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永中看中國軟件業的困局

今天看到消息,由於債主逼債,曾經是國內辦公軟件行業一杆旗幟的永中科技將在一週後破產清算。前些年我還在當記者的時候,曾經用過上網本,當時在 Linux環境下,永中Office是最常用的辦公軟件。我用了一段時間,除了獨特的界面感覺有點不太適應之外,永中Office在運行速度、兼容性等方 面的表現都相當不錯。

過去這麼多年,尚德電力和永中軟件一直是無錫市政府大力支持的“一硬一軟”兩大企業,可是最後的結果呢?尚德電力成爲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光伏企業之 一,創始人施正榮一度還成爲中國首富。而永中呢?雖然無錫市在政府採購正版軟件中給予了大力的支持,雖然給了很好的創業條件,最後仍然落得了如此的結果, 讓人不勝唏噓。

爲什麼永中會落得如此田地?實際上這並不僅僅只是永中的問題,看看與永中同類的其他國內通用軟件,無論是金山WPS、紅旗Red Office,日 子都過得非常艱難。在全球軟件業出現微軟、ORACLE等幾百億美元營收規模軟件巨人的同時,中國的軟件企業卻一直雌伏多年,以至於每次評選國內軟件企業 百強的時候,還要把華爲中興這些電信設備商拉出來遮羞。

中國軟件業和身處其中的本土軟件企業已經陷入困局之中。當然,罪魁禍首是惡劣的外部環境;不過,我們的軟件企業們自己也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第一是忽視知識產權保護。前一段時間百度文庫鬧得羣情洶洶,不也是因爲知識產權的問題。與製造業不同的是,軟件產品雖然價值不菲,卻能夠裝在一張光 盤裏帶走,有了互聯網之後更是直接下載即可。而中國人向來不重視保護知識產權,這也使得軟件產品的開發者很難得到真金白銀的回報。當年求伯君開發出第一代 WPS的時候,全國人民都在用WPS,可是又有幾個用戶給金山付錢?這樣一種惡劣的環境使得國產通用軟件無法發展壯大。相對來說,企業級軟件雖然也存在隱 瞞用戶數、多用功能少付錢的情況,但是相對來說盜版就會少很多,這也使得用友金蝶等本土的企業級軟件廠商的發展還算是不錯,但是也遠遠沒有達到本土製造業 那樣的成功。很多本土軟件企業也要捫心自問,自己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又有多麼重視?自己在開發軟件的時候是不是也在大量使用盜版的工具軟件?自己對關鍵軟 件產品的知識管理是否到位?是否有明確的源代碼和版本管理流程和制度?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恐怕還是要打個問號。

第二就是不注重生態圈的建設。很多本土軟件企業仍然是程序員的思維模式,認爲只要把產品做好就萬事大吉,而不去考慮生態圈的問題。而實際上,軟件業 的玩法早就已經變了。當年,微軟之所以能夠在操作系統上擊敗IBM等豪強,很大程度上是因爲微軟培養了一大批“粉絲”也就是應用軟件開發者,他們基於微軟 的Windows操作系統平臺開發了大量的第三方軟件,從而增強了Windows平臺的價值和吸引力。如今,蘋果的App Store實際上也在做同樣的 事情。本土軟件廠商往往非常重要銷售和渠道建設,也重視產品,卻忽視了培養一大批的第三方開發者團隊作爲自己的同盟軍。結果打起仗來,本方只有一個光桿司 令,當然無法與跨國公司的集團軍作戰。

第三個弱點是不團結。所謂中關村“長不大的小老樹”現象,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本土軟件公司的現象。公司處在創業階段,只有十幾個人的時候尚且可以團 結一心,共同奮鬥;一旦到了幾百人的規模,馬上就會有創始人離開,朋友反目成仇,另起一攤,仍然是做同樣的業務。然後就是慘烈的價格戰,互相挖牆腳,結果 就是誰也做不大。別的行業也有同樣的現象,但是以軟件行業尤甚。

第四是不注重最終用戶的培養。由於目前中國盜版嚴重的現實,本土軟件公司只有把自己產品的銷售目標定位於政府採購、政府資金扶持和大企業(一般也是 政府背景)身上。這也使得他們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與政府勾兌方面,反而越來越脫離最終用戶的需求,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政府裝模作樣地採購一點,到了辦公人員 的電腦中卻無人問津。

最後一點就是不願意擁抱變化,擁抱新的商業模式。可以說,整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和進步,都是建立在軟件業的基礎之上——互聯網的哪項功能不是通過軟 件來實現的?哪家互聯網公司沒有大批的軟件開發人員?但是,正所謂物理距離最近,心卻離得最遠。很多軟件公司一方面慨嘆互聯網公司沒有多少的技術含量自己 也能做,另一方面又不願意放棄軟件行業的所謂暴利。在口味精美的小蛋糕和吃不完的大米飯之間,本土軟件公司往往選擇前者,殊不知這塊蛋糕還會越來越小,到 最後完全消失,比如曾經吃喝不愁、獨坐小樓的本土殺毒軟件廠商們。如果換一種思路,改變單純賣License的模式,通過服務來掙錢,也許就會是另一番天 地了,就是當初做教育軟件的金洪恩,毅然轉型爲互聯網廠商,從而成就了完美時空。

順便聊兩句軟件的從業人員。對於現在的程序員們來說,他們面臨的不再是過去想象中那麼美妙的前景了。軟件大規模生產的時代已經來臨,像當年求伯君和 史玉柱閉關數月、依靠個人力量開發出一款“大型軟件”的時代已經結束。如今,更多的程序員都會成爲某部機器上的螺絲釘,他們必須踩着上萬人甚至數百萬人的 肩膀才能爬上去。不過,風起雲涌的互聯網也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如果你又有技術又有商業頭腦,你很容易就可以去創業;如果你只有技術而沒有商業頭腦, 你也可以跟着別人創業。至於是否加入某家大公司,成爲一顆螺絲釘,那就要看自己的風險偏好以及對自己職業生涯的設計了。

作者簡介:

冀勇慶 曾任《IT經理世界》主筆,網易科技名博,長期關注IT和通信行業動向,著有《華爲的世界》、《狼戰》。

現爲網易科技專欄之“診斷IT企業”專欄獨家供稿,與大家分享他眼中的各個IT企業,讓大家更深入地瞭解到所關注企業的方方面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