5   DHCP實現過程 
7.6   小結 
7.7   常見問題解答 
第8章   組播地址管理 
8.1   什麼是組播 
8.1.1   IP組播到鏈路層的映射 
8.1.2   加入組 
8.1.3   IGMP 
8.1.4   組播路由協議 
8.1.5   組播主幹 
8.2   組播地址 
8.2.1   臨時和永久地址 
8.2.2   基本分配 
8.2.3   IANA地址分配 
8.2.4   使用TTL的組播地址範圍 
8.2.5   可管理範圍 
8.3   IP堆棧和組播 
8.4   爲什麼使用組播 
8.5   小結 
8.6   常見問題解答 
8.7   參考文獻 
第9章   IPv6地址管理 
9.1   概述 
9.2   IPv6地址管理基礎 
9.3   IPv6地址管理方案的特點 
9.3.1   版本 
9.3.2   流量優先級 
9.3.3   流標籤 
9.3.4   有效數據長度 
9.3.5   下一個報頭 
9.3.6   更多的位 
9.3.7   一種靈活的分層地址組織方式 
9.3.8   減小路由表的大小 
9.3.9   Internet的全球地址和Intranet的局域地址 
9.4   IPv6的優點 
9.4.1   IP地址空間的增加 
9.4.2   對地址管理分層的有力支持 
9.4.3   簡化的主機地址管理 
9.4.4   簡化的地址自動配置 
9.4.5   提高組播路由的可擴展性 
9.4.6   泛播地址 
9.5   未來發展的需求 
9.5.1   多穴地址問題 
9.5.2   6Bone 
9.6   小結 
9.7   常見問題解答 
第10章   IPv6報頭 
10.1   概述 
10.2   擴大的地址管理 
10.3   簡化的報頭 
10.4   更好地支持擴展和選項 
10.5   流和流標籤 
10.6   身份驗證和私有權 
10.7   IPv6報頭 
10.8   IPv4報頭 
10.9   擴展報頭 
10.9.1   逐跳選項報頭 
10.9.2   路由報頭 
10.9.3   分段報頭 
10.9.4   身份驗證報頭 
10.9.5   安全有效數據封裝報頭 
10.9.6   目的選項報頭 
10.10   上層協議問題 
10.11   小結 
10.12   常見問題解答 
10.13   參考文獻 
附錄A   地址分配 
附錄B   管理活動目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