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時代一腳踹開的電影大師

前幾日寫過一篇關於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影評,結果被許多人吐槽。這裏先簡述一下本人那篇文章的觀點。

這部電影被許多人吐槽,並且打了低分,當然,這都沒關係,看電影都有自己的偏愛。最讓我不滿的是有些打低分的人,紛紛表示對周星馳失望,還一再聲明自己是星爺鐵粉,甚至叫囂《新喜劇之王》後不看周星馳電影,周星馳才華可以厚葬的聲音也甚囂塵上。也不知道他們看過周星馳電影幾部,更不知道他們是否真正瞭解過周星馳的內核所在。

他們認爲《新喜劇之王》的尬,其實就是他的無厘頭風格,縱觀周星馳電影,哪部裏的喜劇橋段不尬?你如果不是他的粉絲,我也不說啥,但你口口聲聲說是他的粉絲,還說他尬,這不是假粉絲又是什麼?

還有一點是劇情結構,有很多人說套路、簡單、沒有劇情矛盾,甚至無聊。我又想試問,周星馳的哪部片子有太大的劇情矛盾?他的片子都是一樣的套路,電影開始一個醜小鴨,電影結尾變成了白天鵝,這你又怎麼說?還是那句話,如果你不是周星馳粉絲,我無話說,如果你是周星馳粉絲,那就啪啪打臉。

我想說明一個觀點,不是說你看過很多部周星馳電影就能和別人拍着胸脯說,自己是周星馳電影的鐵粉。如果你沒理解周星馳的內核所在,你永遠不懂星爺的電影大觀。

那麼,爲什麼周星馳電影在港片輝煌時期會受到那麼多熱捧關注?會讓大陸人爲之着迷?甚至全世界來說,周星馳都是香港電影的標籤人物。

細究原因,我想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天時、地利、人和,周星馳有機會騰空而出。

那個年代電影剛剛從黑白片掙脫出來,彩色片才興起二三十年,而全球的電影劇本幾乎都被好萊塢程式化的電影模式引領。雖然香港武打片讓人們爲之一振,但周星馳發跡年代,已經魚龍混雜,人們也開始厭倦。雖然無厘頭電影也有,但是由於剛剛興起,電影人幾乎還在探索中,質量也不高。正是這個時候,周星馳的極度無厘頭讓世界歡呼鼓掌。

周星馳的無厘頭是一個全新的東西,人們沒看過這樣的電影模式,也從來沒被這樣的電影逗樂,所以周星馳成功了。

但是千禧之後,周星馳拍的《美人魚》《西遊降魔篇》《新喜劇之王》等等,那些影評人對他的評價幾乎一致,就是一個字“爛”。我想這並不是周星馳的原因,而是觀衆的口味叼了。

當年爲之一新的東西,如今都變成了一成不變的套路。周星馳沒有變,只是人們熟悉了他的風格套路,沒有突破,沒有創新,電影就變成了無聊。當然,懂星爺的看他每部電影都能看到他的某種影子和性格的某個面相。只是星爺如果要獲得一定商業價值,就不要躲在角落裏呢喃自語了。

所以說,大師如果一成不變,終將被時代一腳踹開。

周星馳的電影如此,其實世界上很多電影人也是如此。在默片時代,卓別林風靡全球,他那英國紳士的裝扮,搭上各種搞怪出醜的劇情,強烈的反差對比讓人忍俊不禁。如果想要了解英國人的幽默,就看看卓別林的電影。默片時代,卓別林是大師,可惜有聲時代的來臨,卓別林也同樣被時代一腳踹開。

在有聲電影如火如荼時,卓別林口口聲聲說電影語言只有默片纔有看頭,可市場做出的決定是,默片過氣,無人欣賞。於是,卓別林不得不做出妥協,拍攝有聲片,效果當然不如人意。有聲時代來臨了,觀衆將卓別林這位爲電影癡迷一生的大師請下了舞臺,落寞地拉下了他電影生涯的大幕。

有些導演叫囂着觀衆水平低,欣賞不了他的大作,比如當年馮小剛說過中國觀衆品位低之類的話,但是這些人有沒有想過電影從誕生伊始就是爲觀衆服務的,而觀衆的口味也一直變得刁鑽。新的東西總會變舊,然後又有新的東西出現。談藝術也好,談大師也罷,觀衆決定一切,除此之外全是扯淡。一成不變,就意味着逃脫不了被踹開的命運。

想想電影1985年誕生,觀衆爲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驚呼不已,不過百年之後的今天,我想就算拍宇宙飛船進站也不會有多少人看。在盧米埃爾兄弟帶着一批紀錄片,在西班牙、日本、埃及、意大利等國家放映完之後,他們下了結論,這個攝像機的玩意兒會立刻被淘汰。觀衆看得夠多了,能不能拍的有新意的東西?於是,梅里愛橫空出世。

​梅里愛的幻想片、奇幻片讓人們驚訝讚歎,他是怎麼做到讓月亮有笑臉、有苦臉?他是怎麼讓太空艙打在月亮臉上?可惜,梅里愛風靡不過五六年,1905年後人們明顯已經厭倦了他的片子,又在紛紛揮拳頭要求,不能拍點有新意的片子。梅里愛沒有盧米埃爾兄弟的覺悟,知道自己要被淘汰,他一直堅持到1922年,債務累累,終於徹底放棄,晚年同妻子在巴黎賣玩具和糖果。馬丁斯科塞斯還特地拍了部《雨果》向他致敬。

說來說去,像周星馳這樣的電影人,影評人應該寬容一些,這是時代潮流,不是他不努力,只是他願意做自己,就意味着要被時代一腳踹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