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庫系統原理中的基本概念

    數據庫管理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四個標誌性的階段:

    (1)人工管理階段。這個時候的數據不是保存在計算機內,也沒有專業的軟件對數據進行管理。這個時候還沒有文件的概念,數據面向程序。

    (2)文件系統階段。這個時候產生了專門管理外存的數據管理軟件,即文件系統。這個時候數據可以以文件的形式長期存放在外部存儲器的磁盤上,並且數據的邏輯結構和物理結構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文件組織的方式已多樣化。以文件方式存放的數據可以被多個程序訪問,數據因而不在屬於某一特定程序。但是由於文件之間缺乏聯繫的原因,造成了數據冗餘,數據不一致,數據之間聯繫弱等特點。

    (3)數據庫階段。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發生了三大事件,爲數據庫的實現奠定了理論基礎。

    (4)高級數據庫階段。出現了面向對象的概念建模和開發數據互連接術。開放數據互連接術就是目前常說的ODBC技術。它爲用戶編程提供了統一的接口,使得應用程序具有很強的適應性。


   數據從事物的特性到計算機中的具體表示經歷了概念設計,邏輯設計,特理設計三個階段。

   概念設計是根據用戶的需求設計數據庫,其目標是產生反映用戶單位信息需求的全局邏輯結構。 它以實體,實體集,屬性,實體標識符來對客觀存中的事物進行描述。

   邏輯設計是從數據庫實現的觀點出發,對數據進模,產生表達了DB整體結構的邏輯模型。邏輯模式作爲數據庫設計人員與應用程序員之間進行交流的工具。

   物理設計是爲給定的基本數據模型選取一個最適合應用環境的特理結構的過程。

   數據庫的三層模式和兩級映射。DB的數據結構有外部模型,邏輯模型,內部模型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要用DB的DDL來定義,我們稱定義後的內容爲模式。

   外部模式爲應用和序與數據庫系統之間的接口,是用戶用到的那部分數據的描述。

   邏輯模式爲數據庫中全部數據的整體邏輯結構的描述。

   內部模式爲數據庫在物理存儲方面的描述,但是它並不涉及到物理設備的約束。比它更接近物理設備的是文件系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