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日記丨山式站立,和華山之巔

你希望將來有一天,在華山論劍時可以獨步武林,練就一身炫酷功夫,用來泡妞也好,和帥哥比高低也好,於是,去拜師學藝,尋得瑜伽武林的上師至尊。

至尊比你想象之中更平和沉穩,一副莊嚴相好,書卷氣質,完全沒有裘千仞和天山童姥的霸氣。你虔誠向前,懇懇然請求一招半式的高妙之處,夢想着可以得到至尊的研討,切磋,提攜和點化,希翼能夠在短短時間之內打通任督二脈,然後以 “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的如虹氣勢閃亮出場,一舉奪魁。

然而,大師只嫣然含笑,盤腿而坐,也不知是練達精明還是糊塗癡迷,只侃侃而談山式站立。

你聽的一頭霧水,內心發虛,難猜測師者用意,依然虔誠祈禱雙手合掌,站立於墊子前端,口中喃喃默唸,降龍十八掌之瑜伽武林祕籍口訣第一式:

雙腳雙膝雙腿併攏,

穩固下壓地面,

小腿肌肉向下延伸,

大腿肌肉上提,

收腹,收肋骨,胸腔打開,

脊柱向上延展,

雙肩下沉找腰線,

頭心向上,下頜微收,

雙目輕閉含笑,

用意識去尋找鼻尖或者眉心 ... ...

整個過程,不到十秒完成,你內心狂喜:

” 哇塞!原來修煉如此簡單! “

此時,你內心翻騰如巨浪,站在墊子上把曾經的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用侯孝賢式電影的唯美畫面,一幀一幀亮閃閃而過,似乎一個世紀過去了,偷偷睜眼望大師,然大師依然如故,雙目閉合,盤腿沉坐。你不敢打擾,只好再次閉眼,將自己的身家性命,祖宗二十代又統統回想一遍,好打發站立時期的索然無味和煎熬。

還是不行,開始幻想一番未來,腦補一下掌聲雷動響起,四面八方山呼海嘯的歡呼,只見意識之中的你,站在華山之巔,手舉 “ 武林盟主 “ 的牌匾,走到哪裏都是驚濤駭浪,魚龍盡出樣的仰視和膜拜,你傲嬌昂首,輕吐一口氣:

“ 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光宗耀祖了! ”

內心想到巔峯處,情不自禁面容燦爛,身體前傾開始搖擺不定,那山式站立不過二三分鐘,竟然好比走過了幾個世紀,重心失衡,你從雲裏霧裏跌落凡塵。

再看一眼至尊,妙藏物色的大師卻完全一副八風吹不動的架勢,恍若無人一般,只是修禪坐。

...  ...

我也曾問過一次我的老師:

” 老師,山式站立,就是讓一個人雙腳合併的站直而已,爲什麼在 阿斯湯加 裏會成爲一個單獨的體式,還給它命了一個名?就好像攤屍就是雙腿打開平躺着睡覺而已,爲什麼在瑜伽裏也成爲一個體式,並且還如此重要呢?“

老師聲如潺潺流淌韻律的溪水,不緊不慢,只緩緩的講 :

” 你練習就好,正如每個人一生都在呼吸,但並不是都會呼吸一樣,每個人都會走路,卻並不是都明白站立的意義,你只是專心練習就好。“

講完,老師拂手而去,望着他的背,呆呆如木雞站在雲團裏,腳下虛空,猶然迷醉於情天幻海之內,心中怨恨,參了幾參,哪怕是耳聰目明,也參不透那梵天之音。

愕然間,老師再回首,只笑說:

” 你帶着幾輩子的人和事站立,不辛苦嗎?“

瑜伽是什麼?阿斯湯加是什麼?

清空,內觀,剋制,控制,觀自己,觀本心。

一個 ” 名 “ 字,一個 ” 利 “ 字,皆重如泰山,若身心不能俱放,哪怕只是一個站立,也如千斤纏身,之後的體式又怎麼能夠做到輕盈如鴻?

一個人,如果無法放下那飄掠心影的虛幻,又怎麼做到 “ 控制內心,靜如平湖。” ?

這話如暗器,一針攻心,此時,才心驚膽顫,正襟斂容,重新合掌,雙目微閉,氣息調勻,呼吸平穩,心境放空,你只見心綻蓮花,站立如鍾自巍巍不動。

那時,內心驚現了一句話,恍乎然明白了一個道理:

“ 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

當一個人的心穩定時,呼吸就深長,人就更專注,哪怕是千江之水也擾亂不了內心的那份安寧,這纔是 “ 山式站立 ”,如若做不到,便不是 “ 山 ” 式了。

山式站立,不是講讓一個人站在那裏不動,而是在站立的過程中,如何做到有覺知的內觀,控制住情緒的波瀾,讓自己的內心獲得穩固感,力量感,寧靜感和穩定感。

從山式站立的那一刻開始,所有的意識都是集中在呼吸上,也就是 “ 當下 ” 自我的內心上,這是 “ 向內看 ” 的第一步:

情緒平靜安穩,心澄澈如明,保持覺知的練習,注意力和冥想能力的加強,纔是情感能量的內收,而不會外放。

tada ,在梵文裏就是 “ 山 ” 的意思,在這個體式裏,強調的是 “ 山 ”,並不是 “ 站立 ”,是學習如何像山一樣穩定和直立,如何增強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意識。明白這一點,也就明白爲什麼在阿斯湯加里,山式站立能夠成爲一個十分重要的體式,因爲它是其他體式的基石,就是老師常常說的 “ 根基 ” 。

不僅僅是在瑜伽裏,在阿斯湯加里,根基的重要性,幾乎攘括在人生所有的意義裏,各行各業,皆宛如大廈千層,都需要先打 “ 地基 ” ,瑜伽的地基,就是 “ 山式站立 ” 。

瑜伽,阿斯湯加,雖然不是禪,然於禪同宗,有哲學的奧義在裏面。

所以,練習阿斯湯加的人,在平日裏的尋常飲水,起居,站立坐臥之間,都會從自身體悟一些禪機妙意。並不需要刻意着力於語言文字,一招一式皆在安詳愉悅清空之心裏,就可以了。

從一個山式站立的體式裏,下根者見不過是站在那裏,中根者見是漫天浮游,上智者見,若非經歷了一番寒徹骨,也來不得捷足成步之時的穩如泰山,那是心的沉穩。

如果不能夠在名利喧囂的當世尋找一絲平靜,安穩,也就沒有瑜伽的奧義了,讓自己慢一點,再慢一點,用心去接受全部人生的起伏,是阿斯湯加的寓意,也是 Mysore 的意義。

所以,那夢迴九魂天之中,華山之巔的比武論劍,

姑且,還是在山式站立裏,先放一放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