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理解-廣播域和衝突域,廣播風暴,OSI

衝突域:同一時間內只能有一臺設備發送信息的範圍。交換機能縮小衝突域的範圍,交換接的每一個端口就是一個衝突域。

廣播域:如果站點發出一個廣播信號,所有能接收收到這個信號的設備範圍稱爲一個廣播域。

廣播風暴:當廣播數據充斥網絡無法處理,並佔用大量網絡帶寬,導致正常業務不能運行,甚至徹底癱瘓,這就發生了“廣播風暴”。

OSI7層協議:
是實際應用程序之間的接口。
該層是一個轉換器,提供編碼和轉換功能。諸如數據壓縮、解壓縮、加密和解密等任務都與表示層有關。
負責在表示層實體之間建立、管理和終止會話,還X才設備或節點之間的對話進行控制。
將數據進行分段並重組爲數據流。
管理設備編址、跟蹤設備在網絡中的位置並確定最佳的數據傳輸路徑。
提供數據的物理傳輸,並處理錯誤通知、網絡拓撲和流量控制。
有兩項功能:發送和接收比特。
應用層、表示層和會話層屬於上層,負責用戶界面和應用程序之間的通信。傳輸層提供分段、排序和虛電路。網絡層提供邏輯網絡編址以及在互聯網絡中路由的功能。數據鏈路層提供了將數據封裝成幀並將其放到網絡介質上的功能。物理層負責將收到的0 和1 編碼成數字信號,以便在網段中傳輸。


兩主機通信的過程,從發送者(以下簡稱A)到接收者(以下簡稱B),屬於從7層(應用層)->1層(物理層)封裝,然後傳輸到遠端,再從1層(物理層)->7層(應用層)解封裝的過程。
1、 當A打開了QQ這個軟件,相當就到達應用層了;因爲軟件會根據你的操作調動機器底層的硬件工作了。

2、 當A往QQ這個軟件的聊天窗口裏面輸入信息,發出後,QQ會將這個信息保存在本地聊天記錄文件MSGEX.db(一般就保存在QQ目錄下以你的QQ號碼爲文件夾裏)。以某種格式編碼/保存某種信息,這可以理解爲表示層了。

3、 當A打開與B的聊天窗口,輸入信息,按下“輸入”按鈕,用戶的操作就完結了,剩下都是機器自己的操作了。實際傳輸之前QQ會先建立A與B的會話連接,才真正開始傳輸信息/數據(你可以理解借傳輸文件理解:你發送文件給對方,要等待對方按下接收,纔算建立了會話,然後纔開始傳輸。)這算會話層了。

4、 會話建立後,會將A發的信息斬件,如A發送“你吃了飯沒有”?傳輸層將這句話斬成“你”“吃”“了”“飯”“沒”“有”6個數據段,標記號使用的端口號,然後準備發出去。

5、 接上一層,信息還未發出去,這時候在網絡層做路由選路,可以理解爲,從A家出去,可以分別經“聯通”“電信”“移動”3個網絡中的一個再到B家。
網絡層根據路由協議負責選路(根據鏈路質量、帶寬、開銷等方法論)。假設最後選了2條,可能就A->聯通->B發送“你”“吃”“了”3個數據段,A->電信->B發送“飯”“沒”“有”3個數據段。
選路後,這一層要標記IP包頭,包頭主要內容是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使用什麼協議。其中源、目的IP相當於你寄信的時候的收發的地址與郵政編碼,標記出發送者與接收者。而協議相當於這封信到底用什麼語言書寫。(只有保證2端使用同種語言,才能確保通信起來,否則你用英文寫信給大媽,大媽怎麼看得懂呢?)

6、 然後再到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主要是負責同一個子網內的通信的。例如A、B連接在同一臺二層交換機,就屬於同一個子網,那麼數據幀的通信室是不需要通過網絡層的(即三層交換機或者路由器),直接在這臺二層交換機就過去了。這一層打的是MAC地址的幀頭,對於上述通信過程來說,就是爲數據幀打上A的機器的MAC與A的網關的MAC。這一層的工作就完成了。

7、 最後一層了,經過上述斬件、打完各層標籤後的6個數據幀,物理層將他們翻譯文6段0、1表示的比特流,然後通過光纖、銅纜進行傳輸。

8、 當比特流傳輸到了遠端,接着B的機器按照上述的1~7的步驟反方向運行一次即可(即有物理層到應用層)。就是一層層讀取標籤,傳輸給標籤標記着的相應對象,然後摘除標籤,再讀取上一層標籤,直到最後B的應用程序能夠讀到A往應用程序輸入的數據爲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