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年,皇位從祖父傳至孫子,朱瞻基登上寶座,疑團重重!

前文講過明仁宗猝死之謎,不管野史上所記載的是由於明仁宗因后妃的矛盾,在斡旋的時候,誤飲毒酒而致死的,還是正史上所記載的明仁宗爲了治療陰症而服用金石之藥,最後可能中毒身亡,但似乎另外一個細節,是需要更加重視的。

就是明仁宗的長子朱瞻基,或許是爲了皇位而害死了明仁宗。

這可以朱瞻基在明仁宗在去世前的一些行爲中,細細地揣摩,似乎能理出一些頭緒。

明仁宗的長子朱瞻基是一位善騎射、深諳武事,而且也很熱衷權利的,他既有祖父的英武,也有父親的睿智,成祖在世的時候,深得成祖的賞識。

在永樂九年,朱瞻基十四歲,明成祖更將朱瞻基冊立爲皇太孫。

作爲皇位的第二繼承人,朱瞻基一改仁柔怯懦的形象,對威脅其父太子的地位的人,採取了咄咄逼人的反攻勢態。

有一次朱高熾作爲太子,奉命帶領朱高煦東孝陵去祭奠明太祖,由於朱高熾身體肥胖,腳上又有病,雖然旁邊有兩個太監攙扶,但走起路來,還是極爲吃力的。並且有幾次差點跌倒。

朱高煦走在太子的後面,看見太子的狼狽相,不覺得笑道:“前人蹉跌,後人知警。”太子朱高熾聽了這句譏諷的話,並沒有什麼表示。

這時突然聽到皇太孫朱瞻基朗聲接道:“更有後人知警也。”

皇太孫朱瞻基和朱高煦的對話,與“螳螂撲蟬,黃雀在後”的成語是很符合的。

朱高煦聽了這句話後,不由得大驚失色,他深感在爭奪儲位的鬥爭中,又遇到了一個強硬的對手。

朱瞻基熱衷於權利,工於計謀,這一點對他來講,絕對不是恭維之詞。

據學者考證,認爲永樂十四年朱高煦的謀反和永樂三十一年朱高燧的謀反,其實背後的策劃者就是皇太孫朱瞻基一手策劃的誣陷。

從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5年)七月成祖駕崩,東洪熙元年(公元1426年)六月宣宗繼位,不到一年的時間裏,皇位便從祖父傳到了孫子,以宣宗朱瞻基處事的果斷和機敏,以及處事周全的能力,但是他的繼位還是留下了種種的疑團。

在洪熙元年四月十四日,朱瞻基作爲太子,從北京出發,前往鳳陽祭祖,而後赴南京。就在朱瞻基出發後,明仁宗還出京到昌平祭長陵,顯然明仁宗朱高熾並無大病。

五月二十日,仁宗忽然病重,這時朱瞻基的黨羽、宦官海濤受命出京召回皇太子。

但奇怪的是,朱瞻基竟然出人意料的在六月三日趕回了北京,海濤和朱瞻基往返只用了二十天,南京和北京往返全程近四千華里,在當時交通的條件下,幾乎沒有可能。

更何況,以朱瞻基出發的時間和里程計算,他須經過河北、山東、折入安徽,在鳳陽舉行祭祖儀式,而後轉向南京,以當時的日程推算,最快也要到六月中旬才能到達南京。

朱瞻基五月末還在南京,六月初就已經回到了北京,這其中必有隱情。

另外還有一個事實可以坐實。

那就是漢王朱高煦,他的所在地是安樂。安樂的位置處在南京和北京路上中段的東側。畢竟朱高煦在京城的耳目是很多的,以他得到消息的迅速和路程之短,當朱高煦得到明仁宗病重的消息後,立即派出了精騎馬隊,準備在半路截殺朱瞻基,結果卻令朱高煦大失所望,連太子的影子也沒有追上。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問題。

其中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細節。

明仁宗對這個酷肖成祖而全不類己的太子,一向是沒有好感的。朱瞻基在穩定他的地位做出了很多的努力,雖然朱高煦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但父子之間一直都很疏遠。

明仁宗之死,傳言很多,但大多數是與貪戀女色有關,或者說是“陰症”,就是行房事後着涼,所致之絕症。

而當時明仁宗親信的宦官海濤已經早已成爲了朱瞻基的黨羽,或許也能從中揣摩出一些東西把。

另外朱瞻基四月十四日離京,是沒有安日程行進的,而是直奔南京。在朱瞻基離開南京前,南京城內已經有傳言說“仁宗上賓”,而當時北京還未發喪,當時也沒有現在通訊手段,那爲何消息穿得如此之快呢?

通過種種的跡象表明,朱瞻基有弒父謀位的可能。這只是個人的見解。

朱瞻基是否有弒父謀位的可能,也歡迎發表自己的見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