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碎片化時間,高效人生不是夢

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現在網絡很快,信息很雜,一生都活在焦慮中。

小K寫下這段話時,心裏不知道是什麼滋味。自從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以來,她那悠哉遊哉的美好時光被各種瑣事切割得七零八碎,好像再有沒有了自己的獨處時間,剩下的不是丟不下的家務,就是拒不掉的會議。

最近更是瘋狂,手上有幾個大項目正在執行,同時開啓的線上訓練營竟有三個。火上澆油的是,每天還得接送孩子,承擔買菜做飯等家務。

她覺得自己快瘋了,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不,還不夠!必須是分身術,能同時前往幾個不同的地方纔行。

正當她眼冒金星之際,忽然發現同事小君的情況和她相似,可她爲啥看起來那麼從容?

小K百思不得其解,她決定明日午飯,去找小君請教!

什麼是碎片化時間?

飯畢,小君聞言大笑,“其實,這事並不難,我有碎片時間管理大法!來,我們看看下面幾個場景,你是否熟悉?”

場景一:工作

這頭正開着會,電話響個不停,客戶有急事,不得不處理。

會議究竟說了些啥?

既惦記着這頭的客戶,又惦記着那頭的議程,真是兩頭都不着。

場景二:學習

準備靜心寫篇文章,好不容易搭了個框架,孩子進來了,媽媽陪我玩遊戲。

玩,還是不玩呢?還是一邊寫一邊玩呢?

場景三:生活

這頭陪着孩子,那頭燒着菜,說話間手機也響了。此時此刻,真恨不得自己有三頭六臂呀!

小K苦笑點頭,可不正是如此,自己就是過着這般雞零狗碎的生活呢!

可究竟如何破?


如何高效利用碎片時間?

小君拿出一張紙,寫下了自己一天的日程安排,遞給小K,上書:

01 上午

刷牙洗臉:聽完了兩個線上訓練營導師課程。

準備早餐:想好了今天要寫文章的框架

外出拜訪:如果不用自己開車,便抓緊時間蒐集寫作素材。如果自己開車,則收聽音頻課程獲取靈感。

工作時間:專心於項目,不爲其他事而分心。

02 下午

午休時間:將上午思考的信息,通過語音整理到印象筆記中。

下午空閒:撰寫文章初稿,有着上午整理好的框架和素材,只需30分鐘即可完成。

傍晚時分:接娃,做飯,吃飯,充分享受親子愉悅時光。

03 晚上

一整天的忙碌過後,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總能給予你晚上至少兩小時的學習時間,將文章略修改後便可發出。

然而除此之外還有別的任務在等着。先完成再完美,對這種狀態下的自己不要過分苛求。


小K大爲震驚,原來碎片時間竟可如此利用?究竟它背後的原理是什麼?

小君似乎看穿了她的心思,說道:“心理學告訴我們,所謂休息,不是什麼都不幹,而是體力和腦力活動的交替。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其實可以完美利用碎片時間。

比如,做家務活的同時,可以聽書,聽分享,打電話,一切用耳朵的事情都可以做。
比如,讀書寫作疲倦了,停下來做幾個俯臥撐或者卷腹,不知不覺一天的運動量竟也完成了。

那如果我們一天下來,腦力勞動量要遠遠大過於體力勞動呢?

其實,我們的大腦有兩個部分構成,不妨把它簡稱爲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代表感性直覺,它勤奮地控制着我們日常絕大多數行爲。系統2代表理性思考,它懶惰得無時無刻不在睡覺。

閱讀虛構類書籍用的是系統1,閱讀非虛構類書籍用的是系統2。
思考一篇的文章框架用的是系統2,寫下一個故事用的是系統1。

學會巧妙利用系統1和系統2的交替,就如同在不同事務中穿插不同類型事務。既能做到高效利用碎片時間,還能讓自己的大腦一邊工作,一邊休息。

既然時間碎片化避不可免,那麼我們就從根本上找出源頭,理性分析,如何更好的科學的利用我們的大腦,爲我們更好的服務。”

小K驚得目瞪口呆,竟然還能這樣操作,難怪小君總能在各種身份中切換自如,遊刃有餘,不僅工作有成,高效充電,還順便培養出了一個獨立自主愛閱讀的娃兒。

她似乎開竅了,大聲說:“你的方法真棒,其實,它還可以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中呢!

比如每天一萬字的語音寫作,哪怕只是在會議間休息10分鐘,我也可以拿起手機開始說。話題圍繞當日要寫的文章進行,不僅能打開思維,還能引發靈感。

比如每天要做的閱讀,以10分鐘爲一個節點。10分鐘快速閱讀目錄序言,10分鐘快速攝取黑體關鍵詞,10分鐘地毯式掃讀(可重複三次)。利用這種快速閱讀法,可以輕鬆地一小時讀完一本書,而且還是碎片時間。”

小君撫掌讚歎:“悟性真高,看來你即將擁有一個高效能人生了,記得把這個方法分享給更多的人哦,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擁有高效的一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