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想讀奔赴撒哈拉《Q先生》

再次讀先生的文章,又有文字可以寫出。聊天交流總覺得是非常暢快的,很多交流創作的點在聊天當中可以迸發出來。我自覺和先生之間有種契合。他的文章可以被我很好地捕捉和解讀。

1,“我”和“貓”的作用。“前者”是Q先生身世情感的見證,“後者”是喚醒Q先生那段消逝童年“引路者”。

2,親情和家庭關係解構,Q先生家庭內與父親交流不深,出於對立面,Q先生在情感以及精神層面“喪父”,後面父親在火中救援,父子關係在火災那時親情重現,敵意消解。Q先生恢復後,得知父死真相,通過“貓”的引導,喚醒以往故事,Q先生內疚中完成“尋父”之旅,達成一種“陰陽兩隔”式的父子關係和解。

3,“我”的職業昇華與生命新的感悟(館長曾說過:“逝者的家屬,把他們生命最後一程,交至我們手中。唯一能做的,就是讓每一位逝者體面地上路。然後,打開焚燒爐門,道一聲’路上小心’ ”。 那時我似懂非懂,如今日漸明朗。”)

由於得知Q先生父愛的偉大,“我”開始慢慢接受接受這份職業賦予的含義,以及對生命離去的敬畏有了新的意義。

4,“靈肉不滅”,“動物通靈”。貓有靈性,它或許是一把鑰匙,或許是Q先生對於父母靈魂的投射。

閱讀後的疑惑之處:

第一,“貓”一直是陪伴Q先生成長的吧?它是那個陰暗隧道,一家三口的見證者?開篇“我”見到的貓,是自然病死的嗎?

得到先生的解答,貓已然病死。文中的“我”是通過動物,聯想到曾經和Q先生的故事。

奶奶對貓的態度:“小妖精偷漢子,小妖精偷漢子!快、快瞧瞧你爸是不是被勾走了“,這個是簡單的迷信嗎?

Q先生的父親死後,她深受打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