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從山中帶回一朵野菊花!

 第一層:俯視看花。


這是文學的角度。


孩子最喜歡寫這種作文。直接把人的心理投射到花上。“我喜歡白色的野菊花。”“我覺得白色的野菊花非常漂亮。”


“我喜歡”、“我覺得”就是心理投射,打上了人的主觀色彩和情感印記。花好像是一個寵物,可以放在手上觀賞、把玩。當然,可遠觀不可褻玩。


亭子外邊,花開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唸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歡,想折下一枝來。媽媽攔住了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後邊歇腳的人就看不到花兒了。”


姐姐說,她小時候在魚塘邊種瓜。有一朵朵白色火焰在蔓延的瓜藤邊跳躍,那就是野菊花。而魚兒就在水面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我能想象那幅畫面:扎着長頭髮的姐姐,穿着花色格子衣的姐姐,在鄉間的魚塘邊辛勤勞作,整個下午,陪伴她的只有默默開放的野菊花。時光很漫長,天地很安靜。姐姐個子很高,菊花顯得很小。

第二層:平視看花。


這是科學的角度。


最典型的就是百度百科,冷冰冰的,好像野菊花就是一個外物,與人毫無關係。


野菊花,爲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頭狀花序的外形與菊花相似,呈類球形,直徑0.3~1cm,棕黃色。總苞由4~5層苞片組成。舌狀花一輪,黃色,皺縮捲曲;管狀花多數,深黃色。體輕。性苦、味辛,微寒。野生於山坡草地、田邊、路旁等野生地帶。以色黃無梗、完整、苦辛、花未全開者爲佳。


野菊是一個多型性的種,有許多生態的、地理的或生態地理的居羣,表現出體態、葉形、葉序、傘房花序式樣以及莖葉毛被性等諸特徵上的極大的多樣性。山東、河北濱海鹽漬土上的野菊,全形矮小,侏儒狀,葉肥厚,註定是一種濱海生態型;江西廬山地區的野菊,顯示出葉下面有較多的毛被物;江蘇南京地區及浙江的野菊中,有一類葉在幹後成橄欖色的。

第三層:仰視看花。


這是宗教的角度。


很多人借野菊花來表現傲霜鬥寒的精神,餘亞飛《野菊花》讚道:“田邊河岸山坡上,野菊叢生花朵黃;處在寒秋時節裏,傲霜怒放發清香”。野菊花有一種樸實的美。它能與風霜做不屈不撓的鬥爭,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很多人從野菊花的身上獲取鼓舞的力量、溫暖的慰藉。有的人甚至在書房掛上野菊花的圖騰。野菊花對於他來說是隱祕的,是神一樣的存在。

有一個年輕人,非常自律,非常勤奮,非常努力,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揚名立萬,衣錦還鄉,但是始終鬱郁不得志,籍籍無名,他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像一塊名叫劉亮程的石頭一樣埋沒在黃沙樑的民間。有一天,他走在山谷上,非常想不開。在一個無人涉足的峭壁下,他發現了一簇簇像火一樣燃燒的野菊花,迎風飛舞,開得汪洋恣肆,花香瀰漫。啊!野菊花,儘管沒有人知曉,沒有人欣賞,但它依然奮力生長,依然美麗綻放,活得那麼淡然,活得那麼驕傲,花猶如此,人何以堪?


這個意境像什麼呢?就是《苔》的意境。在今年春節,一首孤獨了300年的小詩,一夜之間,億萬中國人記住了它。這首20字小詩《苔》。三百年前的清代詩人袁枚所作,被鄉村老師樑俊和山裏的孩子小樑,以及貴州省威寧縣石門鄉小學的孩子們,在CCTV《經典詠流傳》的舞臺重新喚醒。默默無聞的老師,與世隔絕的大山裏的孩子,活成一首孤獨了三百年的小詩,用安靜打動全中國!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清)袁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