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藝術】贏了戰役,卻輸了信任

作者:範軍 (Frank Fan)新浪微博:@frankfan7  微信:GetToCloud 

在一次技術演講的過程中,有位聽衆一連串提出很多問題,並在最後發表我當時認爲曲解我本意的結論,我本能的產生防禦心裏,直接了當的說了一句“I Disagree”其實事後回想用詞有點欠妥,其實完全可以其他方式來回應。那位聽衆也許只是想把這個問題弄明白而已。我雖然在氣勢上壓倒質疑的聲音,可其實並沒有讓那位聽衆聽進去我後來的回答,正是逞一時口舌之快,而沒有建立信任關係。


人際溝通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雙方建立信任關係的過程,如果演講者本身沒有很好的建立這種信任關係,演講內容必然不能很好的被接受。在我的學生時代,如果很喜歡某位老師,那門課的內容也相對容易吸收。


其實我們在應對方式以及用詞的選擇上,都是彼時心態的體現。演講者的心態和目的,直接決定了氣場的氛圍。如果心態是開放的,包容的,自信的,那麼迴應提問時的態度和語言也是易被接受的。如果心態是封閉的,防禦的,評判性的,其表現可想而知。這讓我想起一段禪宗故事。

0?wx_fmt=jpeg

說的是蘇軾和高僧佛印談玄論道,佛印問蘇軾,在你眼中看我是什麼?蘇軾心想好好捉弄一下這個和尚,答道:牛糞一坨。同時反問佛印道,在你眼中看我是什麼?佛印卻道:佛陀一尊。蘇軾心中好不得意。回家後洋洋得意向蘇小妹顯擺,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哥哥!你今天輸得最慘!因爲佛印禪師心中全是佛,所以看任何衆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全盡是污穢不淨,把六根清淨的佛印禪師,竟然看成牛糞,這不是輸得很慘嗎?」這雖然是個杜撰的故事,卻很有寓意。


除了在心態和修養上提高外,有沒有可行的實踐方法來更好的處理可能的緊張情況呢?下面是一個簡單的法子,取自 Marshall Rosenberg博士的Non Violent Communication的理念。


   觀察而不加評判OBSERVINGWITHOUT EVALUATING

需要用心傾聽聽衆的問題或見解,不要妄加主觀評判。有時候我們急於想表達自己的立場,而沒能真正明白問題,也沒能探尋問題背後的動機,錯過了和聽衆建立信任的機會。

佛曰Don’tjust do something, stand there演講者不可能在問題過後站在那裏不作迴應,但你的表情和肢體語言透露你自己當時的心態,如果你是真正用心去了解聽衆的所思所想,短暫的停頓並不可怕,能讓你自己和聽衆都能有點空間去思考。或者邀請其他聽衆發表他們的看法。

 

  培養使用正能量的語言和詞彙。

可以表達自己的立場,但不一定直接否定對方。比如表達不同的觀點,可以說I have different Opinion;    This is what I know and it works for me and my clients ; I hear you.  And let’s look at it from a different angle. 

當然在必要的時候,還是需要對某些觀點做簡潔明瞭的迴應,避免產生混淆。

 

如果無法取得共識,暫時擱置。

沒有人能面面俱到,不能回答問題是再正常不過了。如果不能說服對方,也沒有關係。畢竟演講的目的不是贏得戰役,必須有大局觀,着眼於建立信任的關係爲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