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需要物聯網和大數據?

一批產品,裝配過程中,發現裝配很慢。一開始想辦法提高裝配速度,但是發現究其原因是元件間的尺寸造成裝配人員,裝配過程消耗時間。由於,外殼,連接線,電池,以及電路板之間尺寸的配合有問題,使他們不能很順利的完成一次裝配。單獨來看,每一個元件都是完好的,都是沒有問題的。但問題就是它們之間,不能彼此配合很好。問題本源在於,設計時沒有考慮到彼此間的協作。此時要求裝配人員提高裝配速度,只能是揚湯止沸,而不是釜底抽薪。

就像在模擬電路中,每一級單獨來看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當級聯的時候,前一級的輸出阻抗與後一級電路的輸入阻抗之間的配合,前一級輸出與下一級輸入之間耦合方式的選擇,都會直接影響最後的輸出結果達不到要求。要保證這個模擬電路,各個模塊組合在一起也能得到預期的結果,就要在每一個模塊再設計的時候,都考慮如何與前後級的連接與耦合,還要考慮整體使用的電源情況,是否適合每一級模塊。還要注意,因爲組合起來之後,電源線長了,地線長了,各個模塊的對地阻抗是否一致(同樣於模塊內部),各個模塊各自的干擾是否會在級聯後影響其他模塊的正常工作。電源去耦,接地處理,干擾處理,都要在設計每一個模塊的時候考慮,而不能在級聯後再去考慮,那樣會造成調試更加難以處理。

同樣的也發生在,軟件集成中。每一個軟件模塊在設計之初,都會首先設計和其他模塊的接口,以及一些通信方式。如果設計之初沒有接口間的接口設計,沒有模塊間通信方式的確定。那麼設計出來的各個模塊,雖然各自工作看似都沒有問題,但是它們在一起工作的時卻是一團亂麻,得不到正確的輸出,甚至於得到錯誤的結果。單看每個模塊設計而言,都是十分好的。但是彼此間不能配合,卻也註定了它們只能孤芳自賞(UNIX設計哲學——小即是美。但,彼此間的通信是前提)。

產品與產品間的配合也是如此。所以,芯片與芯片之間,有了TTL電平標準,有了COMS電平標準,有了LVDS;移動通信,有了GSM通信標準,有了3G標準,有了4G標準,有了藍牙標準,有了ZigBee標準,有了Wifi標準;互聯網,有了TCP/IP標準……

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亦是如此。如果沒有語言,每一個人也只是單一的個體,而沒有社會。

一個部分單一的作用十分有限,但是如果它成爲一個整體的一部分,雖然只是整體的一小部分,它卻影響了整個整體。通信,讓每一部分將自身的信息傳播出去。而每一部分的信息匯聚在一起,構成了一個整體的巨大信息池。由量變引起質變。

局部的信息,奠定了局部存在的意義。通信,構建了整體的信息池。

大數據在於對整體的信息池進行分析,但是網絡提供了信息匯聚構建整體信息池的可能。
信息的匯聚,構建的信息池的價值遠遠大於信息在局部信息點的價值,也會產生信息在局部所能達不到的效果,相當於量變引起質變。
這應該是大數據,有價值的所在。當互聯網已經成熟,分析互聯網上的數據,已經成爲可能。但是,如何對現實世界進行分析,則需要一套通信方式,將物理世界局部的信息傳入已經成熟的互聯網,並形成一個新的網絡,構建一個現實世界的信息池。而物聯網,就是這個新的網絡。

一切,源於信息,成於通信,終於分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