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企業估值回落 數據仍是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

  人工智能大數據企業無疑是近兩年“獨角獸”陣營中的明星,就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包括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等多個企業都從前幾年的低調佈局轉變爲高調發聲。

  這一變化的背後是資本的青睞和驅動。2019年初,《艾媒報告|2018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研究報告——商業應用篇》顯示,2018年行業融資熱度持續走高,iiMedia Research(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共融資1311億元,同比增長超過100%,投資者看好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前景,資本將助力行業發展。

  但是資本的涌動僅僅表示投資人對人工智能的預期比較高,並不代表當下人工智能的技術發展已經成熟。有投資人表示AI企業的估值正在回調,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2018年9月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在過去的三四個月AI公司估值已經下降了20%、30%。

  資本青睞僅是表面繁榮

  “AI的泡沫破滅不會太遠了。我認爲(2018)年底是估值合理化的一個時間點。過去這三四個月AI公司估值已經下降了20%、30%,再下降20%、30%,就是AI公司合理的估值了。”在2018年9月,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在《AI·未來》新書發佈會上向《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記者表示,太多人用AI包裝項目,造成估值過高,未來將會得到調整。

  可以看到,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裏,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快速增長。IT桔子統計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至今,AI領域共有1332家創業公司,2371起投資事件,投資總額爲2885億元。資本的瘋狂涌入催生了一大批人工智能企業,同時也導致了整個行業的企業估值都處在一個偏高的狀態。博將資本硅谷管理合夥人AlexRen曾對媒體表示,整體來看中國公司估值比美國高二到四倍。

  但值得注意的是,資本的佈局催生了整個行業的繁榮,同時也意味着,在資本之風不再吹拂之後,有些企業難免會落在地上。騰訊研究院&IT桔子聯合發佈的《2017年中美人工智能創投現狀與趨勢研究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倒閉的中美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超過50家。

  “資本介入、政府認可並不是行業真正的繁榮,整個行業的泡沫還很大。”艾媒諮詢CEO張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2017年~2018年,資本對於人工智能大數據企業介入較多,整個行業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但如果在未來兩年難以找到具體的應用場景,被用戶認可,估值的回落是一種必然。

  此外,張毅也提到,隨着2018年人工智能大數據領域的獨角獸企業涌現,拿到大額融資的企業也會對競品企業產生一定擠出效應,整個行業進入洗牌期,得不到資本持續支持和業務訂單的企業很容易面臨危機。

  儘管AI企業估值回落,但作爲投資人,星瀚資本創始人楊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他並不懷疑人工智能的發展潛力。楊歌認爲,大家信心階段性回落的原因是過去幾年資金比較活躍,人們又過度預期了人工智能會產生的商業價值,當這些公司達不到他們的預期時,估值開始回落理所當然。“事實上AI企業估值回落已經不是第一次,類似的事情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四次了。”楊歌表示。

  數據制約人工智能發展  大連渤海醫院電話 htt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dlbhyy/

  “限制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仍是數據。”楊歌還表示,企業在收集數據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數據噪音及數據同源性等問題,這些都會導致最後的分析結果有差異。

  以“數據同源性”的影響爲例,如果數據同源性太高,無法形成有效的分析,最終呈現的結果就會是片面的甚至會是假象。楊歌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這就像明天要考歷史了,複習了一晚上的中國史,結果卻考了世界史。”很多公司沒有辦法找到更多元的數據,甚至有的公司不知道應該使用哪些數據應用到自己的數據模型上。

  講到這裏,已經可以發現數據的重要性。作爲人工智能產業鏈的上游,借“AI熱”的東風,大數據企業的估值應該也不會低,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楊歌分析指出,所有這些市場化的數據,同質化嚴重,溢價競爭力太低,導致大數據企業無法被高估值。相比之下,BAT等互聯網巨頭商業體量很大,有很多獲取數據的渠道,而這些渠道是中小AI企業無法接觸到的。

  因此,對於AI企業來說,市場上的數據無法滿足它們的需要,但是自己採集數據的話又會遇到各種困難。瀋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王宏玉此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人工智能在應用過程中常常涉及到很多隱私,包括個人隱私、企業隱私,現在新鬆機器人給用戶提供的智能化生產線涵蓋了這兩類用戶。

  “目前我們提供的服務,理論上可以採集用戶的數據,但實際上包括機器人、產線都是斷網的,不讓我們採數據,因爲一旦這些數據被泄露以後,所有的生產工藝包括生產祕密都泄露了,這對企業來講是大問題。”王宏玉表示,現在人工智能不是哪兒都能用的,各種限制比較多,新鬆機器人也不能輕易去觸碰這些底線。

  當然,數據只是影響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因素,並不是全部。當下,除了數據之外,硬件、算法、系統軟件等基礎層技術也都處在不成熟的階段,這導致很多人工智能產品無法成爲一個C端消費者能直接使用的產品。楊歌指出,今天的人工智能和1960年前後的計算機行業非常相似,仍處在大規模2B的階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