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硬件與新信息消費

2019,新硬件與新信息消費
2019年1月4日,也就是第一代iPhone發佈12年後、經歷了12代產品的迭代,iPhone終於面臨增長停滯的局面。當天,蘋果公司CEO庫克一封致投資人信中承認困境並近20年來首次下調了營收預期,隨後蘋果從三個月前的萬億美元市值下跌到6000多億美元市值,跌去了4500億美元市值。但正如HDD機械硬盤廠商的變遷:2018年的時候,全球曾經有超過200家HDD廠商,或破產或被併購進而壓縮整個產業到只有希捷、西部數據和東芝三大廠商,但帶來的結果卻是大容量硬盤作爲一種存儲介質的大規模流行。

智能硬件是信息世界與物理世界互動的界面和工具。試想一下,現代人類如果沒有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和互聯網電視,那麼信息世界也就此消失了。正如同沒有牆上的電源插頭和電池,人類也就無從感受電的存在。回顧歷史,“信息”作爲物質的對立面,是人類用自己的智慧和心理活動所創造出來的非物質存在,卻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平起平坐,其重要性甚至在未來數字經濟時代將超過物質。

“信息”作爲人的大腦和心理活動的產物,一直在試圖以物質的方式進入到人類社會中,因爲只有物質才能讓人們感受到其存在並對人類社會產生直接作用。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可以大規模固化“信息”的物理介質和設備就是紙張和活字印刷機。大約在1450年,約翰內斯·古登堡印了一本聖經,後來稱爲古登堡聖經。當時,全歐洲大約有30000本書,外加一臺活字印刷機。隨着活字印刷機日益普及,50多年後出現了超過1200萬冊書籍和1000多臺活字印刷機。可以說,活字印刷機是人類“信息”文明的起始拐點。

人類“信息”文明的第二個拐點就是軟盤和PC個人電腦。1976年,尚還在IBM工作的Alan Shugart爲IBM PC個人電腦研製出5.25英寸軟盤。Alan Shugart被稱爲“磁盤之父”,他創辦了後來的希捷公司。5.25英寸便攜式軟盤的出現,讓軟盤作爲一種數據和信息存儲介質而得以大規模流行。然而,軟盤本身只是存儲介質,還需要軟盤驅動器以及可以與軟盤驅動器交互並讀取數據的“便攜式”PC桌面電腦和易於大衆使用的操作系統,這就是微軟與英特爾合作的Windows電腦。

1975年微軟成立,1981年推出了MS-DOS 1.0操作系統並支持160K的5.25英寸軟盤。1980年,東芝推出了更加便攜和高密度的3.5英寸軟盤和軟盤驅動器,1987年IBM推出了386電腦並配置了3.5英寸軟盤驅動器,3.5英寸軟盤和軟驅逐漸成爲了PC標配並佔據壟斷地位十幾年,直到CD-ROM、USB存儲設備等的出現。由於DVD及U盤等大容量存儲設備的普及,索尼於2011年停產3.5英寸軟盤,軟盤後被移動硬盤、閃存盤、SD存儲卡取代。而後來的PC桌面和筆記本電腦也逐漸放棄了軟驅、DVD光驅和硬盤,被網盤、雲盤和雲存儲空間所取代。

1996年的時候,全球有50億隻軟盤,一張3.5英寸軟盤容量爲1.44MB;2018年的時候,一個128G的U盤售價不到150元人民幣,一個2TB的外置移動硬盤售價在500人民幣左右。1998年的時候,×××出了第一個放棄軟驅的個人電腦,即iMac。2007年的時候,×××出了第一代放棄實體鍵盤的iPhone。2018年的時代,4G移動通信網絡大規模普及,可達100Mbps以上的下載速度,甚至高於家庭寬帶,然而其資費卻日益便宜。隨着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今天的智能手機一般標配64GB到256GB存儲容量,人們也不再購買DVD或在本地存儲電影等大容量內容,而是改爲隨看隨下載隨播放、看過即刪的信息消費模式。

從歷史上看,信息技術的性價比和容量不是呈線性增長,而是指數級增長。比如,在1968年的時候一美元可以購買一個晶體管,2015年的時候可以買100億個晶體管,而且這個速度越來越快。有專家預測,2030年存儲信息的設備尺寸可能會達到人類血液細胞那麼小,但容量將再翻幾倍。

2016年10月,市場調查公司Gartner發出警告:PC廠商領導者正面臨一個嚴峻考驗,必須於2020年前在退出PC市場與重整業務間做出抉擇,而前五大移動PC廠商在2016年的時候已經佔據76%的全球市場份額。2019年2月27日,以PC、筆記本和打印機爲主營業務的惠普公司公佈了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2019財年第一財季財報,淨利潤同比下降59%,隨後股價大跌12%。在智能手機市場也面臨同樣的局面:全球智能手機廠商集中到五大公司,包括蘋果、華爲、三星、小米和OPPO(2018年Q3數據),前五大智能手機廠商佔據了66.2%全球市場份額。再往前走,智能手機將很難再擴大市場份額。2019年的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華爲發佈了首款摺疊屏5G商用手機,此前不久三星發佈了摺疊屏手機Galaxy Fold,其它智能手機廠商也在積極準備發佈摺疊屏智能設備。但由於摺疊屏手機的售價過高,很難形成新的規模效應。

當智能手機逐漸成爲像牆上電源插座那樣普及的基礎設施後,下一個具有平臺級規模效應的新智能硬件將是什麼?新硬件與新信息消費之間又將是怎樣的互動關係?

走進移動互聯網大時代

在2016年11月的第三屆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百度李彥宏很令人驚訝的下了一個判斷,即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結束。而相應的依據是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互聯網人口***率已經超過了50%。但事實上恰恰相反,正因爲互聯網人口***率已經超過了50%,這說明移動互聯網的大時代纔剛剛開始。

在使用移動互聯網成本來看,《2016年世界互聯網發展烏鎮報告》就已經顯示,2016年底全球移動寬帶用戶數達到36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分別有75%和50%的用戶帶寬達到10Mbps。截至2015年底,全球大多數發達國家、83個發展中國家和5個最不發達國家,都已實現寬帶委員會提出的價格可承受性目標。

在使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人數與時長方面:根據2018年1月“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兩家互聯網研究機構的數據,全球互聯網用戶數已經突破了40億大關,即意味着全球一半的人口“觸網”;全球76億人中,約2/3已經擁有手機,且超過半數爲“智能型”設備,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輕鬆地獲取豐富的互聯網資源。而GlobalWebIndex當時的數據顯示,全球互聯網用戶每日平均在線6個小時,互聯網已經佔據了人們清醒時間的1/3。

而在中國市場,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爲57.7%,而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更爲重要的是中國寬帶資費不斷下降、下載速率不斷提升,根據寬帶發展聯盟(由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代管)2018年11月的統計數據,2018年第三季度我國固定寬帶網絡平均下載速率達到24.99Mbps,已逼近25Mbps,環比上季度提了17.3%,同比2017年第三季度年度提升幅度達到52.4%;我國移動寬帶用戶使用4G網絡訪問互聯網時的平均下載速率達到21.46Mbps,同比2017年第三季度年度提升幅度也達到了39.3%。

中國固定和移動寬帶用戶體驗速率提升迅速。截止2018年第三季度,我國光纖網絡普遍接入城鄉家庭, 用戶簽約接入速率百兆及以上已經成爲主流,4G網絡實現了對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的良好覆蓋,城域網和骨幹網不斷擴容、互聯網網絡架構加速優化,推動了用戶網絡體驗的不斷提升。實際上,截止到2018年第二季度,我國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和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就已經雙雙超過“十三五”規劃2020年末目標。隨着近年來寬帶“提速降費”的深入推進,我國寬帶普及水平取得“跨越式”發展。其中,在移動寬帶方面,截止2018年6月,我國4G網絡後發趕超,累計建成4G基站346萬個,發展4G用戶超過11億,網絡規模、用戶規模均位居全球首位。而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與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是由35個世界上最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國家對比,已超過法國、德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達到第20位,但與OECD國家平均101.8%的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還有一定差距(根據2018年6月OECD官方網站統計數據)。

我國的寬帶資費水平大幅降低。在2015年5月,“提速降費”就已被提上日程,具體包含:鼓勵電信企業儘快發佈提速降費方案計劃;使城市平均寬帶接入速率提升40%以上;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轉贈等五大服務。2017年,工信部相關數據中顯示的相關流量費用已經降到了28元/GB的水平,2018年上半年移動流量平均資費較2017年底又下降了46.2%。截至2018年6月,移動數據流量平均資費從2014年底的平均131.3元/GB下降到2018年6月的11.6元/GB,ITU國際電信聯盟的數據顯示我國每GB移動流量資費佔人均國民總收入比例爲1.1%,顯著低於全球6.8%的平均水平。

而根據GSMA的統計數據,2018年第二季度,我國移動網絡每用戶平均支出爲12.06美元,按從低到高排名,在240個國家中排名第96位。由於移動寬帶交費的大幅下降,我國用戶月均移動數據使用量(DOU)由2014年12月的205MB增長至2018年6月的4.2GB,出現了移動數據流量的爆發式增長。2018年7月1日,三大運營商同時取消了流量“漫遊”費,受惠用戶達7.8億。2019年,我國將繼續開展網絡提速降費,啓動寬帶網絡“雙G雙提,同網同速”行動,加快固定寬帶千兆應用推廣,做好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小企業精準降費,推動大幅降低內地與港澳間漫遊費等。特別在針對特定的貧困人口方面,我國的基礎電信部門企業向所有貧困縣、貧困戶制定了相應扶貧優惠措施,推出“扶貧套餐”,切實降低貧困人口的通信費用,促進貧困人羣使用寬帶。

在固定寬帶方面,2018年二季度的固定寬帶平均資費則較2014年底降幅超過90%,互聯網專線標準資費降幅超過30%。

2019年還將迎來5G商用初期。5G可以給用戶帶來更高的帶寬速率、更低更可靠的時延和更大容量的網絡連接。理論上來說,5G的網絡速度將是4G的百倍甚至更多,5G網絡峯值甚至可達到每秒20Gb,整部超高畫質電影可在1秒之內下載完成,當然要實現這樣的高速率還需要手機、電腦、存儲設備等的同時支持。

毋庸置疑,無論從用戶行爲習慣、移動設備與寬帶技術發展,還是從資費和(移動)互聯網的覆蓋面來看,移動互聯網的大時代已經全面到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對人類的巨大影響正在顯現。當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已經可以覆蓋絕大多數消費者的時候,將反過來以移動互聯網的用戶行爲和使用習慣來重新影響PC互聯網下所產生的技術與商業模式。

典型的PC邏輯是大數據量、串行處理、孤島和中央管理,而移動互聯網的邏輯跟PC的邏輯正好相反——小數據量、並行與併發處理、永遠在線、廣播式的開放管理等等。阿里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在2016年的時候曾說過:“Facebook等是最後一批傳統互聯網長出來的偉大企業,儘管乘着移動互聯網的東風沒有掉隊,但是移動互聯網到今天還沒有成就過一家偉大的公司。”

在商業模式方面,互聯網是人類迄今爲止是最大的技術革命之一,而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對於消費領域的影響纔剛剛開始,通過移動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對生產和消費進行重構,將是商業史上最偉大的變革之一,電商、O2O、直播、衆籌、Uber、Airbnb等僅僅是這個變革的初期模式。而移動互聯網將最先變革教育、旅遊、醫療、汽車後市場等,這些領域都有巨大的新消費潛力。

在企業連網方面,馬化騰在2016年騰訊“雲+未來”峯會上說,有很多傳統的企業,從過去“觸網”到現在開始“觸雲”,過去是從用戶角度使用互聯網,而現在開始成爲互聯網的一部分,這就是新的商業生態。雲計算和移動互聯網融合在一起,把企業、消費者和社會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新的有機體,這是因爲在過去沒有騰訊這樣單一的大規模在線用戶平臺,而云服務托起的“互聯網+”正在變成大規模在線企業平臺。

人的行爲經濟學

隨着人們越來越多的使用智能硬件設備、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整個網絡上將積累起真實的人的數據和數字軌跡。在工業4.0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數字孿生”。簡單的理解,就是在數字世界中建立起物理設備的全息數字映像或者全息數字模擬,例如對應現實中的一個物理樓宇而建立起數字樓宇,通過各種傳感器不斷把物理設備數據傳輸到數字樓宇顯示圖像中,可以在數字控制面板中觀察物理樓宇的各種狀態變化,同時模擬出這些狀態變化對於樓宇自己的影響,並將控制器的調節參數傳遞給前端的物理控制設備,從而達到自動調節的作用。

對一個樓宇建立起“數字孿生”並不困難,只需要給物理樓宇裝配各種傳感器即可,安裝的傳感器越多,越能捕捉物理樓宇的各種細節。但要在現實世界中捕捉真實的某個人的完整數據集和數字軌跡卻並不容易,因爲這首先需要各種可穿戴設備、桌面設備、移動設備等的大面積普及,其次還需要能夠存儲個人數據的大容量雲盤以及實時處理數據的各種分析算法,再次還需要各種APP之間的打通以連接個人的數字軌跡,最重要的是還需要保障個人隱私和數據保護。特別是2018年5月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的發佈,被視爲史上最嚴的數據保護立法,當企業發生數據泄露的事故時,可能會面臨高達企業年收入4%的罰款,這不僅將影響歐洲地區保存或使用歐洲公民個人數據的方式方法,也對全球有着深遠影響。

儘管建立個人的“數字孿生”和數字軌跡面臨着種種挑戰,但這一天無疑正在越來越快速的逼近。在這個過程中,人的行爲對市場經濟的影響正在挑戰經濟學。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1881—1973)是奧地利經濟學大師、哲學家和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他被視爲“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理論領袖之一,也是二十世紀最出色的經濟學理論家之一。米塞斯於1949年出版經濟學鉅著《人的行爲》,爲奧地利學經濟學派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學和哲學基礎,米塞斯是亞當·斯密之後最重要的市場經濟理論家。

《人的行爲》一書以人類行爲學的一般理論作爲經濟學的基礎,該書認爲關於社會組織的基本問題必須根據人類行爲學來進行討論。米塞斯認爲,社會是意志和行動的產物,而唯有人類能夠產生意志和行動。然而,在1949年的時候,人們只能象徵性地談論社羣的思想、意志和行動,社羣的自覺思維、意志和行動等概念只能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因此,米塞斯反對使用觀察的方式研究人類行爲,他認爲人類的行爲太過複雜而無法解構,而且人類的害羞本性使得其行爲無法被正確觀察。

到了2018年底,人類社會進入了移動互聯網的大時代,以前無法被正確觀察到的人的行爲,有了有效的途徑和方法進行觀察。首先是電信運營商擁有海量而精準的個人數字痕跡數據,電信運營商也是消費互聯網、企業互聯網和政府互聯網的主要載體,無論是個人的上網瀏覽數據、APP使用數據、地圖導航數據、支付消費數據、共享單車數據等等,還是企業和農業、衛生健康、應急救援等政府數據等等,都能與具體的個人和企業屬性數據相結合,更爲重要是具有時間和地理位置的時空屬性,從而不僅獲得相當精準的個人和企業畫像,還有機會獲得不同事件的因果關係。不過由於數據隱私保護,電信運營商雖然是國企,但也不能隨意泄露個人和企業的數據,因此近年來三大運營商紛紛尋找方式對擁有的大數據進行數據脫敏後的挖掘和商業化。

例如中國聯通於2017年9月成立了聯通大數據公司,聯通大數據的數據維度全面,包含地理位置、上網行爲、運動軌跡、支付能力、諮詢投訴等多維信息,並可準確的反映用戶行爲狀態。數據來源於網絡,具有連續性和可追溯性,無人爲因素干擾,而且通過這些不同維度數據的交叉關聯,可以創造更多的新數據和新價值。在數據安全性方面,中國聯通加強數據輸出及應用監管,嚴格把控數據質量及數據擴散,有效調動力量開展數據治理,保障數據安全和質量,處理好個人隱私保護(嚴格控制可追溯到個人或終端的數據的授權和應用),讓數據只能在安全可控的範圍內使用,提供持續、穩定、高效的大數據運營服務。聯通大數據通過了ISO27001國際數據安全標準認證和國家等保三級認證,信息安全和商業祕密信息泄露事故爲零,實現了既定信息安全目標。聯通大數據公司的基礎產品包括UBD能力開放平臺和標籤體系,其中的UBD能力開放平臺是以Hadoop爲核心的混搭架構大數據平臺,實現了Hadoop、Spark、Storm、Redis等開源技術在實際生產服務中的規模化應用,並結合容器技術實現資源、數據到應用多個層面的統一運營服務,可對數據進行實時以及離線加工,將加工成果推送到各類前端的服務場景,保障送達的有效性、及時性、連續性和完整性;而標籤體系是聯通大數據對用戶的全量業務、網絡、消費數據進行歸納提取後,以標籤化形式輸出的分類結果,包括用戶360°的屬性特徵和行爲偏好等,標籤體系產品能全方位的瞭解用戶行爲特徵,爲鎖定潛在目標客戶羣、營銷決策等提供數據支撐。在基礎產品之上,聯通大數據公司提供了數盾風控、數達營銷、數贏洞察(沃指數)、數言輿情、智慧足跡等標準產品,以及政務大數據、旅遊大數據等行業解決方案。

除了中國聯通外,中國電信大數據平臺從2015年開始建設,已經構建了完整的“平臺+多源數據”的大數據“4+1”產品體系,服務於包括金融、旅遊、交通、政務、地產、農業等行業的300餘個客戶,全年調用量達3千億級。中國移動2010年開始規劃大數據,發佈大雲1.0點狀大數據應用,此後連續三年每年都發布新版本,陸續引入圖計算、大數據平臺、NoSQL數據庫、內容分析和知識庫等產品,並將Hadoop作爲獨立產品與外界進行合作。

電信大數據是幾個社會性公共大數據源中最積極探索商業化對外開放的大數據源。除了電信大數據外,金融和政務等公共大數據源雖然也有着與電信大數據等量齊觀的數據源,但對外商業化開放的探索沒有電信運營商積極,也難以產生大規模的生態效應,相應也難以拉到更大規模的經濟學效應。

其次,能夠達到或近似達到與電信大數據同等開放規模效應,也能反映出真實的人的行爲數據的,就是(移動)互聯網APP大數據。首當其衝的就是BAT中的微信和支付寶兩大APP大數據。2019年1月,騰訊發佈了《2018微信大數據報告》,數據顯示微信月活用戶已經達到10.82億,其中55歲以上的用戶爲6300萬人;微信用戶每天發送消息450億次,同比增長18%。每日音視頻通話4.1億次,同比增長100%,其中視頻通話用戶相比三年前增長570%;在微信打造的智慧生活方面,每個月使用微信搭公交地鐵的乘客比2017年增加4.7倍,每個月使用微信零售消費的買家比2017年增加1.5倍,每個月使用微信吃飯買單的食客比去年增加1.7倍,每個月使用微信支付醫療費用的人數比去年增加2.9倍。當然,微信大數據遠不止於騰訊官方公佈的這些數據及其屬性,在微信支付裏面的各種第三方服務,特別是美團外賣、滴滴出行、大衆點評、貓眼電影、同程藝龍酒店機票等第三方O2O應用,以及京東優選、拼多多、蘑菇街、唯品會等電商應用,一旦實現與微信的數據互動,就能產生更大的數據協同效應,也就能捕捉更加真實而細緻的真實的人行爲。

更重要的是微信小程序。2018年底,國內最大小程序生態服務平臺即速應用發佈了一份《小程序2018-2019行業增長研究報告》,經過兩年發展的微信小程序以120萬個小程序的總體量穩坐第一把交椅。微信小程序還獲得了2018世界互聯網大會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馬化騰在2018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介紹:小程序是這麼多年來中國IT行業裏一個真正能夠影響到普通程序員的創新成果,現在已經有超過150萬的開發者加入到了小程序的開發,與微信一起共同發力推動小程序的發展,微信小程序應用數量超過了一百萬,覆蓋200多個細分的行業,日活用戶達到兩個億,還在許多城市實現了支持地鐵、公交服務。微信小程序發展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2017年小程序帶動就業104萬人,社會效應不斷提升。

小程序是各大超級APP提供對外共享和分享大數據紅利的渠道,微信、支付寶、百度、QQ、抖音、今日頭條等六大超級APP已全部入局。截止2018年11月,微信小程序累計用戶數已破7億,支付寶和百度小程序累計用戶均破3億,BAT三大平臺小程序日活爲微信小程序達2億、支付小程序達1.7億、百度智能小程序達1.5億。今日頭條和抖音也在後起直追,2018年底、2019年初,今日頭條和抖音加大了品牌宣傳力度,頻頻出現在各大娛樂媒體節目的贊助商中。而2019年1月,抖音發佈的《2018抖音大數據報告》顯示,至2018年12月,抖音國內DAU突破2.5億,MAU突破5億;2018年,抖音國內用戶全球打卡2.6億次,足跡遍及233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正通過短視頻這種不需要翻譯的“語言”傳播。另外根據移動應用數據分析公司Sensor Tower公佈的數據顯示,抖音成爲2018年短視頻社交網絡應用iOS上安裝量第一的應用,2018年12月抖音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上新增7500萬全球用戶,相比2017年同期的新增2000萬用戶,年同比增長率達275%。而抖音在國外用戶中的受歡迎程度也有所提高,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抖音(Tik Tok)在印度的下載量增加了近25倍,從130萬次增長至3230萬次。

人們在這些大數據平臺所留下的真實數字痕跡以及數據積累,正在形成新的數字生態——關於真實的人的行爲數據生態,而這個生態則能在長期實現捕捉個人的細節數據,在短期則能在數據平臺形成社羣或人羣的特徵數據,從而形成生態化的規模經濟效應。這樣一個生態化的規模經濟效應,正是iPhone以及蘋果的成功之道:放棄了鍵盤的iPhone,其根本的成功原因在於蘋果公司從一開始就着手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數字生態,iPhone成爲了連接和打通上游數字內容供應商和下游消費者之間的智能硬件平臺。如果要有一個智能硬件平臺能夠取代iPhone,就必然要同時具備一個類似規模的數字生態。過去是蘋果以一公司之力而建完整的數字生態,未來將是開放方式以數個公司之力而建立起新的數字生態,只有出現新的數字生態,纔有可能真正出現取代iPhone和智能手機的新硬件。

iPhone的衰落與新硬件的乏力

自2007年第一代iPhone誕生到2019年初蘋果決定對iPhone進行降價,12年過去了。歷經十代iPhone的發展,蘋果公司終於走過了以iPhone爲代表的智能手機“過山車”。2019年1月4日,蘋果股價大跌10%,市值降到6747億美元,從三個月前的第一家突破萬億美元市值科技公司,跌落到微軟、亞馬遜和Alphabet之後。跌去39%的市值,比一個騰訊還要多。此前在2019年1月2日,蘋果公司CEO庫克發出了給投資人的一封信,庫克在信中承認當下蘋果面臨的困境,並調低了蘋果新一季度的營收預期。而這是近20年來,蘋果首次調低營收預期,也是iPhone誕生後的第一次。

庫克在其2019年1月2日的致投資人信中寫道:“雖然我們預計主要新興市場會出現一些挑戰,但我們並沒有預見到經濟減速的程度,特別是在大中華地區。”據有關研究,大中華區市場約佔蘋果公司收入的1/5。而iPhone在大中華區市場所遇到的困境,其實也反映了iPhone在全球市場的疲軟態勢。自2011年喬布斯逝世後,iPhone就失去了創新力,特別是自iPhone 5之後就基本在外型上沒有太大變化,從iPhone 6到iPhone X,最大的變化除了iOS升級外,也就是A系列處理器了。iPhone X爲了迎合全面屏而取消了經典的Home鍵,這其實是在向安卓手機學習。而iPhone一直引以爲傲的相機功能,也被安卓手機反超。

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全球市場,來自中國的安卓智能手機廠商都在超越iPhone。特別是每一代新推出的安卓手機,都在使用體驗上越來越趨近於iPhone,同時又改進了iPhone的不合理或更適應用戶體驗之處,從而達到甚至超越iPhone的體驗。根據GlobalWebIndex發佈的2018年下半年全球智能設備擁有及使用報告,三星和蘋果在中高端手機市場的主導地位上勢均力敵,真正值得關注的品牌是中國的華爲和小米,其發展勢頭相當強勁。而在歐美市場,智能手機設備已經達到飽和點,更多銷量來自於縮短手機的更換週期以及購買高端機型手機。iPhone在2017年到2018年的主要策略,更多是提高產品售價而不是從產品創新角度入手。儘管iPhone擁有忠誠的再購買用戶羣,但這個羣體在乏善可陳的iPhone X之後也開始轉向其它品牌。

2019年1月,蘋果公司開始在大中華區執行降價策略,這是蘋果公司在公佈2019財年第一財季報後採取的策略。在2019財年第一財季報中,蘋果公司在大中華區的銷售同比下降了26%。2019年1月11日零點開始,京東平臺下調了iPhone 8/8 Plus的價格,較變動前分別下調了600元和800元,與蘋果官網報價分別相差1100元和1200元。除了京東,蘇寧也下調了iPhone價格,天貓平臺上蘇寧易購旗艦店的iPhone XR和iPhone 8/8 Plus的價格分別下調。而2018年12月底,蘋果在其中國官網推出了折抵換購的活動,消費者可以用舊蘋果產品折價換新款iPhone XR和iPhone XS,最高可抵2100元。這可以視爲蘋果公司的變相降價行爲,也是蘋果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最大力度優惠活動。

隨着iPhone十年盛世時光的消退,整個智能手機產業也進入了瓶頸期。Gartner在2019年1月29日發佈的2019全球IT支出預測中指出:中國、美國與西歐等最大、最飽和的智能手機市場主要受換機週期驅動;由於三星在向市場推出高度分化的高端智能手機方面面臨挑戰,同時蘋果旗艦智能手機具有較高的性價比優勢,消費者選擇繼續使用現有手機,這使得手機市場在2018年下降1.2%。到2019年初的時候,全球潛在智能手機市場被劃分爲三大部分:一是已經飽和的中國、美歐等市場;二是正在崛起的發展中的國家市場;三是全球另一半尚未上網、極度貧困的人羣。對於智能手機來說,如何佔領全球另一半缺乏網絡和智能手機、每天生活在3美元之下的人羣,這可能不是智能手機廠商單方面能夠完成的任務,但卻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

Raj Reddy是國際上大名鼎鼎的人工智能專家,這位美國科學院和國家工程院院士曾經師從“人工智能之父”John McCarthy,Raj後任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一生從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研究,載譽無數:1994年成爲首位獲得圖靈獎的亞裔學者、2006年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最高獎“範內瓦·布什獎”、2011年被納入IEEE智能系統與人工智能名人堂。2018年11月6日,在由微軟亞洲研究院主辦的第二十屆“二十一世紀的計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微軟教育峯會上,81歲高齡的Raj Reddy也親自參加了本次盛會,並帶來了他對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深刻思索。這位從印度農村走出來的圖靈獎得主,對於人工智能的普及以及造福全人類有着與生俱來的熱忱,他在主題演講中認爲:政府應該免費發放智能手機,因爲如果一個全員互聯的國家,互聯網的人口覆蓋提高2倍、經濟產出將是原來的4倍;在高度互聯的地區,每個人都會有無限的存儲帶寬。

Raj Reddy假設,即使像中國這樣的13億人口大國,如果40%的人口沒有智能手機,這可能意味着政府要免費發放5-6億部智能手機。但Raj Reddy認爲這並不是件瘋狂的事情,相比於公路、高鐵等基礎設施建設,給每個人都發放智能手機的成本其實可能只是基礎設施成本的1%(假設每部智能手機的成本爲50美元),但這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2018年底的時候,全球有30億人口每天生活在少於3美金的條件下,全員互連互通以及智能助理能夠顯著改善這30億人口的生存與發展機會,由此帶來全球經濟的增長甚至倍增。而進一步擴展到全球人類的全員互連互通,就可以爲每一個個體提供監測、診斷和滿足其個人需求的機會,這將進一步刺激全球經濟的增長。而隨着全球全員互連互通的實現,全世界將面臨一個70億人口參與的市場,而不是到2019年還只有20億人蔘與的市場。

在智能手機之外,能取代智能手機的平臺性地位的新智能硬件,在2018年的時候還沒有出現。在VR虛擬現實和AR增強現實領域,無論是應用程序方面還是在設備方面,到2018年的技術進展和商業化程度都不大。頭戴設備普遍存在於年輕用戶,特別是遊戲羣體中。VR內容的缺乏和相應生態體系的缺失,難以吸引到更大的受衆。在AR增強現實方面,以色列創業公司Everysight推出了一款高端增強現實設備,與2013年的谷歌眼鏡相反,該設備專注於高端自行車手。Everysight源自以色列軍用技術供應商Elbit Systems,Elbit Systems主要研究軍用飛行員頭盔的顯示和視覺系統。Everysight推出的自行車騎手智能頭盔,主要是其專利的智能玻璃技術,可以在騎手視覺前方投影顯示導航、時間、距離、速度、心跳等各種圖形圖像信息。而中國的創業公司“車蘿蔔”則將類似的源於航空輔助儀器的HUD擡頭顯示用於汽車導航,可以將手機內容投影在駕駛員視線前方約2米處。到2018年,VR和AR技術更多從消費領域轉向商業領域,例如商業營銷、遠程維修、技能培訓、智能駕駛等。

智能手錶等智能可穿戴設備在2018年也從最開始的泡沫熱潮進入到了冷卻期。根據GlobalWebIndex的2018下半年全球智能設備報告,智能手錶市場還沒有完全起飛,只有11%的成年網絡用戶說他們有智能手錶,其中多數是20多歲至30歲出頭、收入較高的男性(59%)商業人羣。除了價格,智能手錶的功能和應用程序過於有限,都影響了智能手錶的普及。根據GlobalWebIndex的調查,38%的智能手錶擁有者表示具有品牌意識,46%的智能手錶擁有者表示希望跟進最新的時尚,171%的智能手錶擁有者是商務倉和頭等倉的常飛客。曾經紅極一時的智能手環也在2018褪去了光環,由於功能和應用等有限,智能手環市場逐漸向醫療健康、兒童與老年人護理等商用領域轉移。

在另一大熱門領域,智能家居也經歷了最開始的泡沫期到2018年的冷卻期。由於缺乏相應的軟硬件生態,不同廠商和品牌的智能家居產品很難彼此搭配形成互操作和互調用的能力,因此智能家居最火的反而是智能門鎖、智能體重秤、智能空氣淨化器、智能插座等單一功能的爆品。以最火的智能門鎖爲例,實際上用戶購買智能門鎖的很大一個原因不是因爲其“智能”的功能,反而是爲了智能門鎖的指紋識別功能,這樣就能免除家裏老人、孩子等人羣的忘帶或不方便帶鑰匙的痛點需求。所以,智能家居的本意是不同智能家居設備彼此協同起來,共同實現智慧生活的願景。但事實上,由於智能家居設備、品牌和廠商的分散性,消費者需要自己集成不同的智能設備,造成了極大的挑戰,因此消費者更願意爲了某個痛點需求功能而購買單一智能硬件產品。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中國的家居住房面積普遍偏小,不像歐美那樣的小幢別墅,因此也很難形成智能家居設備的整體需求,導致單一爆款產品成爲了中國智能家居的主要現象。

智能音箱、智能屏幕與人工智能硬件

到2018年底的時候,最有可能取代智能手機的平臺性智能硬件地位的產品,當屬智能音箱。與智能手機類似,智能音箱也是一款互動性很強的智能硬件產品,而且智能音箱以語音進行操控,擴展了智能手機必須用文字進行交互的方式,特別適合不方便輸入文字的特殊人羣和特殊場景以及不識字的低學歷、半文盲和文盲人羣。由於語音交互是對文字交互的極大補充,智能音箱有着潛在的廣闊應用空間。

說到智能音箱,就必須要提到了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人機對話等人工智能技術。到2018年,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人機對話等人工智能技術都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商用階段。微軟、谷歌、亞馬遜、IBM、蘋果等國際廠商,BAT、科大訊飛、小米、華爲、京東等國內廠商都推出了成熟可用的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人機對話等人工智能技術,英文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率先成熟,中文由於不同方言的存在而相對發展較慢,但也可以達到商用的程度。而開源開放的人工智能算法,也讓更多的創業公司和傳統企業都可以直接開發自己的語音助理和人工智能機器人程序等。

智能音箱的競爭焦點,正如蘋果和安卓智能手機一樣,在於生態體系的完善。自2014年亞馬遜推出了第一款智能音箱以來,各大科技企業紛紛入局智能音箱。根據市場調查公司Canalys的數據,全球智能音箱在2018年第三季度銷量達到1970萬臺,同比增長830萬臺;其中亞馬遜的Echo智能音箱與谷歌Home智能音箱成爲美國市場的雙寡頭,在2018年交替成爲市場第一大品牌。實際上亞馬遜與谷歌自身就具有豐富而龐大的互聯網生態,智能音箱正可成爲其互聯網內容與服務的出口,無論是亞馬遜的電商還是谷歌的搜索,都是智能語音和智能音箱的用武之處。全球第三大智能音箱品牌就是來自阿里巴巴的天貓精靈智能音箱,第四大智能品牌爲來自小米的智能音箱。在中國市場,百度於2018年二季度發佈了自己的智能音箱產品,更很快取得了中國市場第三大智能音箱品牌的地位。

作爲全球智能音箱第一大品牌以及市場第一的亞馬遜Echo音箱,其成功之道在於亞馬遜龐大的內容與服務生態。亞馬遜自身的電商業務、音樂業務、視頻業務、圖書業務等,爲Echo智能音箱和Alexa語音助手提供了龐大的應用空間。如果使用過智能音箱的用戶,可能會發現最大的挑戰在於用語音助手去調用各種第三方APP應用,基本上只能完成最基礎和最簡單的操作,完全沒有在第三方APP內精細化操作的體驗,這主要源於第三方APP並沒有向其它非原廠的智能語音助手提供可精細控制的接口。所以像亞馬遜這樣自身就具有龐大的數字內容和服務生態的互聯網公司,就不需要像早年的iPhone那樣去談判和構建上下游生態,而是亞馬遜自己就能滿足消費者的大部分需求。2019年1月,蘋果也將自己的音樂內容與Echo和Alexa打通,蘋果音樂接入亞馬遜的智能硬件,顯示了蘋果做大數字內容業務的決心,也說明了亞馬遜智能音箱的市場地位。而Alexa語音助手搭建Echo音箱,有望成爲市場第一大智能語音助手,將有更多的數字內容與服務主動接入。

在智能音箱的後面,是智能語音助手之爭。智能語音助手被視爲新的(移動)互聯網入口,而且有望打通PC、智能手機、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甚至聯網智能汽車等多個智能硬件設備,成爲新一代的平臺。Canalys在2019年1月發佈預測,未來三年在家庭環境中支持智能語音助手的設備將超過10億個,在2022年達到16億個;而2018年的全美智能手機基數爲3510萬部、智能音箱的基數爲1290萬個。智能手機+智能音箱將成爲新一代擴展的用戶與互聯網的交互平臺。

除了智能音箱之外,智能屏幕也是在被探索的新型智能硬件。視頻是另一種潛在可以取代文字溝通的交互方式,亞馬遜的Echo音箱也推出了帶屏幕的版本,直播、短視頻、視頻電話等互聯網交互方式和服務已經先行在消費者中流行,特別是在中國市場。隨着4G的普及、5G的即將到來,視頻交互的移動寬帶和資費門檻已經在大幅降低。平板電腦、PC、智能電視、VR、MR、帶屏智能音箱、遊戲設備等多屏共享和多屏合一,已經成爲新的用戶痛點需求。智能攝像頭、智能顯示器、智能頭盔等,正在成爲新的視頻交互入口。根據GlobalWebIndex的2018下半年全球智能設備報告,大量的用戶正在與他人共享自己的智能硬件設備。而屏幕共享則成爲了首當其衝的用戶需求,特別是當用戶手裏的智能設備不斷地更新換代,或者同時擁有多個智能設備,也需要也自己的親朋好友共享屏幕。

那麼,究竟下一個平臺現象級的智能硬件是什麼?什麼智能硬件將有可能取代智能手機的市場地位?是可摺疊手機嗎?正如美國消費技術協會(CTA)副總裁Steve Koenig在2019年CES上發佈新消費技術趨勢時所言:進入數據時代,5G技術將讓萬物互連成爲可能;同時將新出現智聯網,即人工智能將成爲萬物互連基礎之上的智能連接技術,將爲用戶體驗帶來巨大的全球性影響。這將是下一個平臺現象級智能硬件的基礎:以前是蘋果公司以一己之力構建了數字內容與服務生態,到了全人類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則將由各企業和政府機構合力構建更爲龐大的數字內容與服務生態,屆時將有機會真正捕捉和分析真實的人的行爲,人類的經濟學理論也將有可能發生顛覆性改變。(文/寧川)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